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回大理一 | 给自己一个“吃”的理由

2017-04-21 5月刊 安邸AD






苍山洱海是成就大理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句永远是中国人对于诗意栖居最美好的想象。


中国古镇一个个沦陷是令人痛心的事实,现在很多人提起阳朔、凤凰或丽江就直摇头。作为旅行目的地的大理,最早是在上世纪80年代被从东南亚辗转而来的西方背包客发现的,在其后几十年间,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匆匆掠过它便直奔其他目的地了。



2000年前后,大理才慢慢出现了客栈,而井喷式大理热的出现则是在2012年之后了。各种新客栈一时层出不穷,来安家置业的人也越来越多。让人禁不住担忧,大理会步其他古镇的后尘吗?


大理古城天主教堂的建筑特色可以看到白族、汉族,甚至一点儿西洋风格的影子。


要让生活停留在风景明信片里那般岁月静好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谁能阻止旅游经济利益驱动下城市的发展脚步?环境污染、贫富分化、施政争议等各种问题是所有古镇发展都会面临的,大理也不例外。但发展并不等同于榨干,大理或许会是个例外。首先,它有大理古国遗留下的深厚历史积淀,文化格局也宽阔,非一般古镇可比。此外,乡村化与城市化、在地性与国际性兼容仍是大理最重要的特质,正是这一点让它有别于中国所有其他城市,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建设新型城市的参与者。


前一轮大家都去大理开客栈,新一轮则是搞农场,真正实践起从农场至餐桌的有机生活方式。


最重要的当然是大理人,包括原住民和新移民。最早被吸引来的是背包客、艺术家、电影人、诗人和文艺青年,现在则有更多城市精英和中产者加入了这个阵营。他们在大理买房,过起候鸟式生活,或者干脆举家迁徙至此。对于他们来说,离开大城市是一次积极主动的选择。大理有美丽的苍山洱海,有开放包容的胸襟,具有天然疗愈性,也能启发人的灵性。不管主流、非主流,各种生活方式都能并行不悖。



彩虹农场的主人小丽之前是珠宝设计师,不仅种植本地食材,还栽种芝麻菜、迷迭香、百里香、牛至、鼠尾草、罗勒等各种西式食材,直接供应到自家餐厅。她的理想是让食物和农场对接,让时令食材成为菜单的灵魂。


嘉明定居大理12年,还娶了一位大理太太。他的柴米多农场占地200多亩,农场旗下还有柴米多农场餐厅和生活市集。



大理更是藏龙卧虎之地,这里出没着投行大佬、艺术家、诗人和明星。小客栈的主人可能是离经叛道的年轻人,可能是骑行穿越了大半个世界的背包客,也可能是电影导演、前世界游泳冠军、建筑师或广告人。卖茶的可能是资深古董收藏家,煮菜的可能是珠宝设计师,在客栈打工的小弟可能是瑜伽高手,还懂得参禅论道。来大理的有富贵闲人,更多的人是开创新生活,绝非整日声色犬马。大城市的人们常把利益得失挂在嘴边,尽管在大理,人们也发各种牢骚,但聊哲学诗歌、喝茶养花亦是日常。



柴米多农场餐厅和生活市集每周末在大理古城举行,引得村里、海边和山脚下的人都出来走动了。


扎根大理的建筑师赵扬是柴米多农场餐厅和生活市集的设计师,他介绍,这是个旧房改造项目,采用竹子作为设计语言包裹墙面。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他“最大理”的一个设计。



翠田和翠山是两家相邻的“姊妹”小店,翠田是菜单颇为洋气的餐厅,二层的临窗座位可以眺望壮美的苍山。



翠山供应日式火锅,后院还有几间民宿。两家店的食材全部来自附近的柴米多农场,新鲜天然。


品质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食物。大理气候好、土壤好,种什么长什么。新开的农场不仅种植本地传统作物,更将海外食材引入,同时又配合农场市集,真正实践起从农场到餐桌的有机生活方式。


在大理有一批各有特色的私房菜主厨,丽萍是其中一位。她在大理银桥镇开了一家素食私房菜丽萍素食,提前2天准备食材,每天只接受1桌预订。



丽萍用西餐的烹饪手法制作素食,一次宴席由十多道菜组成,以新鲜、健康为基本,突出食材本味,并讲究完美的视觉呈现。


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爱好者以大理在地食材为出发点,像艺术家一样琢磨食谱,也让大理与国际流行的慢食主义潮流接上了轨。在大理,你会发现日渐麻木的味觉又变得敏锐起来,当你尝出食物当中细腻的层次变化时,那就是幸福的滋味。



大理风土好、食材好,来搞美食实验的人也不少。八万四千味素食餐厅理念前卫,邀请世界各地名厨来当客座厨师,菜单也不断更换。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大理 

你去过大理吗?你印象中或想象中的大理是什么样子?你最喜欢的大理美食是什么?大理的生活是否就是你向往的生活?如果你刚好近期有安排大理的行程,文章提及的哪个地点最令你好奇?欢迎写留言与大家分享!



photographer 雷坛坛、Manolo Yllera

writer Wendy Wang

editor Sharon Wang



 推荐阅读 


家在大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