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需要这样的血性!7位中国铠甲武士决斗欧洲中世纪骑士
点右上角蓝字关注“新民眼”,看更多精彩内容
武士回归
今天读到记者写的一篇稿子,关于几位80后90后年轻人,复活中国古代铠甲,并破天荒去欧洲参加国际全甲格斗大赛的故事。虽然只是7个年轻人,而且他们历史性的首战以完败告终,但其中一位小伙子陆奇说,当他举着中国国旗走进赛场,全场为之欢呼,顿觉热血喷涌、使命重大,这种感觉让他久久难忘。而我想,这就是中国男儿的血性吧。在“七七事变”爆发80周年之际,读到这样的新闻,心中有别样的感触。
这确实是非常小众的一群人。现在很多80后90后00后,在网上扮演武士杀得天昏地暗,视死如归,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尝试做一个真正的武士。但陆奇、高鹏、徐国骥们去做了。他们成立了一个俱乐部,并且参照博物馆中明代铠甲的样式定制了重达百斤的全身铁甲,然后定期进行训练。虽然这只是非常小众的个人爱好,但当他们决定去欧洲参加中世纪格斗世锦赛时,他们发现几个人的爱好和行动,不仅仅在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某种意义上也肩负了国家的荣誉。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几个小伙子,在生活中都是普普通通的人。陆奇是幼儿园老师,高鹏在游戏公司工作,徐国骥是一名制甲匠。但他们有开放且新潮的生活理念,他们敢于创新敢于尝试,而且他们内心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的感情和责任。最重要的是,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温室”里成长的一代,他们身上仍然展现出青年男儿的坚韧和勇气,不畏困难失败,一往无前。
之所以觉得这些青年男儿身上的尚武精神特别可贵,是联想到最近网络上的一些议论:如果在这个时候爆发战争,我们的年轻一代,是否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是否有投笔从戎、杀敌报国的勇气和责任?
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样的想象或忧虑太遥远。但居安而思危,在“七七事变”爆发80周年之际,在国际局势时有危机的时刻,这样的思考、这样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文/沈月明
6月25日,位于上海杨浦区龙口路29号一个体育馆内,一名身穿明代布面铁甲,身高1米92的壮汉手持关刀正严阵以待。在他对面,是另一位穿着金帐汗国式样盔甲,手握战锤盾牌的“重装战士”。随着两个“铁人”开始互相冲撞,甲胄与武器的碰撞声响成一片。
这一“穿越”场景并非电影拍摄现场,而是上海全甲格斗爱好者的日常训练。4月29日,他们代表中国首次参加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中世纪格斗世锦赛”。7名中国选手中,有3位来自上海。
中德联军VS匈牙利队
当天,中国全甲格斗代表团中一位选手身着明代布面铁甲手持关刀,挥舞着五星红旗进入赛场,全场掌声雷动。
莫斯科公国(俄罗斯队)欢迎中国队入场
这一场景通过视频网站直播传回国内瞬间引发关注,有200万中国网友观看了比赛。比赛组委会赛后也表示,中国元素的加入不仅带来了新时尚,更是为这一运动吸引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这位神秘的“中国甲士”,正是来自上海的全甲格斗选手“大猫”。
高鹏
1984年出生
网名大猫
身高1米92的高鹏是个IT男,在上海一家游戏公司工作。作为一名冷兵器盔甲发烧友、兼武术爱好者,人高马大的高鹏当成为了中国队的主力。
去年他参加了在米兰召开的全甲格斗预备会议,组委会提出希望中国队参赛,并且尽可能的带来一些中国元素。“当时国内的比赛甲基本都是欧式风格,一套中国风的盔甲都没有。”高鹏说,他找到了好友“Kuma”,国内最好的甲匠之一,开始制做中国盔甲。
根据比赛规则,只能选择13到17世纪风格样式的盔甲,于是高鹏决定制作一套明朝风格的盔甲。在查阅了大量的照片、资料、古画,并且找到专家咨询后,确定了布面铁甲、环臂铠、六瓣盔的基本样式,基本与明代重步兵的装备一致,只是根据比赛规则增加了一些配件,如在头盔上加护具。历时半年,国内第一套符合全甲格斗标准的明代式样盔甲成功制成。
虽然因为制作仓促,缺少磨合,比赛结果不太理想。但高鹏觉得参赛目的已经达到了,因为这是中国盔甲第一次“活生生”地出现在世界舞台。
徐国骥
1987年出生
网名Kuma
凭借着1米95的身高,120公斤的体重,让徐国骥成为了中国全甲格斗界最重量级的选手。
“在古代制甲是一门重要的手艺,现在差不多都失传了,我大概算得上中国现在最年轻的甲匠吧。”徐国骥从小喜欢兵器盔甲,父亲是高级技师,从小耳闻目染使他学了一手好手艺。用他的话说,任何盔甲只要看过一遍,没有做不出的。
