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守珪,名将外衣下的另一面

2016-10-27 历史崔 中国历史名人


文/历史崔


上一集历史崔讲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孙子,李仁,因为永徽四年的房遗爱谋反,父亲被杀,全家被流放到岭南,在原始森林边上,生活了三十年,期间送出去了很多特产,但是特产不卖钱,效果不大。


直到李治死了,武则天掌握权力,才有了进入仕途,离开岭南的机会。


几家欢喜几家愁,和李仁不同,其他李姓宗室,遭遇的,都是生死考验,琅邪王李冲、越王李贞,带着家丁谋反,结果统统被杀,韩王李元嘉等四五位,没出兵的王爷,照样死了。


为什么单单李仁,那么好的运气?


因为他会装傻,会过日子,更会讨好,会示弱,也会结交权贵。


李仁的每一个动作,都向武则天传递了一种态度:我没有威胁。


今天历史崔要介绍的人物,人际关系处理的也不错,皇帝本人喜欢,皇帝身边的人也喜欢,不过他能出名,也是有绝活的,那就是特别会打仗。


这个人,叫张守珪。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1、李仁,武则天时唐朝宗室的黑暗岁月


2、张守珪打败契丹可突干,战争背后的故事


3、萧嵩:李隆基身边一个会打仗的宰相


张守珪,字元宝,山西人,还很小的时候,全家老小就搬家去了边境。


无论哪个朝代,能成为宰相,常规的途径,是家里底子厚,几代都是大官,考上进士后,就平步青云,这种最普遍,每个朝代都有,所谓的出身决定命运,但是到了唐朝,特别是唐玄宗时期,还有两种:


一是小吏出生,原本官不大,因为才华,和人际关系处理的好,一步步上升到了宰相,比如李林甫;


第二种,是军事出生,会打仗,大胜后,成为宰相,比如萧嵩。


皇帝对边镇将领的钟爱,导致的结果,就是一大批的文人,都往边境线跑,读书做官太难了,在军队,读书人算是稀缺资源,进入仕途更容易。




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边塞诗人,比如陈子昂、岑参、高适、王昌龄等等。


机会多了,人就多了,旅馆、酒店、日用百货,这些配套设施,也开始出现,有人开店,就需要伙计。


张守珪的父母,到了军区后,干嘛呢,还是打工,他们不会经商,做的,依旧是底层的工作,可以想象,成年后,张守珪会子承父业。


参军?还没到时候。


军队生活,危险性太高了,张守珪的第一份工作,是给地主家,做长工。


因为长得人高马大,身材好,在边境生活,多少会学点武术,长工的日子,没干多久,去官老爷家,做了保镖,兼职长工。


张守珪的学习能力很强,在老板身边,怎么拜访上级,怎么送礼,怎么和同事打交道,都走了一个流程。


这一段经历,和一般从小就进军营的武将,是有差别的。


至于后来,怎么就突然去参军了,还涉及到另一个故事。


史书记载,张守珪上班时间,走神了。


老爷骑马,累了,想休息,张守珪就去扶老爷下马,没扶住,马蹭出去了,抓住的,只有老爷的新衣服,结果,破了,事后,把张守珪打了一顿,而且炒了鱿鱼。


书上的故事,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或者和《白鹿原》里的黑子一样,张守珪长得帅,又有力气,把老爷家的姨太太给睡了,人成名了,曾经的黑历史,洗洗就变成白的了。


总之,张守珪失业了,官老爷的身份,是县尉,得罪了县尉,再在本地混,就很难了,没有工作,生活一下就陷入了困境。


为了面包,也为了尊严,张守珪报名进入军营,也方便,几步路就到了,先体检,合格后算是正式成了一名军人。


之后的生活,就是训练,向左,向右,前进,冲锋,阵型演练,依靠个人能力,被提拔为百夫长。




在一次和主帅的联合行动中,表现出色,直接升级,做了参军。


公元713年,张守珪人生第一次来到长安,向皇帝汇报工作的同时,转达主帅要求增兵的请求,理由是吐蕃针对边镇,更频繁的进攻,以及吐蕃军队的不断壮大。


当时的兵部尚书,是姚崇,也是唐玄宗第一任的中书令,权力很大。


他欣赏张守珪,向皇帝亲自推荐了他。


对于边境生活,李隆基也很向往,男人总有种征服的欲望,特别是在沙漠,这种感觉,特别棒。


张守珪和皇帝的对话,很成功,中央的那些领导们,都记住了这个叫张守珪的年轻人。


之后的日子,在兵部,时不时可以看到,关于张守珪的任免通知。


某年某月,任命张守珪为瓜州平乐府任别将;


