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学第一天,先去看看设计系师哥师姐的毕业展

2016-09-01 9月刊 安邸AD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学生们以校园为画布,

因地制宜设计与环境有关的公共性作品,

并亲自动手制作完成,

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


林方略  观众席

8880片木片和18640条扎带,还有整整3个月的户外工作,成就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应届毕业生林方略亮眼的毕业作品《观众席》。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毕业生林方略的作品《观众席》成为学校篮球场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导师刘毅的指导下,经过烦琐的数据统计,如每个人物造型颜色需要多少木片、工作的进度计划,以及现场高强度的手作,20位以同学为原型的“观众”以二维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学校篮球场的铁丝护栏上。林方略特别以8 bit电子游戏中常见的强烈对比色填充作品来“增加运动气氛,让运动不再单调”。




这件取材于现实生活、造型当下的毕设令林方略自现场搭建起就收获了无数赞许。对于毕业后的打算,林方略认为除了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浪费生命里的任何时光。


赵程超

出生于杭州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的应届生赵程超从小就热爱自然,因此他的毕业设计也就以校内绝美的樱花树作为灵感。



3000多把银色铝勺构成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毕业生赵程超的装置作品《起点》,在为环境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没有半分违和感。


他从校园里的樱花树的点、线、面、体等元素分析出发,对景观中的细节进行了再一次的形态分解、整理及重构。在导师刘毅的指导下,他在树下打造了6件最小直径为70厘米、最大直径为180厘米,由3000多把普通银色铝勺组成的极具未来感的金属樱花装置。这片原本已颇为完整的传统植物景观造型,也因为赵程超的作品,变得异常呼之欲出。




“我希望从对自然的讨论出发,延伸出关于此话题更多的艺术创作,来表现自然或是与自然对话过程中的‘平衡’语境。”赵程超毕业后会继续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


庞熙涵 楼梯间的彩虹

母亲为儿时的自己亲手织作的毛线衣物一直是庞熙涵对于童年美好时光的重要记忆之一。她也将这抹温情带入了自己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完成了《楼梯间的彩虹》这一色彩丰富的公共艺术作品。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毕业生庞熙涵的作品《楼梯间的彩虹》,跳跃的颜色将教学楼里原本的冷清灰暗一扫而光。


这件宽18厘米、总长6070.5厘米的“鸿篇巨制”覆盖了学校逸飞楼内从一层至顶楼5层的楼梯扶手栏杆。每天手织8小时以上,每日完成2.5米形态花纹各异的织品,经过一个多月高强度的手工劳动,庞熙涵完全体会到编织技艺的力量。作品展现出彩虹般的色彩感染力,也得到很多师生的喜欢。




毕业后她正在一家培训机构教授色彩和素描,并将继续从事艺术相关的工作。


黄思敏 无限之镜

去年在龙美术馆“十五个房间”群展中,黄思敏被其中小野洋子的《触片》装置“一击而中”,对视觉干扰这一艺术命题有了最初的想法,从而成为她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毕业设计作品《无限之镜》的理论基础参考。而作家博尔赫斯关于镜子和迷宫梦魇的小说《阿莱夫》是她此次毕设最大的灵感来源。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毕业生黄思敏在学校竹林里创造了《无限之镜》装置。


在导师、著名设计师颜呈勋的指导下,她通过在学校竹林中有规划地安插26面不同材质表面的镜面,并为观众设置特殊的观察点位,来达到她想要探讨的存在与自我、自我与自然之间的空间及精神层面的辩证关系。




毕业后,她已经在准备参加一些艺术比赛和艺术节,希望自己可以一直从事和艺术相关的工作,因为那真是她的所爱。



中国美院

钻研材料而不急于设计产品,

关注体验但不限于网络交互,

学生们回到设计本初,勇于试验,

思路清晰,并愿意持续深化作品。


应文强&王嘉慧 锈迹

对于《锈迹》,这套关于铁锈颜色和形态情感冲突研究的作品,尚在国美工业设计系念大三的应文强及王嘉慧告诉我们,他们在研究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易变不稳定的铁锈竟呈现出丰富的颜色层次及形态构成:“这种极易受外界影响的化合物所带出的特殊古朴气质也正好契合了我们的研究方向。”



国美工业设计系大三学生应文强、王嘉慧对铁锈进行深入研究和设计转化,令人不禁对《锈迹》刮目相看!


