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悲观是一种远见

2017-06-08 拾遗 心理公开课

文:拾遗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1  


前几天填了一份关于生活态度的调查问卷。


其中有一道题是,“你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


选择乐观主义者,下一题就是“你是如何做到保持乐观心态的呢”。

选择悲观主义者,问题就跳到“你觉得是什么造成自己的悲观心理”。


对两者的差别待遇不言而喻。


一提到乐观,悲观两个词,许多陈词滥调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仿佛乐观是每个人必备的品质,悲观是大家避不可及的符号。


家长和社会都教育我们:


乐观=外向=积极向上=好相处=受欢迎

而悲观=内向=颓废=不思进取=不受欢迎


如果你不够乐观开朗,而是经常悲观,别人就会觉得你是带着负能量的。


心理学家Julie Norem说:


“长期以来,人们在‘必须表现得乐观’这一点上,承受的压力太大了,这是比悲观更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事。”



  2  


作者方赞赞写过一篇文章,大学毕业的她初入社会工作,面试时老板问了她一个问题:


“你是真的乐观吗?”


即使她知道自己本质上是个悲观主义者,但为了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她还是回答说:


“我挺乐观的呀!”


“如果公司的业务谈崩了,你作为项目的一员,会是什么心情。”


“应该会挺难受的吧。但第二天仍会重新振作!”


“好,我希望你就算难过也要假装乐观,因为我不希望员工把消极情绪到处传播。”


工作的第一年,遇上难完成的事,即使心里压抑到奔溃,她也总假装着不打紧,一遍遍安慰自己“明天会更好”。


一次她因为帮客户买错了回程机票,被老板叫去痛骂了一顿,当时的她对今后的工作担忧到了极点。


同事过来安慰她,她却挤出笑容说着“我没事”,若无其事地继续埋头工作。


那一次她意识到,假装乐观永远都变不成真的乐观。


但如今的社会,过于强调乐观主义,悲观成了件可耻的事。


  3  



2014年,美国华盛顿州的奥索乡村,一场暴雨引发了泥石流灾害,造成至少30栋房屋倒塌损毁,有数十人居民遇难或失踪。


其实这次的泥石流灾难并非毫无先兆,历史资料显示奥索地区在五十年间,一共发生过8次大型泥石流灾害。


事实上,其中有7栋房屋是在06年大型泥石流灾害之后修建的。政府曾计划买下物业使他们搬走,结果没有居民愿意出售。



为什么居民明明知道危险,还住在那里?


美国哈佛大学风险管理专家大卫·罗佩克称,居民之所以不愿搬走,是因为乐观偏差的心理机制麻痹了他们。


乐观偏差,是心理学家温斯坦提出的概念,指人们趋向于认为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坏事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期望。


所以居民们潜意识里想着:“没错,的确有危险,但危险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乐观确实可以帮助我们降低焦虑,但乐观有时会降低我们的警觉。


被宣扬为正能量的乐观主义也并不总是好事。


  4  


事实上,乐观和悲观只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模式。


一味乐观并不保证拥有成功的人生,悲观也并不等于陷入负面情绪。


有心理学家曾做试验证明,与其强迫悲观者运用乐观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不如让他们运用悲观思维去解决问题。


实验者将悲观性格的人分成三组进行飞镖射击比赛。


让第一组实验对象转移注意力,想其他事情来放松赛前的心情;

让第二组对自我进行积极暗示,告诉自己一定可以射好;

而对于第三组,则让他们顺应自己的思考方式,悲观地设想自己会射得很差,然后去思考应对之道。


结果证明第三组的成绩是最好的。


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爱德华,也曾在统计一项实验的成功率时发现,与乐观主义者相比,相对悲观的人更能获得准确的数据,而乐观主义者会少计失败次数而多计成功次数。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乐观当成是走向成功的思维方式,忽略了悲观的负性思考也同样可以成为走向成功的通道。


  5  


悲观的人为何悲观?


如今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丧文化”的风潮。


日本有《四重奏》,四个颓丧的年轻人为了生活拼尽全力,可生活还是使他们不如意;



美国有《马男波杰克》,“丧”马把人拉回到真实的世界,提醒你生活中充满烦恼;



至于中国,葛优躺,丧气话层出不穷。



丧文化的代表名言:


如果你觉得自己一整天累的跟狗一样,那你真的是误会大了,狗都没你那么累。

当你觉得自己又丑又穷,一无是处时,别绝望,因为至少你的判断还是对的。

对今天解决不了的事情,也不要着急。因为明天也可能还是解决不了。


“丧”文化勾画出的,是生活的常态:


努力不一定有回报,失败才是家常便饭,阶级固化和贫富差距使生活越来越艰难。


悲观主义者正是认识到生活里消极的一面,明白大多数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美好,悲观使人更清楚得看到生活的不幸和艰难。


  6  


一段时间大家都喜欢谈幸福指数,在黄磊接受的一次采访中,记者提到,中国人的幸福感都不太高,黄磊反对说:“我超高。”


在我们眼里,黄磊是“幸福”的代名词,主持表演、钻研厨艺、经营家庭,他总是把生活过的热气腾腾。



于是记者问他通往幸福感的路径是什么?


