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风物 | 古园影踪:蔚秀园
燕园风物
古
园
影
踪
北大有将近120年的历史,而它所处的燕园有着比北大更为久远的历史。在几百年的沧桑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风物,甲子更迭,见证着这个园子的变迁。燕园风物中蕴藏着一段段历史、一则则故事、一座座丰碑、一个个人物。【燕园风物】系列意在通过对燕园风物的系统梳理,以描述历史之点滴,满足更多关心燕园、心系北大的读者之需,让燕园风物历久传承,争取把更多的历史文化印迹留予后人。
北大是可以触摸到历史的地方,燕园承载着古今、延展着历史。成因得益于海淀的山形水系,源自于明清的皇家园林。昔日皇亲贵胄流连其间。那一串悠长的名字:朗润园、镜春园、畅春园、淑春园、承泽园……顺着时间的丝藤融入每位北大学子的心中。遗物犹在,格局尚存。今日款步燕园,求史者见古今云烟,求情者得月上柳梢,求思者觉灵性跃动,求美者感身心皆熏。她们今日承载的,已不是一户一姓,而是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的学之大者——北大!
蔚
秀
园
蔚秀园是清代皇亲园林之一,园域面积很大,东部与校园本仅有一路之隔,西至万泉河,南与畅春园遗址接壤,北与圆明园遗址隔路相望。蔚秀园现在的园门与西校门正好相对。从西校门出来时,就能看到路对面蔚秀园的门牌。所以对于北大人来说,蔚秀园之名是比较熟悉的。但要说出蔚秀园的来历和历史变迁来,恐怕对很多人来说就有些为难了。
▲蔚秀园中的小轩
蔚秀园原名含芳园,为昔日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介于南北两“御园”(南为畅春园,北为圆明园)之间,位置相当重要。但它究竟创始于何时,史无明确记载,只知道它最早是贵胄载铨的赐园。道光十年(1836),载铨袭封为定郡王,咸丰三年(1853)加亲王衔,所以当时含芳园又称为定王园。据载,蔚秀园内原有一石,名曰“招鹤磴”,“招鹤磴”三个大字便是定亲王亲笔所题。可惜此石现在已经无处可觅了。载铨于咸丰四年(1854)去世,蔚秀园便收归内务府。咸丰八年(1858)含芳园转赐给醇亲王奕譞,当时名之为七王园,(因为奕譞是第七个皇子)但这位颇有“文艺范儿”的王爷并不喜欢这个过于肤浅的名字,便请求他的四哥咸丰皇帝御赐园名,因此在赐园的当年冬天,咸丰皇帝为含芳园赐名“蔚秀园”,并亲笔题写“蔚秀园”三字赐予奕譞。“蔚”字本意为苦艾草,后引申为内在涵养与德行的养成,“秀”取特异、出色之意,咸丰皇帝以“蔚秀”二字命名,意在褒奖园主德行涵养出众。
▲蔚秀园与众园的空间位置
醇亲王奕譞(1840—1890)为道光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兄弟,又是慈禧太后的妹夫,还是光绪皇帝的“本生父”,末代皇帝溥仪的祖父,因此他在晚清时期是一位地位相当显赫的亲王。据说同治皇帝去世后,慈禧为了继续把持朝政,便采取策立幼君的方法让奕譞只有四岁的四子载湉“承继文宗显皇帝(咸丰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当时的奕譞接到诏书时便预感不妙,吓得魂不附体,当场“碰头痛苦,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虽然他对慈禧的做法深为不满,但他行事谨慎,对慈禧表面上一意顺承。当他主持海军事务时,公然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以供慈禧游乐。因此深得慈禧的宠信。在道光皇帝的诸子中,得封世袭罔替亲王的只有老六恭亲王奕訢(朗润园的园主)和老七奕譞。奕訢才干过人,在同治朝任议政王,显赫一时,但在政治上太有主见,所以同慈禧多次发生矛盾,在光绪朝一再失宠。相形之下,奕譞就要“聪明”和顺利得多。他去世时,光绪皇帝亲临王府成服祭奠,并以亲王之礼葬于北京西郊妙高峰,而庙制祭礼都按皇帝的规格办理。墓地至今保存,就是著名的“七王坟”。
