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放”颜料的人,在画布上雕刻时光

被惊艳到的 安邸AD 2020-10-23

当画作不再归于平面,颜料也不仅为着色,你能想象这会是怎样的作品?这种听上去极具实验精神的创作方式,似乎仅存在于假想之中,朱金石却将它变为了现实。

当你第一眼看到朱金石的绘画,一定会惊诧于它饱满激昂的张力:斑斓层叠的色彩此起彼伏,厚厚的颜料倔强地贴在画布上如同浮雕,又像是雕塑。


朱金石创造的绘画是有厚度、有底蕴、有情感的,它们不像是由画笔勾勒,更像是用砌墙的抹刀完成。艺术家也在不断突破自我的创作中,成为了那个”解放“颜料的人。


雕琢画布的人

从画笔到刮刀

 • 1954 年,朱金石出生于首都北京,图为他位于昌平的工作室。

朱金石并不是那种规规矩矩作画的“学院派”,创作时的他更像是一名动作纯熟的“筑墙工匠”——双手各握着一把长方形刮刀,从调色板上铲起黄油般厚重的颜料,反复在双刀之间刮削、搅拌、堆砌、掀压到画布上,最后用更大的笔触拖曳、拉长,最终覆盖整个画布。


自始至终,朱金石都在以一种从容不迫的节奏在创作,

几乎未有停顿犹豫,仅有极少数时候会后退一两步揣度片刻,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 朱金石首次参加“星星画展”的绘画作品《雨伞》,图源朱金石。

1970年初,彼时还是一名锅炉房工人的朱金石刚开始接触绘画,每个月工资虽然仅有18块钱,他却总省得下几块钱去买颜料、学画画。机缘巧合下,他跟着邻居一同拜访了当时居住在鼓楼一带的前卫艺术家周迈,也为一直研习具象绘画的朱金石打开了一扇通往抽象绘画的窗户。


从1979年在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星星画展”展出作品《雨伞》,到七年后年移居柏林,创造更为丰富大胆、离经叛道的观念装置,他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绘画形式。

 • 朱金石布面油画作品《初念》,尺寸为 160x180cmx3,创作于2017年。

比如他将一立方米亚麻布和宣纸分别放置在北京和柏林两地遥相呼应的《方阵计划》,又或是用5万张揉过的宣纸搭建出18米高的装置作品《宣纸道》,还有将酱油瓶、排水管、汽车、茶壶放置在户外或室内展览......


融入作品的面粉、铁皮、炊具、墨汁等材料,朱金石借由观念装置呈现日常物品不同寻常的一面。

• 朱金石的“厚绘画”作品在合艺术中心展出,图源合艺术中心。

上世纪90年代,旅居西方的朱金石开始了往返于北京与柏林、徜徉于东西方艺术之间的过程。深感“绘画”在西方当代艺术史江河日下的地位,加之受到Frank Stella等将绘画过渡到雕塑的三维艺术家影响,他流露出重回绘画界的想法。只不过,这一次他握起的不只是画笔,还有工匠们涂墙用的刮刀。

• 朱金石的“厚绘画”作品,图源朱金石。

左右滑动

从1980年代那一幅幅用画笔完成的抽象绘画,到如今用抹刀铺就的、厚积薄发的“厚绘画”,颜料不再是为描绘的对象着色的工具,而成为画布上丰富而炫目、紊乱又猛烈的“雕塑”,迎面而来的张力足以让观者体会到当代绘画的锋芒所在。


堆满颜料的工作室

如何做到一尘不染?

 • 在朱金石工作室里, 可见很多厚重的调色板。

十年前,朱金石结束了奔波于相隔千里的两地往返,决定定居于北京。如今,昌平的一栋兼具工作室和展厅功能的小楼,成为了他肆意自由创作的一方天地。


早前,我们以视频“云采访”的形式走访了朱金石的工作室,他拿着手机带我们上楼“参观”工作室内的作品。那些厚重而立体的颜料,通过视频画面,幻化成屏幕上的色彩。镜头前的他谦虚文雅,大多时候目光看着前方,严谨认真地回答着每个提问。