某年某月,任命张守珪为济南将军,建康军使,左金吾员外将军。


到了公元727年,时任兵部侍郎的萧嵩,奉命出任河西节度使,面对吐蕃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需要找一个将军,镇守第一战线,瓜州。


领导要用人,这时候知名度就很重要了,在小地方出名,是很容易的,但是要让大地方的领导,都知道,就难了。


张守珪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他见过皇帝,拜访过大臣,而且萧嵩还是他高了几级的,直属领导。


这样,张守珪去了瓜州。


史书记载,张守珪到瓜州后,没几天,吐蕃兵就来了。


上任刺史田元献,已经被吐蕃活抓了,士兵们没斗志,仗打不了,张守珪开始玩心理战,请了一群女人,在城墙弹着琵琶,跳着舞,自己坐在太师椅上,喝酒听戏。


前戏演完了,没点真本事,吐蕃兵也看不懂,这唱的是哪出。


张守珪让部队,都集中,躲在城后。


吐蕃统帅看着,门后隐隐约约的人影,再加上刺史在墙头喝酒唱歌,也蒙了,不会有埋伏吧。




这个担心从脑海里冒出来,越看越像,最后也不打了,带着部队撤退吧。


撤退,也是有讲究的,能带着那么多部下,吐蕃统帅也不傻,先撤退,如果是假埋伏,肯定没人追上来,然后再卷土重来。


张守珪没给吐蕃机会,一看人跑了,把所有人都叫上,就是一阵追杀。


城守住了,张守珪的捷报第一时间,送到了兵部,皇帝的赏赐也很及时,赐封宣威将军,从瓜州刺史,变成了瓜州都督,地位和等级,都上了一个台阶。


有了这次胜利,萧嵩可以从容的布置防御,先害吐蕃主帅,再把边境所有军镇,连成一线,公元730年,吐蕃向大唐,请求投降。


公元733年,张守珪从河西,被调往幽州,防备契丹,特别是契丹军区司令可突干。


张守珪和可突干的矛盾,历史崔在讲可突干的时候,有介绍过,其结果就是,可突干死了,契丹划入大唐版图,从李尽忠时期的叛乱,算是被彻底平定了。


这次胜利,唐玄宗相当高兴,在年度总结的时候,准备当作典型,全国通报。


于是,把张守珪,加上他的几名副将,都请进了长安,先颁奖,也就是升官,张守珪成了辅国大将军,这已经是唐代正二品的武官了,除了这个,还有右羽林大将军,在内宫当差;御史大夫,为进入内阁,成为宰相,打下基础。


然而,辉煌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巨大的危机。


原来的老领导,萧嵩,已经在公元733年,和他推荐的韩林一起,从宰相的位置上,退下来,职位变成,没有实权的太子太师,而新上任的张九龄,或者李林甫,对于武将,都不待见。


他们担心张守珪,成为萧嵩第二,因为军功,再进政事堂。


既然这样,先把他拉下马,成不了宰相,也就没事了。


公元738年,这个机会,等到了。


张守珪升官后,有太多的中央官员,对他表示祝贺,甚至到了军营,这种请客吃饭,也没断过,似乎离开军队,成为宰相,已经板上钉钉。


现在唯一缺少的,就是一场胜利,为此张守珪将目光,瞄向了草原上的契丹和奚族部落。


这俩部落的投降,为张守珪带来了巨大的成功,现在,他还想再获得一次战绩。




派遣副将赵堪,秘密联络平卢军使乌知义,共同袭击契丹部落,结果,轻敌了,先赢后输,全军覆没。


输了怎么办,赶紧向中央,打报告?那宰相梦,就彻底碎了。


张守珪想掩盖一下,给兵部的报告上,写的是仗打赢了,抓一些平民,和部落老人,充当战俘。


这事,不知道谁的授意,被御史府发现,报告给了皇帝。


李隆基当然很生气,将太监牛仙童,指派到了幽州,查询事实真相。


结果,张守珪直接把牛仙童,给收买了。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牛仙童被抓,受贿罪名成立,被杨思勖凌迟处死,而主谋张守珪呢,因为背后有人说话,死罪免了,从主谋,变成了知情不报,只是降级,去括州做了刺史。


第二年,在括州,抑郁而终,死了。


张守珪死了,他的干儿子,日子却过的很滋润,因为和李林甫走到了一起,干儿子的仕途,平步青云,在李林甫死后,没人管得住他,发动安史之乱,张守珪的这个干儿子,名字就叫,安禄山。


-------------完---------------


谢谢转载、分享


【中国历史名人】系头条号签约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