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父亲母亲 | 嘉视觉·镜像

我的父母都与共和国同龄。

70年一路走来,他们经历过困难的年代,也见证了新时代的辉煌。





我的父亲母亲

生活中寻找光影 | 光影里叙述生活


夏日空闲的午后,常有这样三弦与琵琶的相对。


年轻时,父母都有过考剧团的念头。父亲会拉二胡,读书时做过校文艺宣传队的主力队员,在那个年代带着二胡下乡宣传。后来因为幼年时落下的病根,渐渐失去了视力,只得放弃去剧团的念头,在针织厂里做了一名员工。

母亲当年因为喜爱音乐,经人介绍去父亲家学习。可以说,父母是因为音乐才相识,结了婚,有了我。


弦音声声,唱和余生。


父亲的手在三弦上弹出他一生最钟爱的旋律。


家里的特殊成员也喜欢这样伏在高处安静地听着。


在那个年代,有一件乐器是很奢侈的,母亲家里条件不好,买不起乐器,学音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事儿,只得放弃音乐,去了塑料厂当了一名女工。

那时,由于条件所限,父母都没能实现他们的音乐梦想,但都把音乐作为爱好保留了下来。母亲钟爱越剧,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小时候,我听着母亲唱《金玉良缘》《我家有个小九妹》一天天长大。父亲工作后喜欢上了评弹,又自学了三弦,母亲则学会了弹琵琶。

记忆中,常有父母的朋友到家里来弹弹唱唱,好不热闹。


父亲年轻时也曾这样化上淡妆,走上舞台。


母亲年纪大了,记忆不好,往往一首弹词要背很多遍。


离家很近的小公园是父母常去的练声之处,每次他们拉起二胡唱起越剧的时候,小区里熟悉的邻居们就来围观。母亲说,她享受这样的感觉,像年轻时上台演出一样。


父亲与两位朋友组成了小型民乐演奏团,参加市残联的演出。


退休后,父母有了更多的时间延续他们的爱好。每每吃过晚饭闲暇的时间,父母就会搬出他们的宝贝乐器,有时候父亲弹三弦,母亲弹琵琶,合唱评弹;有时候父亲拉二胡,母亲唱越剧⋯⋯

有了喜欢的新曲子,母亲戴着老花眼镜,像年轻时候一样,一笔一划地把歌词抄录下来。母亲对着唱,父亲用二胡伴奏,逐句逐句学。

父母时常参加街道社区和残联的文艺活动。去演出的时候,父亲就像年轻时一样拎着二胡,母亲搀扶着父亲,走过洒满夕阳的小路,走过剧院舞台的灯光,走过有音乐相伴的一生。


生活就是普通的柴米油盐和这样的安静坐等。


母亲陪着父亲走在去演出的路上,走过有音乐相伴的一生。



「  编后:用相机留住一天天变老的父母 」

■文/杨晓东


春节是辞旧迎新,是爆竹声声,更是家人团圆。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老去,白发爬上了额头,脸上布满了皱纹,双手烙上了老茧⋯⋯小沈和父母一起生活,用相机全方位地记录父母的日常,定格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许因为是女儿,镜头前的父母没有任何拘束,他们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真实、自然、生动,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爱。

小沈的父亲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但是通过音乐在感受生活的多彩。在小沈的镜头里,有父母的琴瑟和鸣,有父母的相濡以沫,有父母的开心笑容,也有父母追求梦想的执着⋯⋯父母是我们最最熟悉的人,把镜头对准熟悉的人和熟悉的事儿,讲述他们的故事,我想镜头里留住的一定是温暖、感动和记忆。

夜深了,窗外三九天的湿冷渗到骨子里。而我的思绪一刻也没有停止,马上就要过年了,我又可以回到母亲身边,又可以给母亲拍照了。

让我们拿起相机,留住一天天变老的父母。





「  版面  一览    」



2020年1月21日《南湖晚报》视觉1+1版

编辑/杨晓东   设计/沈怡

沈慧华 摄影报道




微信监制 | 杨晓东

审校 | 李剑铭

编辑 | 徐州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