为了完整地呈现研究成果,应文强与王嘉慧将自己培养及直接从本地废工厂收集来的不同形态和颜色的铁锈,与树脂、PVC等材料结合,创作出各种样式的作品。“对于锈这种在普通生活中原本是要被丢弃处理掉的物质,我们想通过提取它的各异颜色和形态,让人们看到它有趣生动的另一面。”



整套作品中最抢眼的当属《锈迹——灯》这件作品,通过计算机上提取的7种颜色的锈迹和生动形态,用亚克力调漆在PVC圆形板材质上细致描画后,在其周围加上了一圈暖色迷你灯圈。这系列作品还参加了由他们的课程导师张雷策划的“融·铜”当代设计展。




即将升入大四的他们已经为未来做好了准备。出于对日本设计及传统技艺的喜爱,应文强计划去日本留学,王嘉慧则会直接投入实习工作中,在社会中开始自己的历练。


黄健奭  菌皮座椅

国美工业设计专业的黄健奭一向对材料及材料的各种混搭很感兴趣,这次毕设他选择了一个在外人看来很不常见的切入点——细菌培养。“这个细菌不是病菌,而是可食用、可培育的有益菌。而我这次毕设用到的菌种是红茶菌。”黄健奭笑言。



国美毕业生黄健奭从设计材料出发,通过自己培养有益菌,开发出可以与其他材料结合的全新纤维材料,制作成富有独特纹路的作品。


由于是新手,一开始培育出的菌种不是发霉就是坏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向其中一个培养皿投了一块棉花,菌种有了依附物之后,开始神奇地快速生长了起来,黄健奭总算长舒了一口气了。



基于此,他又延伸出“养一把椅子”的MO概念体验“2.0”版本。他将设计好的座椅的框架直接倒置投入菌种养殖箱中,让座椅框架成为菌种的生长指导方向,使生成的纤维完美地依附在框架上。在椅子表面,还可清晰地看到纤维层中被有意植入的干花等有机纹路,加上红茶菌生成纤维自有的古朴暗红色,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新中式”的更多可能性。



黄健奭现在已在一家本地互联网公司担任UI设计师,同时他也在杭州成立了工作室,继续关于纤维培养合成及相关材料研究。


卢可&吕韶文 金属编织

日本国宝级手工艺金网编织尽管最早传自中国,这项精妙的手工艺却在中国逐渐淡出。在课程导师张雷的帮助下,国美大三学生卢可和吕韶文以此作为自己的课题研究方向,他们试图寻找中国金网编织匠人,但受时间和地域所限,最后转向互联网搜集资料。用吕韶文自己的话说,能看着网上的图片成功摸索出金属编织方法也颇为幸运。



国美大三学生卢可和吕韶文研究起金网编织,从编织股数的发展,再到功能的开发,都做出了在传统技艺上具有一定突破性的研究和再创造。


他们不断思考,作为中国设计师如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而不是一味模仿西方。在看到日本著名设计师、Nendo工作室创始人佐藤大与传统匠人合作的金网编织灯具的报道后,卢可和吕韶文也将思路打开,意图将这种古老技法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而不止于食物器皿的制造。他们于是从基础的四股编法及金网编织中特色的金属丝拧扭手法出发,重新演绎金网编织。




