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年1月刊 | 专栏 | 从《让路给小鸭子》谈起——儿童环境教育的启示(一)

袁野 灵犀CONSONANCE 2021-05-26



从《让路给小鸭子》谈起

——儿童环境教育的启示(一)

THE INSPIRATION OF CHILDRE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ET'S TALK WITH MAKE WAY

FOR DUCKLINGS


袁野

清华大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访问学


2014年荣获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代表作品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荣获2013年中国建筑设计奖-金奖(景观建筑),入围2014年WA中国建筑奖——建筑成就奖。袁野作为文化与教育建筑设计领域的专家,尤其专注于儿童与青少年游戏与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致力于通过具有创新性的设计为当代中国孩子们的物质成长环境注入情感、思想和人文关怀。


在女儿(派)四岁的时候我给她读过一本绘本,现在她六岁了,对这个童话依然记忆犹新,这就是著名的《让路给小鸭子》,英文名为「Make Way for Ducklings」,由美国童话绘本作家罗伯特·麦克洛斯基(Robert McCloskey)创作于1941年。


我去年秋天到美国访学,把派也带来读Kindergarten。赶上感恩节快到了,假期算上周末再加上请一天的假,我凑够了五天的时间,打算带她去波士顿转转。放学去接她的时候,我提到假期去波士顿的计划,派的老师马上很兴奋地提醒我一定不要忘了带派去看「让路给小鸭子」的雕塑,说这个很有名。于是,去找「小鸭子」就成了我们去波士顿的作业了。


在波士顿亲友家过完感恩节的第二天,天下起了小雨。本打算逛完Harvard和MIT后就直接回去,可派还惦记着她的「小鸭子」,于是决定带着她冒雨前往。在小沙里宁设计的MIT小礼拜堂路边,我用Uber叫了一辆拼车,当我们向司机询问波士顿公共花园(Boston Public Garden)哪个门离「小鸭子」雕塑最近时,没等司机回答,同行的黑人女孩马上说她知道,因为去年曾带着自己的侄女去过,说这是孩子们到波士顿必去的地方。


小鸭子


相对于680公顷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而言,只有不到24公顷的波士顿花园(美国最古老的公共花园)实在是太小了,但却精致、丰富,很多景致意味深长,还有草地上随处可见的胖松鼠和池塘里悠闲自得的小鸭子。而根据同名童话创作的「让路给小鸭子」青铜雕塑就在公园东北角离门不远的小路旁——八只憨态可掬的鸭宝宝在鸭妈妈马拉太太的带领下,正摇摇晃晃地走向花园中央的池塘,而那里将成为她们栖居的新家园。每只鸭子脖子上还围着彩色的丝带,应该是昨日感恩节的礼物吧。据说这已经成了一个惯例,每逢节日大家都会把鸭子们装扮一翻,显然波士顿人早已经将这群小鸭子当作自己的「家人」了。几乎每位路过的人都会不自觉地驻足,令这个小小空间经常人满为患。不时有小朋友骑在鸭子身上照相,大人也忍不住参与进来,好像所有人在这里都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派则兴奋地把每个小鸭子都骑了一遍,最后骑在鸭妈妈身上,说什么都不愿意再下来……


小鸭子


作为公共艺术作品,这组雕塑显然是极为成功的,除了形态生动,更关键的当然是背后陪伴了几代人成长的美好童话。虽然是童话,但麦克洛斯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素材和灵感的(据说年轻时住在波士顿的作者经常穿越公共花园去上学),所以童话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看那只在大肚子警察叔叔的帮助下被无数车和人让路的鸭妈妈吧,那副骄傲的神态,就让你不得不会心一笑。无论是在故事里,还是在故事发生的「真实」环境里,你都会被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情」所打动,而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主题和「生态伦理」的价值观也不留痕迹地传达出来。


这个自创作至今已经过去75年的美丽童话,早已是波士顿人的「集体记忆」,并会一直延续下去。当一则童话和她的雕塑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并成为城市的文化基因,它对于儿童的教育意义显然不是学校的课堂所能给予的。孩子们在听到和读到这则童话之后,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故事的情境,自然而然地就会理解童话的寓言意义,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成长也在潜移默化之中,这难道不是最理想的环境教育吗?


