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都去哪里了?
我们每人平均每天会生产1.5公斤垃圾,
也许你知道垃圾是干或湿、是可回收或不可回收,
但你知道这些垃圾最终去了哪里吗?
有这样一家企业,
他们与垃圾朝夕相处,
每天为市民处理2万吨生活垃圾。
但在大众眼中,
他们不过是“烧垃圾”的。
在这家公司工作的人,
甚至会被朋友开玩笑“你到底是干垃圾的”,
还是“把自己干成了垃圾”?
但他们说“生态即生活”,
于是,
他们请来了迪拜帆船酒店的设计团队,
把垃圾焚烧厂建成了自然公园,
希望从外观上就改变世人对垃圾焚烧厂的认知。
在这家企业的边上,
有一条河。
河水是清的。
在这家企业的马路对面,
有一所学校。
学校里闻不到任何异味。
在这里,
厨余垃圾、污泥、污水和生活垃圾,
各有各的去处。
他们把厨余垃圾“烧”成了电(用厨余垃圾产生的沼气发电),
仅单园区发电量,
每天即可满足一个城市16万户家庭的日常用电;
他们把厨余垃圾“烧”成了生物柴油(将厨余垃圾油水分离后,用油脂炼制生物柴油),
60辆厨余垃圾回收车每天就加着这些油,
奔跑在近6000家餐馆、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用小程序就可以轻松应召上门回收;
他们把厨余垃圾处理后的沼渣,作为有机肥料灌溉瓜果蔬菜,
园区里那块实验田里种的玉米、西瓜、秋葵……供不应求,
听说他们的技术负责人到现在也就吃过一次;
而现在,
他们正在研究如何把厨余垃圾产生的沼液培育水培植物。
与垃圾为伍,
难免会受人质疑。
在过去十几年里,
一开始他们并不被群众信任,
异味、臭味、烟雾……
似乎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的“锅”。
然而这群“背锅侠”们,
没有放弃与群众的联系,
从环保科普小课堂、环保巡查小队,到开放工厂参观,
渐渐的,
群众开始理解、开始相信、开始尊敬,
到如今,
当隔壁市也要建垃圾焚烧厂时,
群众甚至会建议,“能让他们来建吗?”“如果是他们,我们愿意相信。”
从被非议到被信赖、被认可,
这是他们的努力铺就的。
在大多数企业还不知道何谓数据时,
他们早早便有了数据的意识,
并不断积累、分析那些和垃圾相关的数据:
每天运来多少吨垃圾?
干燥、阴雨天气垃圾需要发酵几天?
机械抓手每次可抓取多少吨垃圾?
每家餐馆每天几点需要上门回收几吨厨余垃圾?
哪家餐馆有偷卖泔水的行为?
什么风温、风压烧什么样的垃圾……
当阿里云的工程师第一次接触这家企业的时候,
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他们已经做得那么好了,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什么呢?”
最终,双方将垃圾焚烧炉的锅炉稳定性作为目标,
因为它决定了垃圾焚烧的安全和效率。
然而,
看似简单的锅炉稳定性却受太多参数的影响:
一次风量、风温、风压……
通过近百个特征测点构建模型,
实时计算与分析,
预判垃圾燃烧后蒸汽变化曲线,
推荐最佳进料操作。
技术和经验的融合,经爆发出意想不到的力量。
最终提升了23%锅炉稳定性,
远超原定的5%预期;
大大缩减了工人的执行压力,
让新手也能烧出熟练操作工的水平。
同时,也开始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
在工程实践以外,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关于气体、关于分离、关于燃烧……
这家企业说,
世界上没有真正无用的垃圾,
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垃圾,
当垃圾去到了正确的地方,
它们就是能源、是燃料、是有机肥、是衣物纤维……
请记住这家企业,
它叫瀚蓝环境,
守护我们和自然的“蓝”朋友。
你可能还喜欢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