这个暑假,他们准备用金网编法制作一把椅子,继续材料和技法的研究。


徐溪婧&吴甜 豆腐*豆花饮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徐溪婧和吴甜创作的毕业设计作品《豆腐*豆花饮》,源于导师布置的一次关于中国传统饮食项目的研究。二人把“豆腐”这一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之一作为她们的研究对象,并前往豆腐“故乡”安徽淮南参观了不少原始豆腐工坊。在看到原汁原味的古法豆花制作过程后,两个女孩决定把这一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传统食品制作技艺带到更多人眼前,于是便有了这件交互体验流程设计装置。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徐溪婧和吴甜创作的毕业设计作品《豆腐*豆花饮》将古法豆花的制作设计成交互体验装置。


徐溪婧与吴甜用现代的造型和解构的设计思路,将豆花制作的全步骤设计进一座聚合型可拆卸装置。二人也将豆花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两部分,即点卤和去渣,设计为食客可以亲身体验的部分。




这部分装置的造型犹如迷你蒸馏塔,滤袋中的豆渣通过下拉外部拉绳可以滤出豆汁,按下点卤装置,做好配比的卤水就会自动滴到蒸馏塔正下方的器皿内,过一会儿豆花就制作完成了。



徐溪婧毕业后将继续出国深造,而工业设计系交互工作室的吴甜将以交互设计师的身份入职广州一家公司。


龚巧琳、王唯佳和邱煜钐 曲趣

出于各自对竹子的偏爱,中国美术学院的龚巧琳、王唯佳和邱煜钐一起运用竹子作为基础材料,创作了她们共同的毕业设计《曲趣》系列家居产品。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厂,从手稿、打样、建模甚至成品出来后的打磨,大家都亲手上阵,而期间两周拜师于学校工坊特邀的台湾著名竹学匠人陈高明老师,也让她们颇得真传。



创作过程中的竹片热弯试验令她们印象尤为深刻:“太‘热’它就焦,太‘冷’了就硬邦邦,对它太‘暴力’它就断了,太‘温柔’又一动不动,冷却时间不够可能一秒变回原形,每天的状态就是 ‘弹弹弹’,有时候真的是拿这些竹子没辙,但或许也就是其这般’任性’,才使我们深陷其中吧。”



《曲趣》即艺曲异趣,三人在共同创造中的得失也成为了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中的“初心”。


杜婉钰、周芳琳和陈悦 一蒸

杜婉钰、周芳琳和陈悦是三个标准的“吃货”,在得到这样的自我形容后,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三人会做出《一蒸》这样的毕业作品创作了。七件套的《一蒸》和线上菜谱结合,主要基于一人居新饮食蒸方式的概念。三人共同开发了食器造型,原色植鞣革皮质托盘和提拿手柄颇为提振食欲,陶瓷质地的器皿让“一人食”变得气质心水,榉木的勺筷搭配也极为健康原生。



“起初的想法就是针对独居者怎样‘吃’这一问题出发的。杜婉钰谈到,“互联网时代下的外卖生意异常火爆,但这也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层交流,甚至留下了很多食品安全隐患。‘蒸’的标签就是健康,我们认为一个人健康地吃饭是非常重要的。”周芳琳则坦言。在设计过程中,她们也开始调整自己的饮食节奏。



作品尚未做出食用级别的成品令人遗憾,但三人透露,《一蒸》在毕业展展出时得到了不少商业合作的邀约,这让他们对自己的创作很是欣慰。



同济大学

尊重中国传统技法,

又灵活运用当代工业设计手法,

解读传统工艺、思考“中国设计”。


胡沙欧涵 永时

胡沙欧涵(以下简称胡沙)起初以纯理科生进入同济,一年之后却因为兴趣转投产品设计。他认为这绝对是一个自己人生的重要拐点。毕业之时,他也为自己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一套名为《永时》的铜质金属酒具。



