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李沉简:北大与元培通识教育的现状、定位和未来

2017-09-20 北京大学校报 北京大学招生办




关于通识教育,有几种不同的称呼,有的叫Liberal Art Education,有的叫Liberal Education,有的叫General Education。在西方社会,很早的时候人们就认识到对于任何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而言,都有一些构成人类知识和思维基础的东西是必须要学的。


在古代,这些东西更多地是指经典的文史哲数和音乐等学科。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通识教育的内容得到很大的扩充。以哈佛大学为例,其通识教育包括了审美与诠释(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文化与信仰(Culture and Belief)、实证与数学推理(Empirical and Mathematical Reasoning)、 39 32613 39 12958 0 0 4144 0 0:00:07 0:00:03 0:00:04 4143理推理(Ethical Reasoning)、生命系统科学(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物理宇宙科学(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人类多元社会(Societies of the World)、世界中的美国(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八个大类,涵盖了从人文社科到自然科学的大部分学科领域里最基本的内容、认识方法、能力。 在此之外, 写作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 除了哈佛, 其他优秀大学基本也是以这些领域为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


哈佛大学


这种新型的通识教育基本在教育界获得了共识。北大要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必须让大家掌握一些最根本性的东西。我们提倡的是通识、专业教育双优的理念。 


北大通识教育发展的三个问题


近一二十年来,北大以元培学院为试点,在通识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但我们离一个理想的通识教育体系还有相当的距离。北大的通识教育面临三个大的问题,即大量的师资、系统的课程体系以及发自内心认同通识理念的学生。


我曾经参与学习过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对国外名校的在通识教育上的师资投入深有感触。哥大是美国通识教育最严格的学校之一,它采用的模式是每个年级一千六百多名本科生上一模一样的课,平行地开出六、七十个班,而且毫无例外都是不多于25人的小讨论班,由大量非常优秀的老师主持。这个星期所有学生都在读莎士比亚,下个星期所有学生都在读马克思。顺便说一句, 他们连学习马克思主义都比我们认真---像《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之类的文本,他们的学生要深入原著,课前提问题,课堂上进行讨论,课后写论文,最后还要对论文进行答辩。这是哥大本科教育最重要也是其最引以为豪的旗舰项目。这样规模和要求的项目在北大全校目前还推行不起来,我们的师资不够,讨论班开不起来,只有不多的老师在大班教学以后能组织小班讨论。我们的大学写作更是无法达标。


小班讨论课


目前北大各个院系都有一批优秀的课程,一些名师的课堂上挤满了人,窗上都坐着学生;这当然非常好,但是作为全校性的通识教育我们还有待发展,因为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不仅是念经典圣贤书,知道苏格拉底、孔子说过的话,而是要把所学的东西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有机的、灵活的理解,变成自己的价值、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而这要求师生之间有很好的互动式讨论、深入的探讨辩论。


在课程体系上,除了核心课程之外,世界优秀学校还有一类能力课,比如写作。他们对于写作的重视非常惊人,因为写作不仅是表达的问题, 更是深入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体现。 所以他们投入极大的资源保障学生的多样化、深入写作。 比如普林斯顿大学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写作中心,几十多位老师在里面,针对不同层次的写作需求,有初级、中级、高级还有商业写作等不同的类型加以辅导。而目前在北大,由于师资的缺乏,我们的与北大水平相当的中文、英文写作训练几乎没有。



再则,充足、良好的师资和优良的课程体系都还只是外因和条件,同等重要或者更重要的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本身。正是在这一点上, 我们又有重大的挑战。 和世界顶级的优秀院校学生相比, 我们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到高中一路以应试为几乎唯一的追求,来到大学之后对于人类思想库里的珍宝的深层思维、理解、热爱是非常不够的。 而同时我们整个社会的极度功利化也使得非常多的人对通识教育的理念缺乏真正的认同。从学生到家长,都觉得我学这个通识教育干啥?我学编程,从大一开始帮别人写程序就能够挣钱了,毕业就能有不错的薪金的工作,我哪有时间跟你谈什么孔子庄子、柏拉图、苏格拉底?这一点的危害是非常大的,这直接导致在北大出现一个问题,即使好不容易开出了好的通识课程,很多人却不愿意选, 而更愿意去选“水”课拉GPA。或许, 我们需要相当的时间和努力, 说服大家。