波士顿花园


在纽约中央公园里有一座爱丽丝主题雕塑,源自童话《爱丽丝梦游奇境》,这让这里成为中央公园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景点之一,孩子们也非常喜欢爬到上面玩。但我觉得由于缺乏童话的真实情境,放在这里稍显突兀,其艺术性和「让路给小鸭子」相比就显得稍逊一筹。值得一提的是雕塑旁边的池塘(Conservatory Water),根据美国作家E·B·怀特写于1945年的同名童话《精灵鼠小弟》(Stuart Little)改编的电影就在这里取景。实际上,童话的背景(帆船比赛一章)就发生在这里,这也源于作家怀特的真实生活体验。这部童话也是我作为睡前故事讲给派听的,一共十五集,每天讲一集。不久,当我带派来到中央公园,真的置身于童话中所描述的场景时,真实和想象在她的头脑中发生了碰撞,派说这和她想象的不太一样,就如同圣诞节前夕在街上遇到「真」的圣诞老人一样。然而当派有些费劲儿地用遥控器操纵小帆船在池塘里横冲直撞时,我知道她一定会想起勇敢的斯图尔特在惊涛骇浪中驾驶纵帆船并最终赢得比赛的那一幕,因为这是这部童话里她最喜欢听的一章。


精灵鼠小弟帆船比赛


派在遥控小帆船


现实的环境赋予童话作家以灵感,而童话也反过来为物质环境注入灵魂。如果我们认可环境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就应该会同意这样的观念:没有想象力和文化的附着与融入,无论原始自然还是人造景观都只是没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其对孩子的教育也就缺乏了人文的基础。所谓自然教育,一定不只是「十万个为什么」似的科学课程,也不应该仅仅追求简单的快乐,尽管让孩子「快乐」正是我们当前梦寐以求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开始不遗余力地用各种手段全方位地刺激孩子们的感官,全然忘记了自然本身所蕴含的纯朴力量——本来一棵大树、一个土丘、一块巨石,一段矮墙、一条小溪,乃至一朵云、一场雪、一道彩虹都可能成为孩子童年的「图腾」,化为她们永久的记忆;人们好像也忘记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需要在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的「空白」中才能发生,而我们现在「塞」给她们的垃圾太多了——比食品垃圾危害更大的「精神垃圾」。


常有人喜欢谈论东方的自然观高于西方,因为我们讲究「天人合一」,而西方是天人对立,我想没有人会否认我们老祖宗的高明。可当我坐在费城的公寓里看着窗外马路旁的松鼠在初冬已经掉光叶子的树间追逐嬉戏,人行道上不时有慢跑者掠过,孩子们在开放的游戏场撒欢儿跳跃时,再反过来看我们今天的城市,恐怕难以找到「天人合一」的智慧了,我们不仅要问我们高明的「自然观」哪里去了?今天的中国城市,还会给这一代和下一代的孩子们留下美好的记忆吗?


爱丽丝雕塑


海德格尔提到的「诗意地栖居」,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层面,对于生活在当代中国的大多数人,准确地说是成人,都只能是奢望了。不过,我们还有机会给孩子们创造不一样的环境,因为她们的心灵天然是「诗意」的,只是需要有不同于生活现实的全新空间的容纳。在这些空间里不仅仅可以尽情玩耍,还要有童话;不仅仅有童话,还要有让孩子们可以想象和建构属于自己童话的可能,让她们可以暂时躲避起来,在粗糙乏味庸俗不堪的成人世界的边缘,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自然」地生长,实现「童话的栖居」。


我们甚至还可以再乐观一些,希望为孩子们创造的「乐园」(如果它们足够多)能影响到我们不可救药的城市,就如同当年阿尔多·凡·艾克在阿姆斯特丹所实现的那样——让儿童,而不是成人,成为我们城市的主角。


(2016年12月29日完稿于费Fairfax公寓)



图、文 | 袁野



「第二届现代中小学及学前教育设施规划设计国际研讨会」明日开幕

灵犀空间每天都会为大家带来当天的现场报道

敬请关注!



文字及图片版权归本刊所有,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sunyue@ingen.net.cn

生·长

《灵犀空间》2017年1月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