2023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及部分著作推荐
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官网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产生中国工程院院士74人。
科学出版社作为中国科技出版的“国家队”,出版了众多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篇章的院士和学者的科研成果,被誉为“科学家的出版社”,历来是这些优秀作者著作的首选出版品牌。
24位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我们精心挑选了收录在科学文库中部分新当选院士的代表性著作,向广大读者推荐阅读。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
陈学东、赫晓东、焦宗夏、李春明、
李 东、刘永泉、宋保维、谭家华、
王海峰、王海福
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性控制
焦宗夏,姚建勇 著
焦宗夏院士长期从事电液伺服系统与基础元件的理论、关键技术研究。针对飞行器液压系统高可靠和高性能控制难题,突破飞机高效刹车、高可靠液压系统、电液负载模拟器等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三四代军机、大客大运、导弹等50多个重大工程型号。
航空燃气轮机总体结构设计
刘永泉等 著
刘永泉院士是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的领军人。曾先后担任过WSxx原型机、WSxxx等5个型号的总设计师,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和行业影响力。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人)
李劲东、刘清宇、尼玛扎西、童小华、
王岩飞、王振常、吴世忠、于海斌、
张学军、郑庆华
藏语自然语言处理基本理论和方法
尼玛扎西,完么扎西 著
尼玛扎西院士长期从事青稞遗传育种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主持或参加育成了青稞新品种20个,包括高产抗倒伏的突破性青稞新品系,极大推动了西藏青稞产业的发展。发起并主持完成了青稞基因组联合测序,构建了全球首个青稞全基因图谱,为青稞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分子改良奠定了基础。
高速视频测量理论方法与工程应用
童小华等 著
童小华院士的研究领域方向为行星测绘遥感。其研究成果推动了测绘遥感从地球到深空天体、从广域到实时的技术发展, 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并支撑多项重大工程。
大数据知识工程
郑庆华等 著
郑庆华院士长期专注于计算机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是国内大数据知识工程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主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地网远程教育系统——SkyClass移动学习系统与国家税务大数据计算与服务系统。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
冯志海、高雄厚、韩恩厚、黄 辉、
刘日平、吕 剑、张福成、赵跃民、
赵中伟
高超声速飞行器用热防护与热结构材料技术
王俊山、冯志海等 著
冯志海院士致力于航天防热复合材料技术和碳纤维国产化研究并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发明了一种树脂转移浸渍与液压固化相结合的新型液体成型方法,以及三维编织碳/酚醛复合材料,有力支撑了我国新一代战略战术导弹的研制与批产。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人)
杜时贵、胡石林、吕俊复、潘一山、
唐菊兴、吴爱祥、吴 强、杨勇平
煤矿冲击地压
潘一山 著
潘一山院士建立了冲击地压扰动响应失稳理论,研发了煤岩微震、电荷及吸能支架等监测防治装备,解决了冲击地压矿井安全开采等重大关键技术难题。
金属矿膏体充填理论与技术
吴爱祥,王洪江 著
吴爱祥院士长期致力于绿色采矿理论、技术、装备及工程化应用研究,在膏体充填采矿领域、散体动力学领域、地下金属矿连续开采领域均取得了丰硕成果,极大促进了中国采矿技术的发展。
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催化剂及其应用
杨勇平等 著
杨勇平院士是我国热能动力工程专家,提出了设备性能提升与流程拓扑优化相结合的燃煤发电机组能耗协同调控方法、攻克了复杂环境下大型燃煤发电空冷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和跨尺度协同调控技术、发明了燃煤发电平板式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研发了大型热电联产机组低品位余热深度利用的高效供热技术。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
何 川、李清泉、李兴钢、刘汉龙、
邢 锋、殷跃平、曾 滨、周创兵
公路隧道前馈式智能通风控制系统
何川等 著
何川院士长期围绕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城市地铁等交通隧道工程领域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大断面盾构法隧道结构分析、复杂地质矿山法隧道稳定性控制、艰险山区隧道与隧道群营运安全控制等方向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动态精密工程测量
李清泉 著
李清泉院士长期从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在中国精密工程测量领域产生广泛影响。主持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驾驶智能车”等软硬件系统,解决了多传感器同步与集成控制、多源数据融合处理与分析、道路弯沉连续测量关键技术和产业化问题。