   好的通识教育能够促进专业教育


关于通识教育,一个常常引发争论的问题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在北大,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老师认为通识教育会挤占了专业教育的时间,甚至对此感到非常不满。


这其实是一种思维上的误区。 最有力的是事实和数据: 世界顶尖的学府,像哈佛、哥伦比亚、普林斯顿花那么大的力气去做通识教育,最后专业教育上也是大丰收, 培养了顶尖人才。 做好通识教育, 不是说专业教育的专业课就不学了。正相反, 由于有了好的人文社科和科学通识教育,学生对人类思维的形成过程了然于胸,接触到原本文献,敢于进行独立的、艰深的思考,所以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好的通识教育不是挤了专业教育,正相反,它给你的专业教育奠定了非常宽厚的基础。国外的很多名校就是最好的例证,哈佛、普林斯顿、哥伦比亚不仅做好的通识教育,人家学生的数理化生信的专业水平一点也不比我们北大的学生差, 对吗?


左一为李沉简老师


怎样能够让通识、专业教育和谐共处, 互相促进? 其中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是时间要安排好。 我们北大现在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和我当年在北大念书的时候完全不同:不知从何时开始, 四年的课程非要挤在前三年就完成,第四年几乎是全空的。有的同学第四年干脆找工作了,连学校都不来了;有的是申请完出国留学后就开始到处旅游去了。四年的课程三年学完, 时间上当然会捉襟见肘, 安排不开。 但是如果我们回归到正常状况, 把四年的课程均匀平摊到四年当中,一个扎实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双优是完全能够做到的。我们北大现在的通识课程要求仅仅是四年12个学分,真的不算多。 如果把它平均到四年完成的话,对学生时间的占用实际是不多的。


   对北大通识教育未来的展望


通识教育体系、课程建设好了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了多少心血和时间来精心培养。 如果是几百人的大课,老师讲完课也就完了, 难以深入探讨。 但是当我们关心到个人,他的想法、他的热情、他的困惑,老师作为一个好奇者和学生去一同探讨,这样达到的效果是成数量级地增加。


北大通识教育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是一批真正认同通识理念的老师和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像我自己“博雅批判性思维讨论班”的孩子们,在那么大的阅读量、写作量要求面前,每周投入十五到二十个小时在一门非专业课的选修课上,都心甘情愿、乐在其中;让我非常感动。



现在全校的一个年级三千人的大通识教育还做不到,只能先在元培学院进行试点,先把那些衷心认同通识教育理念的同学纳入进来。


从去年开始我担任了北京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的主任,目前我初步的计划是要用两三年的时间把元培的通识教育体系建立起来,至少让一半的学生能够加入进来。到第五年左右,我希望元培的所有学生,也就是北大所有学生的十分之一,能够彻底享受我们这一套优质的教学资源。


五年以后,我们可以再进行评估,如果成功的话我们可以在学校层面进行复制,建立严复学院、马寅初学院、李大钊学院等等,或者把元培扩大,变成一个大的本科生文理学院(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元培学院


国外的通识教育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经验和丰富多样的模式,这些东西大部分我们都可以借鉴,当然也有一些东西在中国不合适,还有一定东西是我们必须要加进去的。


我一直坚信,人才培养里面有两条铁律我们必须要遵循:一是学科的内在规律,比如我们必须先学平面几何才能学解析几何;二是人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逻辑。一个高级人才需要的知识、能力、眼光、实践,必须得给他配上去。


如果我们耐心地埋头苦干, 逐步提升, 相信北大和元培的通识教育改革一定会做好。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校报》

采访:校报记者 蒋睿鹏 胡平

摄影:李香花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