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这群建筑狂人就已预见未来
每五年一届的世博会,是一场顶尖设计师展现才华的盛会。除了各种新奇的体验,设计师对于未来的思考和探索,才是更有价值的部分。
日本大阪将于2025年第二次举办世博会,将主题设定为“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而回想1970年大阪世博会提出的“全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不禁让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黑川纪章
时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
•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1934—2007),日本建筑界“新陈代谢”派代表人物,他的项目遍及全球,如吉隆坡国际机场、日本国立新美术馆等,曾与矶崎新、安藤忠雄并称日本建筑界三杰。
“阿波罗12号”捎回的月球岩石、世界上第一场IMAX电影,都是1970年大阪世博会留给世界的启示。正如主题“全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所向往的一样,1970年代人们对理性与创造力改变世界的认同达到顶峰,电子机械技术与石油浩荡普及,发达强国踊跃进军宇宙。世博会便脱胎于这一时代意志,让集体幻想成为具象现实。
在日本,一般社会学家将1955至1973年这段时间,称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而1926年-1934年出生的人群被称为昭和初年世代,他们见证了日本的经济腾飞,也是支撑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此期间,日本乡镇人口极速涌向城市,大城市缺乏生活空间,民众反战意识伴随学生运动勾勒了一个不安定年份。
日本建筑师、“新陈代谢”派代表人物黑川纪章就是这个时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
• “海上城市”构想 by 菊竹清训 (1958)
• “农业城市”构想 by 黑川纪章 (1961)
• “空中城市”构想 by 矶崎新 (1962),图源 NCSU
“新陈代谢”派诞生在这种生活与意识的转变之中。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与矶崎新、菊竹清训、槇文彦等在1950年代末提出“新陈代谢”运动。
• 在东京中银胶囊塔落成那一年,《日本建筑师》杂志用了整本10月刊来介绍这个作品。图源网络。
中银胶囊塔为黑川纪章的代表作。它位于日本东京都中央区新桥,是一幢造型独特的住宅和办公建筑,放之现在仍然非常另类。它于1970年开始兴建,直至1972年完成,是新陈代谢运动的代表作品,被视作现代建筑史上首座真正以“胶囊舱”兴建的建筑。
• 左图为建筑单元外观,右图为每个单元的内部空间。
• 这座大楼为建筑界带来了一系列革新概念,如胶囊旅馆和预制整体浴室等,每一个胶囊尺寸为4 x 2.5米,由此标志着生活空间最小化概念的诞生。图源Architectural Review。
这种模块设计的意图是为了提供工作日在东京中心区域上班的旅行商务人士的住所。它由两座相互连结的大楼组成,包含了140块六面体的预制建筑单元。按照设计师最初的想法,每一个独立单元可以被自由替换,但在后来四十多年的使用中并没有真正落实这个概念。
建筑的生长
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亮相
• 1970年的大阪“万国博览会”(世博会)俯瞰图,各个展馆建筑不仅应用新材料,也在视觉上呈现出太空与高度工业文明的幻想。
虽然“新陈代谢”运动只是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片段,但它却对于后来的城市建筑、环境艺术产生了长久的影响。时至今日,人们越来越接受“城市如同一个生命体”的概念,而非简单的机械构成,与现代主义建筑初期倡导的理性主义已然不同。
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场地由第9届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丹下健三(Kenzo Tange)与西山卯三(Uzō Nishiyama)联合规划。正是在这场世博会上,日本建筑“新陈代谢”派正式向公众亮相。
• 左一为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的Takara Beautilion展馆。
而在这片试验场,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用胶囊这种形态畅想了1970年代之后的信息社会,借鉴细胞的新陈代谢方式,建筑也可自由增生更迭。其概念在这届世博会中得以首次实现。
• 大阪世博会上展现的Takara Beautilion展馆,在黑川的概念中,整个十字金属骨架中安置方形胶囊舱,这些方舱可以被灵活拆卸或游移。
在世博会上,Takara Beautilion与东芝IHI这两座展馆出自黑川之手。其中Takara Beautilion以弯曲金属钢管作为骨架,它们彼此交叉成十字形,在钢管之间安置一个个立方体空间。
• 胶囊舱单元的设计图纸,设计师营造出了一个城市单身者的基础生活空间。
• Takara Beautilion展馆如同一株大树,可以不断地“开枝散叶”。
钢管如生长的树枝,可以拓展增加,继而根据需要增减空间。因所有结构几乎都为预制,这座5层建筑包括地基在内,6天内竣工。
以数个立方形胶囊形态依附于金属框架,每个胶囊舱都可拆卸与游移,这座建筑与黑川日后标志性的中银胶囊塔在概念上如出一辙。
• 图右下方为大阪世博会上的IHI展馆,由黑川为东芝设计。
• 自由生长的黑色部分为桁架结构,橘色穹顶为主要的室内展馆。
为东芝设计的IHI展馆则如同整座会场中张牙舞爪的“野兽”,三角形钢板拼接组合的桁架结构支撑住中心的椭圆球体,中心穹顶内有9个放映室与银幕。
这两座展馆都有鲜明的预制结构,符合黑川相信“建筑是稍纵即逝的”的价值观。他坚信建筑是暂时的,象征永恒的神殿式“建筑”将不复存在,“建筑的消亡”不可避免。
信息社会的到来
至今仍在探索的城市实验
• 黑川纪章肖像
黑川纪章曾亲眼目睹二战中建筑的损毁以及日本独特的地理性,令其这个观念十分合理。他认为建筑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如桂离宫这种历经数次改建的传统建筑物也会启发他们。黑川出版了上百本书,一度是电视台评论员,在“新陈代谢”一代中最被公众熟知,其后期从政的抱负显示了他更像是一位政治家。
由此再回顾他的主张,便能发现他在刻画的其实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精小的胶囊代表了“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家庭体系”;薄膜包覆的形式“允许人们在繁杂信息流中拒绝不想接收的信息”。“人们会逐渐失去对土地与住宅等财产的渴望,胶囊这种方式能从大地之上解放建筑物,它标志了移动建筑时代的来临。”
• 东京中银胶囊塔保留至今,图源wiki,摄影师Jordy Meow
1970年代中期之后,他进一步提出了“共生思想”,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应当培植自身的技术体系来创造特有的生活方式,他将当代文化的发展归结为从机器时代向生命时代的发展,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发展。
尽管新陈代谢派的实践在1970年代后期便落下帷幕,大阪世博会也成一出绝唱,但建筑流变是时代的产物,又与时代互成因果。个体与流动为上,仍是当下建筑师的主题。而不安的一代直面并解决不安,是那代人的勇气。
INTERACTION
话题互动
你参观过哪一届世博会?
哪一个场馆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欢迎留言分享。
以上内容来自《安邸AD》8月刊
撰文 | 许意
编辑 | 黄沛、许意
photo from Osaka '70 Expo Archives
portrait courtesy of Kisho Kurokawa
推荐阅读
“90后”弄潮儿与百岁老洋房的忘年情谊
与永恒的风格之家,谈一场万年之恋
一百而已,一间柏林老公寓的华丽转身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这本《安邸AD》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