Development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s Composit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Buildings(相变储能复合材料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邢锋,崔宏志 著
邢锋院士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主持或完成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11项。
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
殷跃平等 著
殷跃平院士长期从事地质灾害与防治研究,在失稳机理、灾害动力学、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并在全国广泛应用,解决了三峡库区和汶川震区地质灾害防治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人)
笪良龙、黄 和、金征宇、沈学顺、
孙以泽、汪华林、余 刚、俞汉青
食品科学:学科基础与进展
金征宇等 著
金征宇院士长期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碳水化合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功能性碳水化合物、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等领域成果显著,提出了淀粉结晶功能调控与糊精化利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创建了高附加值淀粉衍生物加工新技术,开发出系列高附加值和绿色环保淀粉基产品。
农业学部(10人)
杜官本、金梅林、康相涛、刘世荣
孙其信、徐明岗、薛长湖、张绍铃
张献龙、朱教君
共缩聚树脂木材胶黏剂
杜官本等 著
杜官本院士主要从事人造板胶黏剂及人造板工艺领域科技创新工作,研制开发了环保防潮型刨花板新产品和工业化生产新技术,攻克了人造板连续平压生产线节能高效关键技术,推动了刨花板工业高速发展。
猪链球菌致病分子基础与防控技术
金梅林 著
金梅林院士潜心动物流感病原学与致病机制、系列化诊断制剂盒和新型疫苗研究并实现产业化,打破了国外垄断;带领团队研发了适合动物排查的新冠核酸和免疫检测制剂,率先研制了可产生高效价的中和抗体的猫新冠病毒亚单位疫苗和灭活疫苗,为新冠病毒防控提供了技术储备;首次发现新冠病毒抗原可诱导奶牛血清和牛乳产生高效价中和抗体,为开发特异性预防及保健制品奠定了基础。
空间生态水文学
刘世荣等 著
刘世荣院士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学领域研究,率团队首次在中国系统开展天然林林隙动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为模拟自然的天然林动态采伐和抚育更新提供了基准技术参数;首次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森林生态土地分类系统等技术。
作物育种理论与案例分析(第二版)
孙其信 主编
孙其信院士长期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的教学、科研工作,是我国作物遗传育种特别是小麦育种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带领团队对小麦广适性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多倍体小麦产量性状形成、小麦品质性状遗传调控等重大科学课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国内作物遗传育种科学的发展。
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理论与实践
徐明岗等 著
徐明岗院士主要从事中国农田土壤培肥与改良研究。探明中国农田土壤有机质演变规律,创建土壤有机质提升关键技术;解决水田有机质动态无法准确预测的国际难题;构建红壤酸化分类防控关键技术,实现酸化土壤改良与可持续利用,在推动土壤可持续治理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海参精深加工的理论与技术
薛长湖 著
薛长湖院士主要研究大宗海洋水产品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在中国水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关键成果,为推动中国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引领水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助推海洋强国建设与健康中国行动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环境效应
遥感监测与评估研究
朱教君等 著
朱教君院士针对中国林业生态工程等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科技需求,创新了防护林培育-建造-评价理论与技术体系;构建了定向培育、结构优化和天-空-塔-地一体化评估等技术体系。其研究成果成为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核心科技支撑。
医药卫生学部(11人)
陈士林、黄晓军、吉训明、江 涛
刘 超、唐佩福、吴玉章、夏宁邵
夏 强、张 强、朱立国
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学
陈士林 主编
陈士林院士开拓了本草基因组学学科,在获取基因组和基因遗传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基因功能的研究和开发,解决中药研究中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助推药用植物和中药领域与前沿生命科学技术深度融合。
本文编辑:邵天瑞、梁雨濛
关注科学文库公众号,在线阅读科技好书
来源 | 图书馆 资源建设部
排版 | 徐晓
文案 | 科学出版社
审核 | 张利 高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