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可能知道PBL了,那你知道DL吗?

钱志龙 教育者钱志龙 2022-03-28

 

一直想找个机会写一写深度学习这件事,终于等到一个完美的理由。
上周在我最忙的时候笔记本突然罢工,还导不出数据,维修需要至少一个礼拜,让我差点失去理智在苹果店坐在地上撒泼打滚。幸亏发生了几件非常重大的喜事,让我暂时忘记了痛苦:
 
第一件:我的老朋友美国High Tech High的创始人Larry Rosenstock校长拿到了卡塔尔王妃设立的教育界的诺贝尔——WISE大奖。

Larry在WISE大会上的获奖致辞


第二件:在去年在VIS大会上带着Larry惊艳亮相的方厚彬教授竟然又把那么多人想请却请不到的Larry请来中国了。

第三件:他们还决定把一年一度在圣地亚哥举行的HTH深度学习年会引入中国,今年的第一届在我老家上海举行,时间是12月13-15日


第四件:中国深度学习中心(DLC)正式成立,年会期间,DLC的两位最重要的奠基人朱永新博士和Rosenstock博士将进行两次深度对话。

最后一件:何其荣幸,中国深度学习中心请我来主持这场对话。两位都是我非常尊敬又非常爱护我的前辈,实在是按捺不住的喜悦和继续睡不着觉的激动呀。
 
15年1月年朱永新老师视察我的学校        
15年12月年在北京中学邂逅Larry

那回到正题,到底什么叫深度学习?如果你在中国某个搜索引擎上键入“深度学习”这四个字,你会得到一些不知所云又不明觉厉的网站,因此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  “深度学习”这个词在不同领域代表不同的意思。
第二,  这个搜索引擎不能帮到你,以后能不用就别用了。
第三,  这件事在中国还没人聊,或者至少聊得远远不够。
 
 
于是,我决定用自己对Deeper Learning的粗浅理解跟大家开启这个讨论和探究。其实撇开这个词汇本身的陌生感,DL的核心思想说新不新,说旧不旧,无非就是在探讨有效学习的本质。为了便于大家消化,我先举三个例子来做做铺垫:
 
例子一:
 
我刚翻译完我偶像罗宾逊爵士的《You,Your Child and School——Navigateyour way to the best education》,不怕事儿大的湛庐文化决定把书名就翻译成《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在包括这本收官之作在内的教育创新五部曲的所有著作中,罗宾逊都反反复复强调:家长和老师帮助“发现孩子的天赋”是学习的起点,是教育能在孩子身上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因为了解自己的天赋,遵从自己的兴趣会帮助孩子更容易找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联系和使命。然后,为了他自己设定的责任或好奇,孩子才有可能自发地,持续地,不折不挠且不抱怨地去学他想学的东西,做他想做的事。那时候,老师、学校都成了他的工具,而不再是监工。没有最开始的这个“1”的动机,后面挂多少“0”的努力,都是徒劳。
 
现在还没得卖,12月开始预售

所以,深度学习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内驱动力

例子二:

上个月在北师大珠海校区举行的“教育创新百校峰会”上,我惊喜遇见哥伦比亚大学Klingenstein中心的Kevin Mattingly教授。在他一个多小时的工作坊里,Kevin教授带领我们做了一个小活动:Think of something that you understandreally really well.(想到一件你非常理解的事)。我的搭档,美国百年名校Riverdale School河谷学校的Dominic校长说的是做Paella西班牙海鲜饭,我提到了中国书法。

Dominic校长和Kevin教授
 
然后,Kevin教授请我们反思并讨论What made you understand it so well?(是哪些因素造成你对这件事情的足够理解)。我俩总结出了四点共性:
 
1.  真心喜欢(他会去不同餐馆品尝不同版本的海鲜饭;我签名售书时坚持用书写更慢的软笔,而且不嫌累的写繁体字)

2.  持续探究(他买来各国的食谱去做研究对比;我做校长时一有空就溜到书法教室蹭一会儿课,看到喜欢的书法作品会空手临帖)

3.  实践分享(他再忙每个月都要做几次海鲜饭请朋友来家里吃;我不爱锻炼,只能假装在写书法时练气功,但我喜欢给孩子们做书法启蒙)

4. 反馈迭代(他会根据食客的意见然后改良做法,包括我的建议:海鲜不能放得太早,虾蒸老了不好吃;我的书法老师和安陈真不会让所有学生都从“柳骨颜筋”开始练童子功,他会找来跟我气质相符的古人字帖让我研习临写)
 
Kevin教授又补充了一些重因素:好奇、资质需求、回馈、意义,等等。
 
这个貌似简单的活动无非就是让大家自己反思出,而不是直接从老师嘴里讲出一件至关重要的事:区别于现在学生们花大量时间做的“考后立焚”的无效学习,有(深)效(度)学习的基本要素到底是什么?