同济工业设计系毕业生胡沙欧涵的《永时》酒具正是他对“中国美”的探讨。


起初只是想做一个能够真正表达‘中国美’的东西。当下对于‘中国设计师’身份的讨论和相关产品的设计都还停留在比较浅层次的理解上,大多数产品只是一些中国元素的拼贴。我的这套酒具是基于这个问题思考的产物。工艺方面也是如此,融入了现代铸造技术。”胡沙解释道。经过大量的关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资料研究后,他决定制作现在很少有人涉及的金属酒具。



“永时”酒具表面渐变的色彩令人眼前一亮。


在导师、著名设计师杨明洁的指导下,面对“如何展现中国美”这样一个具有很大挑战的宏观命题,胡沙采用了“提取”而非“拯救”传统工艺古法精粹的创作方式。珐琅和喷漆技术又让这套酒具在使用安全上得到了保证,也增加了整套作品的美感和现代感。




毕业后胡沙将赴德国深造。他找到了一位同样研究珐琅技术的教授,期待通过学习,做出更多现代性与古法相融的设计产品。


陆雯昊 模块化储物家具

同济大学工业设计系毕业生陆雯昊在大二一次制作榫卯结构的椅子时发现,人们通常都会把榫卯工艺理解成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其表现形式也更多在于不做改动地全盘照搬。她认为,“如果能给予其更现代的审美的话,这种技术应该会在当下有更多的施展余地。”



同济工业设计系毕业生陆雯昊的《模块化储物家具》看似现代,其实充分运用了中国古代的榫卯结构。


时隔两年,在自己的毕业作品创作过程中,陆雯昊研究了燕尾榫和蝴蝶榫两种经典的榫卯结构,找出了这两种经典结构在造型之外的共通之处,并将其转化成铜质的金属连结片,打造出现代感十足的储物系统,更明确地展示了榫卯结构真正的受力布局及结构精华,用现代语言解读中国传统工艺。



已在一家新兴互联网公司的设计部工作的陆雯昊坦言,一来想积累一些新形态公司的工作经验,二来,从专业来讲,接下来自己还有研究交互设计的打算,看看自己到底更适合哪种工作模式,再做打算。



中央美院

环保、手工艺、心理学、

甚至生死的话题……

学生视角多元,

作品造型富有北方的大气,

又充满个人独到思考,耐人寻味。


胡颖紫 梦镜

“我设计这件作品的初衷是想将现代科技、艺术创意以及家具3 个方面结合起来,做个性化的设计。”中央美术学院应届毕业生胡颖紫告诉我们,这便有了这件如同艺术装置的屏风作品《梦镜》。胡颖紫对于激光切割技术很感兴趣。在她看来,这种技术切割速度快、成本低,能够解决定制家具在成本上的痛点。另外,她研究了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释,“梦反映了你真实的内心,解梦就是在分析你现实中的生活。而分隔空间的屏风,在我看来,还是现实世界与梦境的抽象分隔体,分隔着真实与虚幻”。 



央美毕业生胡颖紫的屏风作品《梦镜》用激光切割技术创作出如梦如幻的镂空图案。


胡颖紫在北京市郊找到一家专门激光切割门牌的工厂进行制作。但不同于普通的门牌,她的作品上有花纹,需要镂空的地方也很细密。为此,她和工人们沟通了一遍又一遍,历时半年,终于实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虽然已经获得保研,胡颖紫仍然选择了参加支教团。未来一年她将在云南大理剑川县进行支教。那里是木雕之乡,却相当贫穷,她希望未来能够通过设计帮助当地人。


胡韵奇 旧物挂镜

“毕业设计的出发点是做一个旧物的收纳,收藏那些不常用的,但会勾起以前回忆的片段”。央美毕业生胡韵奇说道。她调查后发现,很多人都有一些扔了可惜,没实际用途的东西,比如中学时的情书、童年脱落的牙齿等。于是她便有了为收纳此类物件进行设计的想法,创作出现代感十足的金属镜面收纳《旧物挂镜》。



