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5000个爱管闲事的工程师干的好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间像素 Author 唐云路
从 2018 年 4 月来到大爱清尘基金开始,师先存就没有正经过过几个周末。
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审核申请救助者资料、核实救助经费去向、进山走访需要帮助的尘肺病患者、整理医疗救助明细……一年多下来,师先存像他的二十多位同事一样,被淹没在填不完的Excel 表格和看不完的 Word 文档里。
有一次,他探访的尘肺病患者与弟弟年仅12 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兄弟二人都曾在煤矿工作多年,2007 年患者的弟弟因肺癌离世,留下仅两岁的孩子。次年孩子的妈妈出走改嫁,将孩子留给患有尘肺病的患者抚养至今。懂事的孩子告诉师先存,并不怪妈妈,妈妈偶尔还会看看自己。
师先存记录下这个故事发到工作大群,又匆匆奔向下一家。山区的路不好走,他得趁白天完成探访计划,以便协助患者准备、提交救助申请资料。如果交通条件好,一天能跑十一二家。
志愿者帮助患者准备资料
除了一年多来每天都在打交道的数据整理、审核工作,他最近的工作又多了一项:和阿里云“码上公益”的工程师对接需求,推动救助申请审批系统的开发。
大爱清尘是专项救助中国600 万尘肺病农民的公益基金。尘肺病是一种没有医疗终结的职业病,劳动者长期吸入生产性矿物性粉尘,粉尘在肺部潴留引起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患者肺组织硬化、石化,呼吸困难且行动艰难、丧失劳动能力,患者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案例不在少数。成立八年来,大爱清尘已经帮扶了8 万多尘肺病农民。
大爱清尘现在在北京市一家创新孵化空间的地下一层办公,从一楼走向地下的楼梯转角挂着一句话:“能救一个是一个,能帮一点是一点!”
那是大爱清尘创办八年来的口号,也是大爱清尘作为公益组织的现状。需要救助的患者太多,而他们每年拼尽全力,能够救助的患者也只有百分之几。
志愿者下乡探访
由于受助者往往受教育程度不高,志愿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实地探访,帮患者准备困难证明、就医记录等申请资料,再提交到师先存所在的救援中心审核。如果申请通过,后续的数据也需要手动录入电脑,比如与大爱清尘合作的定点医院会将患者的开销明细、发票寄到基金会办公室,由财务和工作人员共同完成报销和存档工作。
同“码上公益”合作共建的IT 系统初期目标是实现审批所需资料的上传、在线反馈及存档。让各地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用上这个系统是这个团队今年年底前的需求。
在与工程师对接上之前,大爱清尘已经先后对接过两个单位开发这个系统。但由于作为公益组织内部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也没有经费推进这件事,系统做到一半就停了。
“公益基金会特意拿出来这一部分钱来做这个系统是特别难的。因为你要对公众交代每一笔钱怎么花,花(这么大一笔)钱来做IT 就特别难。”师先存在大爱清尘也负责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加入公益行业不太久的他,对于其中的难处已经很清楚。
为了能和工程师们沟通,师先存学会了画线框图,将数据库的流程写成了需求文档,他说:“数据库是非常急迫的,太多人在做重复的工作了。”
在那之前,“码上公益”还帮助大爱清尘解决了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内部审批、沟通系统的需求。这些公益工程师如同一道桥梁,将已经存在于市场上的现成技术解决方案介绍给公益机构。许多时候,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公益行业缺乏的不是技术支持,而是技术与现实之间的“信息鸿沟”。
“经常有人问我,能够为尘肺病患者做些什么?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这个系统上线,能提高救助效率。”师先存告诉我们。采访结束后,师先存又回到了他的办公桌前,继续因为我们来访而暂停的医院单据录入工作。
“码上公益”发端于阿里巴巴的一个内部项目,50余名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搭建了一个开放的互联网技术志愿者平台。“做的时候很多人开玩笑说我们不务正业。”阿里云“码上公益”的运营人员表示,“我们希望这个平台能让全国100 多万工程师都能有不务正业的机会,都能用自己的键盘和代码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现在,“码上公益”平台现已有 263 家公益机构入驻,涵盖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爱佑慈善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几乎所有大型公益机构。为公益机构提供义务技术支持的爱心极客,已经从年初的三千人扩展到近五千人。
技术除了强大,更有柔性和温度。
欢迎大家点击“阅读原文”注册成为爱心极客。
《阿里云智能2020校园招聘起航》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