 • .一组正在创作中的小体量绘画,艺术家统一用木盒做收纳

工作室面积不算很大,却保存着上百个沾满厚重颜料的调色板,存放着大量大盒颜料的置物架像极了高级餐厅后厨的消毒柜,规整洁净、一尘不染。即便绘画过程中要使用到大量的颜料,朱金石的身上却并不会沾染丝毫。


在一两年的时间段内,朱金石会同时进行30-50件大小不一的绘画创作,更自由的创作方式让作品迸发的情绪非常流动。他对厚重的颜料进行反复地推、拉、叠,让不同颜色的色块宛如在画布上游走翻腾,他甚至会竖放未完成的作品,未干透的颜料因为地心引力自动坠落,自然流露出未经人工雕琢的痕迹。

• 工作室中叠摞绷好的亚麻布画框。

朱金石实验精神的背后并不是随意发挥,而是遵循着一套严格的创作方法,颜料在画布之上发生的种种随机与偶然,悉数流动于朱金石设定的阀值范围内,掌控自如。


为了使自己不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他会将手机静音,让思维专注于创作思想与作品之上。“我对画面的控制,不会让人从画面中明显觉察出来,如果完全让情绪随意流动而创作,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了,也不当代了。”朱金石一直在自由和秩序之间,当代与传统之间,寻找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创作如同“盖房子”

在雕镂中创造生命

• 合艺术中心的一侧的厢房中,隔湖可望见《失去白云》这一三联作品。

朱金石不仅在探索材料的文化内涵,更试图引导艺术与空间进行对话,对他来说,创作如同盖房子,从一个个局部开始,逐渐相连成整体。


这个概念在他于北京合艺术中心举办的2020年度首展——《木·字——朱金石》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座出落在紫禁城边上的、代表着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的苏式庭院,一直以充满当代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彰显“合”的气度。

• 合艺术中心展览现场,作品《山水案》局部,折叠桌子、炊帚、面粉和水,尺寸为 100×100×100 cm,创作于1995 年。

“合”,即与天、地、人合,更要合心,它需体现当代意义,也能与空间、以及空间里的人产生默契交流。里头展出的贯穿朱金石40年艺术实践生涯的30余件作品,就体现着“合”的精神。


“木”字呼应着合艺术中心的主体木制框架,也指明了朱金石“厚绘画”来源于“树”的创作原料,比如亚麻布、宣纸等;“字”则代表着在艺术家在“厚绘画”中呈现的独特笔触,同时呼应这合艺术中心的建筑造型。

• 朱金石的“厚绘画”作品《牛头》在合艺术中心展览展出,图源合艺术中心。

方正的庭院规矩合度,平静的内湖水波不兴,即便内彰华彩亦是雅淡合宜。湖石窗棂与水榭亭台隔池相映,朱金石的厚绘画以及装置作品在光影交错中,与庭院建筑互为映衬、相合相生。


朱金石直言,他将整个展览视作作品之一,而并非存放、展示作品的物理空间,照进来的光线、作品倾斜的角度,均经过仔细考量,“作品与庭院、窗户,甚至屋顶的视角和关系,都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他如此说道。

• 展览呈现着朱金石在“星星画展”中展出的作品《雨伞》,还有创作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抽象绘画以及寓所的小型装置,以及千禧年后诞生的、面貌多变而精神相通“厚绘画”,这场展览精细地梳理着朱金石长达40年的创作生涯,图源合艺术中心

左右滑动

从鼓楼区的居民小屋、东城区的“星星画展”、德国柏林的公寓,再到如今北京昌平的工作室,关于建筑与艺术的记忆一直在流动,而朱金石依然是那个”解放“颜料、在画布上雕刻时光的人。



INTERACTION


话题互动

装置、观念、多媒体等媒介,

不断刷新现代人的观展体验,

你对“厚绘画”有多期待?

文末留言聊聊。




部分内容来自《安邸AD》8月刊

部分图片由“合艺术中心”所提供

摄影 | 李松鼠

造型 | 查吟

撰文|白雪,Xue

编辑 | Xue,伦儿,余雯婷

视觉设计 | Linke



推荐阅读


Virgil Abloh在上海码头“远程操控”了一场大秀

用10000平方米,让本土设计万木争荣

在重庆乡间的“陋室”,他造出流光溢彩的宝藏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这本《安邸AD》8月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