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赞!历史性突破!

丽水学院 丽水学院 2024-04-26



聚树成林,聚滴成河

积践步成千里,积小流成江海

相信自己,相信团队

相信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保持斗志,燃烧斗魂,坚定目标,矢志不渝

用百分百的态度,百分百的信念,百分百的行动

突破一个个未曾抵达的未知



日前,第六届“卡尔·马克思杯”浙江省大学生理论知识竞赛在浙江工商大学举行。由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廖峰带队,我校代表队在决赛中表现优异,荣获二等奖,三名指导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这是我校在该赛事中第一次进入全省决赛,成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经验之谈,成功之基


作为一名竞赛指导教师,王文兵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了竞赛所给予学生们的巨大价值。在竞赛中,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还可以锤炼团队协作能力。要成为一支优秀的团队,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训练计划,这个计划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水平、赛事要求以及目标等各种因素,因此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个性化培训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是参赛的主体,因此参赛学生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大赛成绩。学生在选拔上除了要看学生的基本技能以外,还要考查学生的心理品质、身体素质以及应变能力。

在形式上,卡尔·马克思杯大赛是比学生的技能但实际上是参赛单位综合实力的比拼,既要看学校的综合实力,更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要想在技能大赛中取得较好成绩,选拔的学生是关键。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早早就定下了夺奖的目标,首先在全校同学中进行了海选,这次参赛的应羽茜、王诗雨、沈杨晓宇、项钰蘭、魏乐怡5名同学就是经过校级初选、校级集训,在全校进行选拔赛挑选出来的优秀选手。每一位参赛同学都认真对待这次比赛,其中,应羽茜同学即使生病了也坚持参赛,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乐于提高,愿意超越自己。

各指导教师为竞赛精心准备,洪千里老师在学院微格教室和学校图书馆特意给参赛同学申请了专门教室,以便于参赛同学安心学习,梅艳玲老师、舒敏老师都在课余时间通过排班方式参与竞赛辅导的全过程,对参赛同学进行辅导、答疑、讨论。

于学生而言,经常开展一些练习、模拟赛和讲解等活动这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竞赛意识,提高学术水平。形式多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感觉到非常新颖和有趣,不乏挑战性,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比赛的内容大部分是基础知识,也有一部分是难点。特别是题库的5000道题,需要参赛同学要全部掌握,只有把基础知识做完、做好,才有可能进入初赛。面对庞大的任务量,学生避免不了产生疲惫感,精神会越来越颓废,这个时候还需要进行积极训练,用毅力来战胜疲惫。大赛临近这段时间,学生的心情往往既激动又紧张,辅导老师适时地给学生打气,调节情绪,让学生始终精神十足地参与训练。


总结经验,筑牢根基


针对这次大赛的喜人成绩,王老师也总结出了许多心得与启发。他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学院的鼓励、老师的通力合作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未来面对未来更多更大的竞赛,王老师表示要积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认真对待,态度决定高度。在竞赛全过程中,需要全体指导教师和参赛同学精心准备,调动积极性和热情,利用空余时间,本着学习、提高的心态面对竞赛,在竞赛活动中不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竞赛水平。其次,了解规则。一个比赛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题目将越来越难、题量越来越大。从每年的比赛规程来看,也不难发现一些规律,每年考试都会在原来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点,因此老师在指导过程中,除了参照以往规程进行辅导以外,还需研究当年比赛的方向


驻足回望,砥砺前行


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令团队成员难以忘怀的回忆。

应羽茜同学认为,最大的困难就是背题刷题的时候,因为刷得太多记不住,或者记混答案。学院每天都安排了一位指导老师陪他们刷题,在背题时遇到问题可以直接请教指导老师。梅艳玲老师利用一个晚上帮大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整本书都整理了一遍,讲清楚了政治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在后面遇到此类问题时就不再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后再答题。

沈杨晓宇分享道,从复赛到决赛,老师和同学们帮助她很多。老师们先是介绍了刷题软件,又给他们专门安排了一个微格教室复习,同学们每天也都很早到,每个人的行为都让她感到十分心安和靠谱。因为决赛通知出来到决赛只有2个星期,团队成员既要写稿,又要做ppt,还需把ppt背下来做一个好的展示,时间很紧张,加之期间有人员调动,所以在时间上不占优势。她表示,心里一直惴惴不安,就怕自己这儿给耽误了。但大家都陪着她,有一次团队一起改稿子改到12点,非常辛苦。现在去回想整个过程,就像经理人去打磨一个产品一样,参加一个学科竞赛就是对自身的一个打磨,在心态上,是从青涩到坚韧的成长;在行动上,是行动力和规划能力的成长。

由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学院等学院5名同学所组成的我校代表队精心准备,在决赛中发挥稳定,展现出扎实的理论功底。在时政评论环节,以“解开‘枫桥经验’的校园密码”为主题,结合我校书院社区治理新路径,生动阐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学生宿舍治理的意义,是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成功实践。

文稿:范思怡 编辑:蓝思雨 

影像:胡丹妮 杨智杰 姜允翔

一审:郑紫静 二审:林小滟 三审:唐蓓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