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津冀协同发展 | 在北京与石家庄往返,一位神内医生的“双城记”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健康时报


 

5月13日20时许,北京地铁七号线抵达北京西站,门一开,王玉平就随着人潮走上电扶梯。
王玉平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内科首席专家,也是宣武医院河北医院的院长。2021年12月14日起,王玉平开始在北京、石家庄两地往返看诊、带教。截至2024年5月14日,王玉平的“双城生活”已持续2年零5个月,共882天。他在河北诊治的患者已近千名,而他所带领的宣武医院河北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为河北省50家医院的341例神经系统疑难杂症患者提出了诊疗方案。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十年。发展之初,很多人曾设想过京津优质医疗资源在河北的“种子”作用。而像王玉平一样的育种人正守护着这颗种子慢慢发芽,区域医疗中心庇佑一方百姓的诺言,也正一一实现。


5月13日20:30,王玉平从北京西站出发,前往河北石家庄。在前往石家庄市的高铁上,王玉平打开电脑查看患者资料。


患者在意的是“医院来了北京专家”


5月14日(周二)8时,王玉平到达宣武医院河北医院神经内科专家诊室。
19岁的李航(化名)在2023年1月时罹患脑炎,因高颅压接受了去骨瓣减压手术。手术虽保住了李航的生命,但此后,出现不间断的昏迷抽搐。根据李航父亲展示的抽搐视频,李航出现了无目的地摇头、右手抽动,发作的时间集中在15时之后。
患者情况记录是王玉平一一手写下来的:三月份犯了3次,四月份8次,五月犯了4次。通过对一次次发作时录像的分析,一张病历纸很快被写得满满当当。“录像和脑电图都能看出是癫痫发作。”王玉平解释,目前的情况需要先吃药治疗,如果脑炎治疗两年后仍然发作,考虑手术切除病灶。
癫痫是慢性疾病,需要多次调整最终找到合适的药物。但李航父亲得知王玉平长期在石家庄坐诊,立刻松了口气: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全国知名专家,路费、住宿费能省不少,看病还能多报销一些。
15岁的张宇(化名)经历过两次癫痫发作。一次是2021年夏天,第二次是今年4月。“第一次发作是中午11时到12时间,孩子突然就把头偏向一边,眼睛发直,牙关紧闭,开始抽搐,持续了3到5分钟。他妈妈和我都吓住了,恢复后他完全不记得发生了什么。”张宇父亲介绍,第二次发作时是在学校,发作前几秒钟孩子觉得眼睛里有重影,头晕燥热,人就开始抽了。诊室里围了十几名河北省多家医院前来学习的神经内科主任。王玉平记录完后回头看向身后的医生:“你们觉得是什么问题?”
宣武医院河北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癫痫科主任田书娟突然紧张了起来,好像回到1998年跟着王玉平读研究生的时候:“是青少年肌阵挛癫痫。”王玉平点点头,向张宇父亲解释:“如果按照现在两年发作一次的频率,可以先不用吃药。如果一年发作两次,就要考虑药物治疗了。青少年肌阵挛不需要太担心,对孩子的一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是不能做飞行员了。”说完医嘱后,王玉平嘱咐张宇父亲可以加医院的癫痫患者微信群:“有什么事随时在群里问。”


5月14日7:20,在宿舍楼下,王玉平(右)和同事约好一起前往宣武医院河北医院。


“这两年多,北京西站的餐馆我吃了个遍。”王玉平是河北承德人,大学在河北医科大学就读,回忆自己年轻时从石家庄到北京求学工作,仅仅一个单程就要花费近4个小时。“现在一个多小时就能回来,京津冀的联系确实比以前更方便了。”
在王玉平看来,很多患者并不了解京津冀医疗一体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这些“大概念”。他们在意的是“医院来了北京专家”“不用带着亲人再往北京跑”“诊治更权威、手术也更安全”这些“真感受”。