                                                       Kevin教授的PPT精选


所以,深度学习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学会学习。

例子三:
走在中国创新教育最前沿的探月学院在创校之初就确定了三个主要的学习场景:
1)以翻转课堂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学习,来获得事实性和程序性的知识;
2)以跨学科的项目制学习,从实践中获得能力及核心素养(详见官网)
3)以苏格拉底式诘问、Seminar研讨及个人项目为主要形式的深度学习(Deeper Learning),以获得更高阶的自我认知和系统思维。而只有深度学习才被列为探月荣誉课程。
 
了解美国高中荣誉课程的人应该知道,相对普通课程,荣誉课程涉入主题更深,推进节奏更快,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课堂内外参与的要求也更高。而且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学习者必须先提交证据来说服老师他有能力应对这些挑战,通常教授荣誉课程的老师也是这所学校最厉害,最受学生喜爱,最不容易选到课的老师。
 
 
摘自探月学院官网

所以,深度学习的第三个关键词是:系统思维。

所以归根结底,我个人认为深度学习要解决几个问题:
1. 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先想明白为什么要学,以保持内驱的、可持续的学习动力,可以先从回答这几个“元认知”问题开始:
        我是谁?什么事情让我真心喜悦?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2. 在信息公平和易获得时代,拼体力、拼资源、拼谁对自己更狠,都不如先思考我们的思考,学会如何学习。
        死记硬背获得的短期记忆正在无谓的消耗着年轻人的宝贵生命。

3. 学习宽度和深度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不如放弃所有学科都要强的“苦学”,而从一个,任何一个自己真心喜欢领域的深度学习中掌握系统思维的能力和工具。        
        哲学史、文学史、科学史、艺术史等都是殊途同归的万般法门。
 
我多么想深入再聊一聊深度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但最近实在太忙了,除了有两本新书12月要上架,几十名学徒要面试,接下来还有4场盛大的教育年会要演讲和主持。(有兴趣也可以报名参加)

芥末堆GET教育科技大会——规模和影响力最大,外方嘉宾最多的教育科技盛会(11月25-26日,北京)
蒲公英教育智库创新教育年会——邀约最谨慎,主题设计感最强,内容把关最严的教育创新大会(12月5-7日,成都)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朱永新老师亲自挂帅,规模不大但最具权威性的论坛(12月8日,北京)
父之爱家长教育年会——场面最隆重,家长最“乖”、最愿意学习和参与孩子成长的营会(12月13日,杭州)



不过,写再多文字,最后能记住的终归还是有限,不如留点悬念让大家到现场用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来深度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深度学习”吧。年会名额已经几乎售罄,只剩最后少量名额。

扫码了解

「中国首届HTH深度学习年会」

详情及报名流程



 
 
-The End-

阅读推荐↓↓↓


钱博士访校系列之 — High Tech High (上)


钱博士访校系列之 — High Tech High (下)


签名书换美食计划
知道我是个走遍世界什么都敢试的吃货,经常有些认识或未谋面的朋友要寄些家乡的美食给我尝鲜。之前我总以“无功不受禄”冷漠地拒绝了别人的一番美意,直到最近想要我签名书的人越来越多,馋虫蠕动的人就想出一个主意,不如用我的签名书换你认为我可能不知道但不该错过的特色美食。说不定还能整理出一部民间美食图谱,也是一件蛮风雅的事。
感谢姚莉老师送的像瓜一样大的鞍山富硒大苹果。还有一箱烟台苹果,请寄件人王洪义先生联系我。



作者介绍






钱志龙博士

独立教育学者、探月学院 督学、惠灵顿中国 理事、艺美公益基金会 理事


钱志龙博士在上海出生,就读于南洋模范中学。高中毕业后保送北京大学,后旅居美国近十年,先后获得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传播学硕士,夏威夷大学文学硕士,东西方中心领导力证书,南加州大学教育学博士。钱博士曾任美国罗耀拉大学实践教授,美国半岛国际学校小学校长,怡海教育集团总裁,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国际部主任,青苗国际双语学校副总校长,培德书院总校长,北京中国学中心董事。


钱博士在过去的三年里公益出版了四本新书《校长日记:我在美国做校长》、《熊掌和鱼:图解中西方教育的异路与同归》、《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和《熊掌和鱼II:国际教育的门里门外》。在众筹网上共募款近百万元,全部利润用来捐助需要帮助的弱势学童。他也是Ken Robinson爵士新作《你,你的孩子和学校》的特邀译者,并参与《2019中国教育蓝皮书》的编写。


钱博士在国内外各大教育论坛上做了几百场演讲,他的题为《略带偏见的中西教育比较》的演讲大纲在网上传播10000000次。在过去的两年半里,他以独立学者的身份拜访了300多所学校和教育创新机构,足迹遍布十几个国家,为探求教育的本质,推动教育创新和促进教育公平上下求索,无问西东。


《校长日记》透过一个校长的视角,用49个小故事还原了美国硅谷一所私立学校的教育现场,引发你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三年持续热销,豆瓣评分9.0。


《熊掌和鱼1》其实是在网上持续传播了五年,阅读量过1千万次的演讲提纲。200多张图片,让你读懂中西方教育的异同。国际学校既可以用这本书做招生,也可以做教师培训。


《熊掌和鱼2》基于作者在中美两国国际学校做校长、总校长、校董及年检官的多年经验,以及在创新教育领域的观察和思考,让你了解那些不容易躲过的坑和教育发展的趋势。


《鲑去来》通过作者9年不寻常的海外生活经历折射出留学这件事的根本意义,家里有孩子准备留学的不得不看。如果读完全书,你没流泪,或没笑出猪叫声。。。那是你的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