在这次比赛之前,他还从未制作过中国甲,为了制作这套明甲他还专门跑到国外博物馆去看明甲实物。“需要说明的是,我做的是中国风格的比赛甲,不是复原古盔甲。它更强调防护性,一些细节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不让队友受伤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把明甲加重到了100斤。“这次比赛让他学到了许多国外制甲先进经验,回国后经过改良,“大猫”那套明甲防护性大为提高,重量几乎轻了一半。他希望下次比赛,能让所有中国选手都能穿着中国式的盔甲走上赛场。
陆奇
1981年出生
网名Rock
即便脱下盔甲,浑身肌肉的陆奇依旧“霸气”,他曾是一位散打选手,但现在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每天带着小朋友们嬉戏玩闹。
“所有男孩都有穿着盔甲冲锋陷阵的幻想,只不过绝大多数人都放弃了,而我们把幻想变成了现实。”
他定制的一套金帐汗国风格的比赛甲,花了好几万。一套盔甲61斤重,光一个头盔就16斤,必须有助手帮助才能穿戴。穿着它跑上几步,马上就汗如雨下。幸好他身体强壮,穿着几十斤的盔甲还能健步如飞,加上有散打基础,被入选中国代表队前往巴塞罗那参赛。
在机场托运时,他的兵器盔甲把安检员都惊呆了,但得知是去国外参赛后,马上就放行了,还给了个笑脸:“加油,为国争光。”等真的到了赛场,陆奇才意识到这句话的分量。当他们高喊着中国万岁,在全场欢呼声中挥舞国旗走进竞技场,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热血沸腾”,这种感觉至今令他回味无穷。
陈佳是上海历史武术俱乐部会长,网名“一浪”。他说,盔甲是冷兵器时代军人的标准装备,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甲胄情节”在许多人的心中依旧存在。身穿盔甲的武士在电影、游戏、漫画等各种流行文化中经常出现,而在欧洲,更是出现了一种基于欧洲传统武术的仿古竞技运动:全甲格斗。
穿戴整齐的盔甲爱好者
盔甲爱好者在训练中
全甲格斗在中国起步很晚,开始只是一群冷兵器与甲胄爱好者发起的网络组织“虎贲骑士团”,以收藏交流武备为主,并未深入涉及竞技领域。2015年陈佳等一批爱好者开始接触欧洲传统武术,在国外教练的指导和自行摸索下,成立了 “上海历史武术俱乐部”,同时也是“虎贲骑士团”在上海的分部,主要开展欧洲传统武术运动,于此同时也接触到了全甲格斗。
“全甲格斗看起来非常威武,但能够真正参与这项运动的人其实很少,因为它的门槛非常高。”首先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其次身体条件必须过关,最重要的是还必须是“发烧友”。综合这三项条件,在中国虽然喜欢盔甲的人很多,但真正有能力参加这项运动人少之又少。
穿戴一副盔甲需要多人协助
盔甲爱好者展示盔甲的结构
盔甲爱好者平时要进行体能和力量训练
2016年底,中国代表前往意大利米兰参加全甲格斗年度会议,组委会正式发出邀请,希望能在来年的比赛中看到“中国战士”的身影。“他们也知道,我们参赛都是自费的,比赛也没有啥奖金,连凑人都很难凑齐,所以告诉我们能来最好,不能来也能理解。” 陈佳说。
回国后,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要参加比赛。经过网络报名,全国各地爱好者来到上海进行选拔,最后一共选出了7人,上海共派出3人,其他队员来自北京、河北等地。
中国队全体成员合影
虽然网友们期望值很高,但比赛结果令人遗憾,3场5对5比赛均告失利,因为人数不足作为德国队“外援”参加的21对21比赛也遗憾告负。
中国队员们对法国队展开猛攻
中德联军展开团战
对此,陈佳表示在预料之中,开始就没有把胜负放在首位。
“欧洲选手固然人高马大,但在身体上我们不输太多。” 陈佳告诉记者,以本次参赛的三名上海队员为例,他们都有武术基础,而且个个身体强壮。在与法国队的比赛中,身高1米92的“大猫”与身高1米95的“Kuma”在队友均被击倒的情况下,被对方群起围攻,但始终没有倒地,最后是被裁判判定失利,他们因此也被称为 “中国双塔”,中国选手的强壮与顽强获得了对手的认可与尊敬。
中德选手赛后握手
陈佳表示,参赛本身就是一种成功,通过视频直播,上百万的网友知道了这项运动,不少人找到他们希望加入俱乐部。全甲格斗的战士们希望这项运动能够成为融合历史、文化、竞技的新兴运动项目,让中国历史上那些著名“铁甲军团”的战士们,以竞技者的身份得以重生。
传统欧洲武术分三个大类:欧洲历史武术(Hema)、全甲格斗(Buhurt)与古战场复原(Sca)。
全甲格斗偏重模拟真实战场对抗,参赛者必须穿上全身防护的重型甲胄,使用不开刀刃,有着重量限制的兵器进行格斗。选手只能身着13到17世纪,有历史依据、经过考证审核的甲胄参赛。因到赛场上选手都是全力相搏,安全性成为了首要标准,只能穿抗重击性能较强的全身板甲,从头到脚甚至面部都有甲胄防护。
全甲格斗出现的历史不长,大约20多年前起源于东欧,在俄罗斯、乌克兰最为兴盛,爱好者也主要集中在欧美,近年来开始在其他国家地区推广。
文/沈月明 李一能
编/黄佳琪
动图来自军武次位面
公众号ID
xinminjd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