央美毕业生胡韵奇的作品《旧物挂镜》专为收纳旧物所设计。


《旧物挂镜》并不是每个门都可以打开,其中也存在隐藏与找寻的过程。材质上也换了几次,一开始胡韵奇选择木质,但很快就发现了更为轻薄的金属更合适,而且具有镜面效果,能够起到很强的装饰作用,于是作品由平面到立体进行了转化,把观者吸引到收纳前,打开不曾想起的回忆。



真真假假的柜门也是隐藏与找寻的过程,令人打开回忆之门。


胡韵奇现在正在醉心于Gucci古驰现任设计总监Alessandro Michele的作品。毕业之后她打算去意大利深造。


邢楷若 木折柜

充满活力的邢楷若将《木折柜》作为自己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设计,造型干净利落,同时蕴藏着各种材料和技术实验。按照她自己的说法,设计最开始有三方面的考虑:有趣、功能、美观。“我想做的就是第一眼必须吸引人,才会令人有使用的欲望,柜子的外形需要符合大众的审美。”



央美毕业生邢楷若的《木折柜》。


纸是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但是纸作为材料又过于柔软。邢楷若起初采用皮质,可过于明显的皮面折痕,令她不得不放弃。最后,她找到了用毛毡黏合切开的白橡木的方式,形成柜子表面折纸效果。在制作工艺上,她采用犀牛3D软件完成木材精雕的步骤,而毛毡的部分用激光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力度轻轻走一下,避免烧断。柜子里还藏有榫卯结构,内部空间分为一大一小两块,适用不同收纳需求。



木头仿佛有了纸张一般的柔韧性,令人忍不住去把玩一番。


对于未来的设计方向,邢楷若坦言自己对于交互设计很感兴趣,她希望设计出吸引人的、令人快乐的产品。


张志涛 纸质生活系列家具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张志涛选择以瓦楞纸这种便宜又常见的材质作为毕设的主要材料,因为经常被用作包装的瓦楞纸具有可回收、环保、好加工的多重优点,而且将纸运用到大至建筑、小至产品中已成为一种设计趋势,因此便有了这组《纸质生活系列家具》。



央美毕业生张志涛的《纸质生活系列家具》运用瓦楞纸制作,也表达了他对环保的关切。


“做的过程也会出乎你的意料,因为瓦楞纸是纵纹的,用不同切割方法会形成不同的纹理。”张志涛说道。他找到广东的厂家进行切割,虽然成本不低,但作品的整体造价并不高。



除了椅子,张志涛也喜欢设计灯具、钟表等小巧的物件。他的日常爱好就是画插画,毕业之后想进入小规模的工作室,从事产品设计工作。


夯土骨灰盒

今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太原女孩成彧对于毕设的呈现与表达让人着实一惊:一款以夯土的传统工艺制成的骨灰盒。成彧坦言自己一直对材料很感兴趣,此次选择土这种材质,是因为它“具有很深的文化性,一切生长于土,又回归于土”。作为自然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土具有明显的地域区别,也是地球上陆地生物的最后归宿。在中国,土葬更是人们优先选择的丧葬方式。


央美学生成彧与她的毕业作品《夯土骨灰盒》。


为了纪念家中逝去的5位长辈,成彧收集了他们生活过、对他们意义重大的地域的土,并按照他们在这些地方分别生活过的年份和他们的寿命,换算成比例,作为骨灰盒的尺寸。她采用“夯”这种不改变土壤本身状态的纯粹的加工方式,制作完成骨灰盒。


《夯土骨灰盒》也饱含了成彧对死亡、回忆和材料的思考。


成彧坦言,在做骨灰盒的大半年时间里,自己都会想起过世的这5位亲人,做这件作品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回忆的过程。毕业之后,成彧准备去日本留学,学习日本的传统手工艺。


肖媛媛 结

今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湖北妹子肖媛媛大三开始喜欢上了编手链,越编就觉得可能性越多,由线编成面,最后是体。她就想到能不能把这种七宝结的结构运用到家具设计上,因此有了这套毕业设计作品《结》。



