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档案》2021年第一期目录及摘要
《民国档案》2021年第一期目录及摘要
档案史料
5 资源委员会与国立清华大学关于合作进行云南省水力发电调查工作的相关文电 陆泓江 选辑
16 1938年资源委员会钨铁厂备忘录 廖利明 选辑
29 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湖南湘江电厂办理迁移及结束情形的相关文书 夏军 选辑
44 资源委员会江西省政府合办江西省重工业理事会1942年年报 刘楠楠 选辑
史 论
60 莫斯科与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国共合作破裂原因新探 杨泰龙、陈金龙
70 小人物与大潮流——清末民初的政治潮流与徐宝山的选择 吴莉莉
77 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地的“征发” 王萌
87 第一次直奉战争前后日本的“不援张”政策 郭循春
95 南京国民政府征兵制的提出、调整与确立 姜涛
104 国防地理视野中的抗战正面战场 袁成毅
120 未严格执行的禁运:滇缅路封锁前后的中英缅关系 左双文
132 友党不友:1947年国民政府改组之政党杯葛 刘大禹、师家兴
会议综述
141 “战争·变革·史料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翊越、郭佳佳
书讯
144 《中国近代农业团体资料汇编》出版
封二 《民国档案》创刊35周年暨民国史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一)本刊 供稿
封三 《民国档案》创刊35周年暨民国史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二)本刊 供稿
摘要
档案史料
资源委员会与国立清华大学关于合作进行云南省水力发电调查工作的相关文电
陆泓江 选辑
[题 要]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主要职能在于重工业的规划设计及重要自然资源的调查开发。本组史料选自资源委员会全宗,反映了战时资源委员会为求水力发电之长远发展,与国立清华大学合作展开云南省水力发电调查工作的大致经过,由此可管窥战时水力发电调查诸环节之一斑。
[档案记录形式]函电
[关键词]资源委员会 国立清华大学 云南省 水力发电
1938年资源委员会钨铁厂备忘录
廖利明 选辑
[题 要]钨是一种重要的国防工业原料,中国钨的储量、产量均甲冠全球。然而长久以来,中国没有自己的钨铁厂,资源委员会成立后,积极筹措建立钨铁厂,以期充分利用原料优势,使我国钨铁能占据国际市场。本组材料选自资源委员会全宗,记录了资源委员会钨铁厂的筹备经过,涉及厂址的选择、技术的商讨、厂房的建造、设备的运输和安装、公安和福利事业以及经费的开支等诸方面,对了解抗战前夕我国工业的发展水平颇有裨益。
[档案记录形式]铅印件
[关键词]资源委员会 钨铁厂 杜殿英
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湖南湘江电厂办理迁移及结束情形的相关文书
夏军 选辑
[题 要]1938年9月武汉会战进入后期,国民政府军事机构准备迁往湖南继续指挥抗日。为保障用电,蒋介石急令资源委员会,速在湘南设立电厂。湖南湘江电厂接到任务后,立即着手进行,数日之内即告通电。随后,因战事变化,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湘江电厂亦即办理结束,所有资产或暂存偏僻安全之处,或辗转迁移至重庆以备重建,或租与其他电厂以应急需,或赠送当地教育机构以作校舍。此组史料选自资源委员会全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时工业企业受战争影响举步维艰的生存状态,及其为抗战胜利竭尽全力的民族精神。
[档案记录形式]函电
[关键词]抗日战争 工业内迁 资源委员会 湘江电厂
资源委员会江西省政府合办江西省重工业理事会1942年年报
刘楠楠 选辑
[题 要]抗战爆发后,华北、华东地区相继沦陷,原集中于此的重工业企业或关闭,或迁移,国民政府为保障国防需求,在华中、西南等地大力发展重工业。在此背景下,江西省政府与资源委员会合办机器、炼钢、硫酸、车船、电工五厂,并于1942年4月成立江西省重工业理事会,对各厂进行监督考核。本组史料即为该理事会1942年年报,对各厂的沿革、组织、计划、资产、业务发展等方面均有所反映。
[档案记录形式]油印件
[关键词]抗战时期 资源委员会 重工业 年报
史论
莫斯科与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国共合作破裂原因新探
杨泰龙(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陈金龙(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摘 要]武汉国民政府时期,中共、武汉国民党人对工农运动“过火”同感棘手并试图纠正,立场趋同。随着苏联被坐实南京惨案祸首,武汉国民党对中共、苏联观感剧降,甚至有势不两立之意。与此同时,共产国际、联共(布)、中共均明确认同国共合作与土地革命难以兼顾。但斯大林等人在反对派理论倒逼下,政策更加激进,强行要求中共在维持国共合作的同时自下而上开展土地革命。武汉国民党愈反感,莫斯科愈激进的矛盾演化路径最终导致汪精卫等人借故发难,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关键词]中共 国民党 共产国际 武汉国民政府 土地革命
小人物与大潮流——清末民初的政治潮流与徐宝山的选择
吴莉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摘 要]在清末民初的历史大潮流中,出身卑微的徐宝山,只能算是一个“小人物”。此人年轻时通过打拼成为青帮盐枭,并被清政府收编为缉私营管带。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参与自立军起义,支持维新派;辛亥革命时,他投身革命阵营,成为南京临时政府的重要武装力量;最后,他投靠袁世凯,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死敌。徐宝山政治立场的变化,一是使我们在研究孙中山等领袖人物对历史的作用外,可以比较具体地考察“小人物”对历史大潮的影响;二是使我们清晰地回看历史大潮澎湃而来时,除了宏观的正面冲击力、进步性和建设性外,还可以观察其微观方面的某些误缺性、破坏性和复杂性,观察某些政策对不同的小人物命运的主宰和其诉求的忽略;三是提醒我们如何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兼顾无数小人物的利益,使他们成为积极的因素,避免大潮流对小人物利益的损害。总之,每一个小人物身上都折射出了历史大潮流的另一个面相,正是无数个不同的面相丰富了我们对历史大潮流的认知。
