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访谈 | 穆良柱:培养认知能力,探索物理乐趣

全文共3040字,阅读约需9分钟




导师简介





穆良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物理认知规律、原子核结构、量子纠缠等。




访谈笔录




01

求学和工作经历


穆良柱老师的求学经历和大多数人差不多,九六年在北大读本科,之后读博士,再之后就留校任教了。穆老师主要不是做科研,而是做教学。他开始是研究原子核结构的,后来一直在研究物理的认知体系怎么构建。为了验证这套认知理论对不对,他也尝试做别的研究,主要是用认知的规律来指导研究。




02

本科生科研相关问题


穆老师认为,本科生科研是为了让大家体验一下科研是什么样子,让你看看是否感兴趣,实际上相当于把研究生阶段的经历提前到本科阶段。对学生来说,好处是可以了解一些前沿方向,体会一下科研的过程,训练一下研究能力。


有科研意向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大致的调研,去看看现在的前沿方向有哪些,从中挑一个。如果能力没这么强,觉得做这些东西吃力的话,选一些觉得能做下去的方向试试,之后可以再向相关的方向转,继续拓展。



03

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的差异


在穆老师的理解中,实验物理是一种认知的方式,即实验物理认知模式,此外还有一种理论物理认知模式。我们通过实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性质,再通过理论物理去构建整个图像。理论对不对,要通过实验去检验。如果想象的结果和实验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那构建的模型肯定是错的;如果想象出来的和实验观测到的某些结果是一样的,那也不能证明理论是对的。换句话说,实验是用来证伪的,理论一定是可证伪的。但是这和大家通常理解的不一样,大家通常认为的理论物理是应用物理。



04

物理思维方法在非物理领域科研中的作用


做研究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属性,该如何和它打交道。因为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物理的研究对象是比较简单的,因此可以建立完整的认知模型,即从实验物理认知到理论物理认知到应用物理认知。另外,物理学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构造一个大统一理论,比如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就统一为了电弱相互作用,现在的超对称理论更是“号称”能将引力相互作用与其他相互作用统一在一起。


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相对较复杂,其认知主要集中在实验物理认知与应用物理认知阶段,而理论物理的认知阶段不太容易达到。这些学科不太容易建立起完整的认知体系,也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


不同学科研究对象不同,但它们都可以使用物理学的认知模式。物理认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培养好这样一种认知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自然有指导意义。同时物理的认知也对数理基础有较高的要求,扎实的数理基础自然能对研究起到帮助作用。



科普读物

05


穆老师认为,读一些科普类的读物可以用来提高自身的物理水平与认知水平,因为一些发现的历程就藏在这些科普小故事中。但是一定要自己去思考,科学家是如何得到这些结果的,以及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怎样的。学生在阅读时要构建自己的理解。物理学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构建对世界的认知,而且是尽可能简单的认知。物理都是围绕构建对世界更好的认知这个目标展开的,大学物理要求学生真正地站在一个“人”的视角,去认知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06

培养物理思维


穆老师认为,每个人作为具备独立人格的个体,需要构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要构建自己的三观,就需要有足够的认知能力。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生活环境都和别人不一样,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认识,在构建三观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而学习物理,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套世界观——物理学家对世界认知的积累,放在一起就是物理学;而另一方面,物理的研究积累认知使人类产生了非常大的进步,积累了大量成功认知的案例。我们是可以从这种成功的案例中学到一些事情和道理的,比如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物理学ETA认知模型——实验物理认知、理论物理认知和应用物理认知。而这套模型实际上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认知模型。

所以我们可以从物理的学习中积累认知的经验。而现在国家最需要的,就恰恰是这种认知的能力。我们国家在刚建立的时候十分落后,需要学习外国,方式就是派留学生、开放市场、引进技术,通过交流的方式把别人的东西学来之后立马用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知道国内很多大公司的运营方式并不是原创,其实在国外都已经有了原型。只不过是因为中国市场比较大,因此运营得比较好。他们采取了模仿的认知方式,而这其实就是应用物理的认知方式。


为什么大家普遍受到的教育都是应用物理模式?这是因为大家以为科技就是拿最先进的东西来用。现在很多在大学进行的科研依然采取这种模式。从国外引进一个人,并不是重新开拓一个方向,而是把国外的东西搬到中国来。很少人能真正根据国家需要或根据自己的观察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有人可能说这和高考有关,但高考的初衷并不是让学生去做大量的题,而是希望学生学到物理学最本质的东西。只是因为这种模式太成功了,大家都习惯了这种模式。我们国家的高铁、桥梁建设等等从最落后走向了最先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模仿得特别快。


但现在中国发展到了这个程度,要和别的国家竞争,已经没有东西可模仿了。如果没有自己的认知,没有对国家的认知,不知道国家发展方向在哪;没有自己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不知道科技发展的方向在哪,最后一定会走弯路的。我们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需要真正有独立认知能力的人,帮助国家朝正确或少走弯路的方向走下去。所以到大学后,每个人要培养自己的这种认知能力,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

07


穆老师认为,西方文化的土壤和做人做事的方式帮助他们发展出了现代的科学技术,中国的文化中也有一些与西方文化的共同点。但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发展出可证伪的系统,我们思维上没有区分可证伪和不可证伪,从数学角度说就是量化、构建公理化系统的工作没有做起来。我们更多就是靠语言构建对世界的理解,因此不太可能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现代科学的系统。但只要是人,就有可证伪不可证伪的这种思维模式。


国外也曾经用不可证伪的体系指导他们的政治、经济,比如东罗马帝国用基督教作为国教,使欧洲陷入了黑暗的中世纪。宗教的认知体系是不可证伪的,是封闭的,说什么就是什么。而科学体系是开放的,其中的理论随时有可能被证明是错的,也因此科学可以不断取得突破。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就要努力去做,去改变自己。



08

穆老师的一些建议


“拿自己当一个人,而不是学习知识的容器。


这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也许一些同学还没学会如何去探索,但是迈出这一步是重要的。需要自己找东西去学,去构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对什么是重要的东西的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世界一直在不断变化,虽然别人总结出来的规律可以参考,但未必就适用于自己身上。如果同学们对自己对国家和世界都有一个较为清醒的、可证伪的认识,那么从小的方面来说,能把自己的做好,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往大的方面讲,能帮助别人,为社区做出贡献,经营好一个公司、企业、学校,乃至推动国家、人类的发展进步。试想如果连基本的能力都有所缺失,那还如何领导他人?
所以我们需要真正地站在一个“人”的视角去观察自我,构建对外部事物的认知,形成自己的三观,培养出真本事去做好自己的事,也能够去帮助他人。


视频 | 北大物理,来了!


北大学科 | 物理学院:物格无止境,理运有常时


图灵奖得主北大开讲:未来无止境,前路大可期


深度 | 元培学院:书院制度,博雅教育


北大师说 | 强世功:构筑心灵生态,养成大学人格(内附精彩视频)

相关阅读

来源:“元培学学学”公众号

编辑:黄洪翔

审校:王炳寒 黄琬婷

编:杨圆

部分图片来源于“元培学学学”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