央美毕业生肖媛媛的作品《结》将传统七宝结结构运用于家具设计上。


她坦言,自己并非从中国结的传统内涵出发的,而是看到了它的结构美学,她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能够推动中国结与现代家具设计间的结合。除了编结的部分,柜子、灯具的组装、打磨、上螺丝也是肖媛媛自己完成的,整个制作也交织了她自己的情感。


毕业之后她准备去皮具工作室先学一两年,学门手艺,做手艺人,未来的目标便是成立自己的手工工坊。



四川美院

运用传统材料和技法于现代设计中,

以日常物件为载体,

带有蜀地刚柔并济的特质。


罗黛诗 蛮蛮鸟

研究生期间在台湾交换驻留的日子对今年刚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罗黛诗来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她突然意识到,“设计不过是生活日常,自己一直找寻的,其实就是小时候那个把创造与练习当作日常的自己。


刚从川美硕士毕业的罗黛诗创作的“蛮蛮鸟”情侣文房设计产品,富有斑斓多变的色彩。


罗黛诗用了一年时间研究铜这种活跃的金属元素,将“氧化”这一铜的“缺点”转化成之于其色彩和纹样多样变化的“优点”。她对两性关系的思考则成为这套《蛮蛮鸟》情侣文房生活产品的灵感,并以《山海经》中蛮蛮鸟故事为题,以“一半+一半”的形式,表达陪伴与共同成长之意。



在进一步完善这一系列作品的同时,罗黛诗也将着手其以首饰为主的第二季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广州美院

勇于尝试新技术,

结合岭南特有的红木文化,

打破传统、兼容并蓄,

为家具带来未来感和趣味性。


严炎光 重生

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广美毕业生严炎光用《重生》作为自己的毕设作品。“这既是演绎一只破茧后重获新生的蝴蝶,也是对新艺术风格的新诠释。”在他看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出现,产品的制作和生产不再成为设计师创作的束缚。”



广美毕业生严炎光通过3D打印技术重新诠释新艺术运动的美学风格,创作出犹如化茧而出的蝴蝶般的座椅。


通过3D打印技术,他尝试对新艺术风格进行再设计,用富有张力而不失韵律的线条去塑造一只破茧后重获新生的蝴蝶。他选择用尼龙材料与黑胡桃木进行结合,为了精准地从2D变化到3D,他还测试多次进行磨合。




严炎光表示自己和很多同学一样收到了很多公司的工作邀请,目前正在做一些手工艺创作,希望自己不忘初心,坚持自己想做的事,尤其是设计这件事。


 李赞文  衡/Heng

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生李赞文为毕业设计创作了富有趣味性的《衡/Heng》,打破了传统台灯的开启方式,木框里的两个小木球就是开关,把放置在桌面的那个木球抬起,当两个小木球相互吸引,悬浮在空中,达到平衡状态时,灯光就会慢慢变亮。创新的交互方式给生活带来一丝乐趣。



为了把灯体藏在木框里,李赞文需要设计一条10mm的凹槽,容易断裂的木纹给制作工艺带来了很大挑战。而内部开关的结构原理、展览现场的呈现方式等都促使他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件作品推出后不仅在毕业展上收获了诸多好评,也一举摘得了今年的德国红点奖。李赞文目前正寻找一些合适厂家和供应商,希望把产品落地量产。



毕业后他在深圳从事消费电子产品设计,他也希望日后可以做一些有趣的智能产品,创办自己的设计品牌。



互动时间


看了这么多毕业设计作品,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有你喜欢的作品吗?

这些“90后”设计师们,你又最看好哪一位?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请在下方写下留言同我们分享你的观点,

精彩评论还有机会被刊登在下期杂志互动单元哦!



photographer 关里、Boris Shiu、林半野

photo from 罗黛诗、严炎光、李赞文

stylist Judy Zhu、韩健 

writer Queenie Wang、陈学霞、Li Jun

coordinator 陈学霞

editor Li Ju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