黄磊回答说,那个路径就是一定要悲观。


“你得清楚意识到,人生整体就是结束,就是早晚的问题。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整体是悲观的。最糟糕的是整体乐观的那些人,每天都说明天会更好,这是不太现实的。”


“你会离开你的父母,你的另一半,从二人世界到老两口,有一天总会离开。那么干嘛不用更好的一种方式,平和的态度面对生活,然后快乐。”


悲观是一种认知方式,很难改变,但如何对待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你可以选择采取更加积极的心态。


“悲观主义在理论上是驳不倒的,但生命的实践能消除它。”周国平说。


  7  


韩雪在TED演讲中分享了“积极的悲观主义者”的观点。


她讲述了自己参加综艺《跟着贝尔去冒险》时的一段经历。


在录制一期节目时,她在左手受伤的情况下,依然接受用绳索横穿峡谷的挑战。


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在挑战前她设想了最坏的情况。


如果她不能表现得不够完美,她会面对许多残酷的批评,她也可能会坠落伤到手臂。


做了最坏的打算后她决定接受挑战, 在挑战中她设置小目标来鼓励自己,一开始,她只注视眼前最近的岩石,在通过几米后,又将目标设置为较近的大树,就这样度过一个又一个小目标,她离终点也越来越近,成功完成挑战。



在演讲的最后,韩雪说道:


“虽然我的钢琴弹的依然不怎么样,画作也不尽善尽美,更不是最成功的制片人,但没有什么事情能阻止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她的人生哲学中,“悲观”意味着能够接受失败,而“积极”意味着尽最大努力去做。


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会悲观地预测很多不利的后果,但并不是陷入忧虑中去“自我损耗”,而是积极行动让事情朝好的方向去发展。


  8  


刘若英在随笔集《我敢在你怀里孤独》里提到,她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而这种悲观并不是表现在她消极地对待人生,只是在对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没有那么高的期待。


面对很多事情,她会先去想最糟糕的结果,如果真的发生了,那也没关系,因为这本来就在她的预期之内。


而如果最糟糕的结果并没有发生,哪怕只比她预想的好一分,那么就是赚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防御性悲观主义”,即事前就把事情的结果想得很坏,等到最坏的结果真的发生时,因为他们在意识层面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所以真实经历时受到的打击也就没那么大。


积极的悲观主义让人不至于太容易被失败击倒,反而在面对结果时有种“小确幸”的满足。


  9  


斯帕基·安德森是美国棒球史上最成功的教练之一。


他曾经担任了将近30年的主教练,由他率领的球队的获胜次数在美国棒球史上名列第三。


尽管他指导了将近4000场比赛,但在每次比赛前他还是会紧张,他预想每一件可能出错的事情,估计球队每一种可能失利的结局,每当球队为取得的成功而狂欢时,他却开始为下一场比赛而焦虑。


英国著名的赛马训练师纳特则说自己相信悲观。


他说:“如果你认为你每次都会赢,那你只会失望。如果你小心翼翼,然后做了该做的事情,那你会意外地获得正面结果。”


悲观作为一种观念是消极的,但是这种观念的结果是积极的。


王东岳在《物演通论》中写道:换一个角度看人类的命运,无论这悲观的论调是否成为真理,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做最坏打算,全力以赴。


  10  


廖一梅在《悲观主义的花朵》一书中说:


“悲观主义不是情绪,是你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和认知,我不是一个死气沉沉、郁郁寡欢的人,我是一个乐呵呵的悲观主义者。乐呵呵的悲观主义者,不强迫自己“必须乐观”,是在认清生命的真相后,怀着对生活极大的善意,去做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


“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木心说得悲观。


也正因如此,“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所以木心活成了“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纷的人”。


接受这个世界的薄情,投入对当下的深情,木心活出了乐观的真正模样。


"悲观主义是知识的初级、知识的终极,谁不是凭借甘美的绝望,而过尽其自鉴自适的一生。"木心说。


- The End -


一篇文章可以影响多少人?


成为壹心理创作者

写出你的 影响力


发送作品到以下邮箱完成申请

chenmengfan@xinli001.com


长按下方二维码

开始你的第一堂心理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