北京奇迹在河北上演


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玉平曾创下过第一例无病灶癫痫定位的传奇。2001年,一位跟随王玉平治疗多年的癫痫患者因连日来多次发作,已经无法正常生活。手术是唯一的解法,而病灶定位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但这名患者的核磁检查是阴性的,影像检查提供不了任何信息,定位就只能依靠脑电图的摸排和神经内科医生对症状的判断。
如今的王玉平,一个上午可以轻松完成几十名患者的病灶定位,但在2001年,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参考,只能翻着国外的案例书,通过一次次的脑电图不断缩小范围。连续三个星期,王玉平每天重复着看脑电图、查资料、看癫痫患者发作录像的日常,一点点圈定范围、再缩小,病灶最终定位在患者右侧额叶处。
这是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一次联手合作。两根电极被埋入患者颅内,病灶切除。术后当晚,困扰那名少年十余年的问题被解除了,从此癫痫再未发作过。


王玉平(左三)及跟诊医生们正观看患者家属提供的病情视频。


奇迹从北京延续到了河北。王玉平在石家庄的第一例手术病人是神经内科和精神科的老病号秦孟连(化名)。36年来,她一直被无端性哭泣所困扰。15岁时,秦孟连毫无缘由地在人群里嚎啕大哭,持续一分钟后,哭泣停止。这种无端的哭泣可能发生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辗转求医多年,秦孟连早已放弃“治愈”的希望了,大家说这是种“怪病”,既然它不会造成生死的威胁,或许可以搁置在一旁,尝试与之共存。
2022年,秦孟连下定决心要斩断和无端性哭泣之间的联系。还有几个月,她的孩子就要结婚了。好几个晚上,她都梦到自己在儿子的婚礼上突然哭了起来,惊醒后就真的哭了:怎么能发生这种事?怎么能把好好的喜事变成一场闹剧呢?
时隔36年,王玉平组织癫痫科、功能神经外科、精神卫生科、神经功能检查治疗中心通过多学科会诊,帮秦孟连找到了罪魁祸首的名字,既不是怪病,也不是不治之症,而是难治性癫痫。病灶定位的方式经过20多年的技术革新,已经能够以机器人辅助脑电图迅速定位,通过致痫灶射频热凝毁损术,病灶被消除了。术后一个多小时,秦孟连就恢复了正常生活。


区域医疗中心成长为参天大树


2021年6月,宣武医院河北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第二批试点项目获批,王玉平带领首批23位北京宣武医院专家入驻宣武医院河北医院。截至2024年5月,开启双城生活的医生人数已经超过60名。


5月14日14时,王玉平(中)带领神经内科医生们查房。


田书娟回想起最初王玉平带教时,神经内科的医生们都觉得“听不懂”。当时,他们并没有进行亚专业划分,脑血管、帕金森、癫痫、痴呆的病人能收尽收。但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够精专,碰到疑难杂症只能转诊到北京。
王玉平来了之后,除了接诊患者,最重要的就是带领这支河北本地的队伍。两年半时间,宣武医院河北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亚专科发展迅速,已细分为23个专业方向,每名医生都确定了自己的亚专科方向。
田书娟告诉健康时报记者:“癫痫的一百多种分型,现在我们至少能够辨别四五十种疑难情况。”
打造一流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王玉平给团队划定了三大进步目标:除了人才的培养、技术的转移,还有区域的辐射。为此,宣武医院河北医院牵头成立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神经疾病专科联盟,通过线上链接与线下聚合相结合的方式,让大专家在讨论疑难病例时,把更多的经验、技巧和信息传递给联盟内省市县三级体系的青年医生。


在手术室,王玉平(右二)与神经外科医生交流患者情况。 


王玉平认为学科建设的落地生根,最关键的是要让这支队伍走上一条自我成长、自我进阶的良性发展之路,让学科建设开花结果,惠及更多患者。
仅在2022年至2023年一年内,宣武医院河北医院引进新技术、新项目49项,其中国内领先项目占比53%,平均住院日由以往的8.01天缩短至7.26天,微创手术的比例也从7.09%增加到13.74%。
这种成效不仅发生在宣武医院河北医院身上。根据河北省卫健委向健康时报记者提供的数据,京津高水平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8个项目先后获批落地河北省。京津输出医院累计派出994名业务骨干进行传帮带,接收项目医院751人进修学习,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24项,填补河北省内空白70项、国内空白4项。京津冀医联体由2023年底的40个增至目前的70个,京津优质医疗资源在河北的“种子”作用日益凸显。
5月16日一早,王玉平又踏上返京之路。两年前播下的种子正在茁壮成长,他期待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庇佑一方百姓。

编辑:康小北

热文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河北卫生健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