[关键词]小人物 大潮流 徐宝山 多面相 复杂性
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地的“征发”
王 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摘 要]近代日本政府与军部对战地“征发”的法理认识,既来自其自身对战时国际法的理解,也来自战地日军的实际需要。在吸收战时国际法的过程中,日本制定了一系列于敌国战地“征发”的规则,设计了战地“征发”的模式,巧妙地糅入了其自身的利益诉求,意图使其在他国领土上对物资、劳力的掠取行为获得合理性。然而现实中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地的“征发”,与日本军政当局所设想的模式大相径庭。通过考察日本士兵在战地“征发”的实相并分析其“征发”的心理构造,能够毫无辩驳地证明“征发”的侵略本质。
[关键词]“征发” 日军 战时国际法 《陆战条则》
第一次直奉战争前后日本的“不援张”政策
郭循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日本研究院讲师)
[摘 要]第一次直奉战争发生于华盛顿会议刚刚结束之时,对各国而言,这场战争是一块试验《九国公约》精神的试金石。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任何国家对中国内战的干涉都会被国际视为违反《九国公约》精神的行为。因而,各国对第一次直奉战争都抱以旁观的态度,包括与之关系最为紧密的日本。这一阶段,虽然日本驻华机关中部分外务系人士以及大部分陆军人士认为应当给张作霖以援助,但日本外务省和陆军中央拒绝了这种建议,最终并没有给予张作霖实际的帮助。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日本依然对张作霖采取不予援助的政策。当时中日舆论传言日本将其在西伯利亚看管的武器直接卖给张作霖,这并不属实。
[关键词]第一次直奉战争 日本陆军 对华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征兵制的提出、调整与确立
姜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 要]1928年,北伐初定后的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征兵制方案,意图借征兵推动裁兵。编遣会议迅速流产与内战再起,使得以裁兵为目标的征兵口号被暂时搁置。九一八事变后,外患迫近下的南京国民政府重行讨论征兵问题,军事委员会、立法院在募兵制、征兵制之间反复讨论,最终确定常备兵役为有条件的征兵制,保留募兵制,国民兵役为征兵制,并于1933年6月正式对外公布《兵役法》。除去《兵役法》外,蒋介石全力倡行的保甲、民团与国民军事教育等国民皆兵办法也是战前征兵制确立的重要一环。蒋介石将其国民皆兵的理想视作全面实行征兵制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征兵制 裁兵 《兵役法》 国民皆兵
国防地理视野中的抗战正面战场
袁成毅(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教授)
[摘 要]中国国防的形态从古代到近代经历了巨大变化,先是边防(陆防)之外有了海防,继则又有了空防。伴随这一过程,中国国防地理形势也在发生变化。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国防地理形势受制于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国政治中心南移导致的国防重心南移,二是日本在华不同地区形成的既存势力格局。此外,国民政府在全国不同地域统治力量的强弱也影响着国防地理形势。战前朝野对中国国防地理有过较多探讨,认识大体接近。为因应未来战争,国民政府分别对陆、空、江海防以及战略大后方做了布局。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陆军作战主要在重要铁路干线和国际交通线展开;空军作战先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渐次转向华中、西南;海军作战主要沿长江航道展开,辅之以沿海要塞作战。正面战场的作战体现了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整体抗日战略。
[关键词]抗日战争 国防 军事 地理
未严格执行的禁运:滇缅路封锁前后的中英缅关系
左双文(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摘 要]学术界过去关于英国封锁滇缅路的评述,较多侧重英国对华不友好的一面,对其中的隐衷、曲折,对公开禁运政策下的私下纵放、通融,了解和注意不够。实际上,英国在日本的威胁之下宣布封锁滇缅路,确实带有被迫的、不得已的性质。所谓封锁,是限制某几种重要物资的通过,而不是完全截断,严格说,是“限运”,不是“禁运”。在封锁期间,英缅当局有若干暗中配合与协助中国的举措,而3个月时间一到,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英国果然又重新开放了滇缅路,而不是像此前中方所担心的那样,将短期限运变成长期禁运,中英双方并尝试推进战时合作。英国在此事件上的双重性表现,除了中国抗战在根本上符合英国的战略利益外,也应该看到,其中未必就没有一些英国政府人士对于中国人民的抗战有同情和支持的一面。
[关键词]滇缅路 中英关系 中缅关系 王宠惠 郭泰祺 曾镕浦
友党不友:1947年国民政府改组之政党杯葛
刘大禹(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师家兴(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 要]1946年底国民党召开“制宪国大”后,不顾中共与民盟的抵制,于1947年拉拢民社党与青年党两“友党”进行政府改组,组成多党联合执政。民、青两党试图利用此次机会积极参与政治。青年党要求甚多,民社党意见分歧。蒋介石面对政党杯葛,为迅速完成政府改组,被迫多方沟通,妥协退让。国民党虽完成了改组,并继续占据政府主体地位,却不得不分身处理复杂的政党关系。政府改组加剧了国民党内外政党纷争,政局更为不稳,国民党政府进一步走向虚弱。
[关键词]民社党 青年党 国民党 政府改组
郑重声明:《民国档案》杂志不会以任何形式、名目收取诸如审稿费、版面费等费用,本刊唯一投稿邮箱为mgda@vip.sina.com。
联系电话:025-84665959,84665977
欢迎关注公众号并转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