奕譞得到蔚秀园后,对园中景色十分喜爱,退朝后经常在园中饮酒、赋诗、赏景取乐。仅《燕园史话》一书所收录的以蔚秀园为题的诗就有三十多首。这些诗歌多是些即景抒情之作,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有些诗中还提到了有关勺园、淑春园、鸣鹤园的情况,对于我们了解周围古园林的历史变迁具有一定的帮助。在这些诗中,经常为人引用的是他的《蔚秀园新葺山弯小室晚坐》一诗:
开窗恰值秋容丽,山色波光一览收。
砌有幽丛工点缀,杯余新酿尽勾留。
风皱翠藻浮池面,霞灿丹枫舞岸头。
日暮酒阑新月上,芦花深处唤扁舟。
▲湖岸丹枫舞,蔚秀秋容丽
根据后人所绘的平面图,我们可以知道,蔚秀园当时的园门向南开,园中湖泊环绕小岛,将园区分为东、中、北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岛,岛上分别有独立的建筑群。其中以中部和北部两座小岛为主体,东部小岛上有一石碑,上刻“紫琳浸月”四字,为奕譞亲笔所书。2006年,该碑碑座被盗,只剩碑身卧在杂草之中。一直到北京大学改建蔚秀园之前,园中格局都未曾有过大的变动。
▲躺卧的紫琳月碑
可惜的是,奕譞得到蔚秀园不及两年,就发生了“庚申之变”。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纵火焚烧圆明园时,蔚秀园同被殃及,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自此以后,奕譞很长时间都没有到过蔚秀园。光绪初年,奕譞来到蔚秀园,看到园中被毁的破败情形,不禁慨然作诗以纪其事,诗曰:
丹稜新涨碧于油,重到园林二十秋。
射圃久芜亭榭废,茫茫酒迹慨从头。
双松台峙对西山,瓦砾低看旧市寰。
只有玉泉孤塔影,风铃犹语白云间。
▲西山红霞晚,玉泉塔影孤
以后,为了随侍西太后在颐和园听政,奕譞不得不对蔚秀园进行修葺。但据记载,这次修葺时设计平凡,工事简陋,与焚毁之前的蔚秀园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修葺而成的建筑中有一部分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深秋,古朴的四角亭
▲云气松白,烟光石脚青
奕譞于光绪十六年(1890)去世,按照清朝惯例,蔚秀园收归内务府管理。直到清朝覆亡前夕,才赠送给奕譞的第五子载沣作为私产。载沣得到蔚秀园后,是否经常在园中居住已无从知晓。根据推测,在1931年12月燕京大学购得此园之前,园中情形应该没有太大的变化。当时蔚秀园占地120余亩,园中有房80余间,树木尚有千余株,稍加修葺以后便作为教职员工的家属宿舍。20世纪30年代,美国作家多萝西•格雷厄姆作为奕譞后人的旧友,被特许参观已经荒落的蔚秀园。游览中她被蔚秀园的黄昏美景所触动,写下了这样的词句:
“傍晚,椭圆形的池塘上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一亭立于山丘之上,飞檐曲线优美,在落日的余晖中隐约投下黑色的剪影。落日与池塘形成两个光环,四角亭立于两环之间……”
▲湖西山丘上的四角亭
1952年,北京大学迁入燕园以后,为了解决教职工的住宅之需,便于1973年至1979年先后在园中西部和北部,建造了15幢楼房,以后又在园区南部修建了一座幼儿园,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蔚秀园遗址的完整面貌。园内西侧原有的一座与翼然亭制式一模一样的小亭也已被拆除。园中仅有东南部分湖泊相连,土山、刻石、旧迹尚明晰可见。湖岛上遗存的建筑物,并非1860年前园中建筑之布局,而是后来奕譞修整园中部分建筑之遗迹,虽不能反映出全盛时期园中的全貌,但作为历史的见证,也是值得保护的。从平面图上看,遗留下来的这部分只有当日蔚秀园的四分之一,所以显得十分珍贵。
▲学校总务部正对蔚秀园水系生态环境进行恢复
时间使一切都归于平淡,如今的蔚秀园早已褪去了皇亲私邸的色彩,而成为我校一处宝贵的园林居住区。盛夏时节,漫步于湖畔小道之上, 园中林木阴翳、芳草匝径、荷香阵阵,幽深之境往往会使人深味到“蔚然深秀”的意韵。
文字:杨虎
编辑:易思
摄影:光军
手绘:戴放
图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校:王宪辉
美编:叶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