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奉天之难中救驾的李晟,只因一个决定被夺走了兵权

2017-01-07 历史崔 中国历史名人


文/历史崔(公众号lishi_cui)


上一集历史崔讲的是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这位在甘肃参军的东北汉子,因为性格刚毅执法严明,被郭子仪任命为执法长老,无论身份贵贱,只要触犯了军法,就算郭子仪的亲戚,李怀光照样该打打该杀杀。


这本来是位干法官的好材料,因为在军队威望高,郭子仪退休后就推荐他当上了朔方的节度使。


朔方军是大唐的精锐部队,李怀光参与了镇压河北三镇的叛乱,泾原兵变之后也是第一时间出现在长安城外,然而面对皇帝的冷漠态度以及长安新领导朱泚的热情,李怀光犹豫了。


皇帝是老大,希望由他来掌控这支军队,尽快收复长安;朱泚是同事,现在占领了长安,希望与李怀光共享天下;李怀光本人自认为是忠臣,希望靖国难斩奸臣。


在李怀光的犹豫中,长安城迎来了另一支部队,她是皇帝可以直接指挥的嫡系部队神策军,神策军的存在最终逼走了李怀光。


今天历史崔要讲的人物,就是这支神策军的首领李晟,他是靖难功臣,位列司徒加中书令,但就是这样的人物,在泾原兵变结束的三年后,被唐德宗夺走了兵权,原因是他在泾原兵变中做了一件皇帝无法原谅的事。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1、奉天保卫战,李怀光从勤王救驾的功臣到叛逆的贼子


2、一场没有年终奖引发的战争,记朱泚的泾原兵变


3、李希烈,记唐朝节度使反抗朝廷的真正原因


公元783年李希烈的淮西节度使不想干了,打算和河北三镇的田悦等人联合起来对抗中央,做一个真正的土皇帝,为了镇压李希烈,唐德宗决定抽调泾原军到河南襄城围攻李希烈。


结果因为奖金事件没有谈拢,泾原军发动了兵变,把皇帝赶出了长安,唐德宗去了附近的奉天,又被泾原军推举的首领朱泚围攻,于是唐德宗广发勤王令,号召附近的驻军赶紧过来救驾。




李晟的神策军是第一批接到勤王令的军队,但是在第一时间他们没有赶到长安,原因是主帅李晟生病了。


李晟,晟是个多音字,出现在名字里念cheng,其他地方就是sheng,表示12点钟的太阳,是事情做到极致的意思,这个和李晟的性格很像,骄傲、自强、力争上游。


好胜心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态度,总是有人要赢的,那么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李晟的家庭条件不错,祖辈都是官老爷出生,从李晟的爷爷开始搬家进入陕西甘肃交界的陇右,唐朝时期的陇右属于边境,每年会有大量的战争,死亡率高但是相对的工资高晋升快。


爷爷叫李思恭、爸爸李钦都是军队中的英雄,在战场上牺牲后国家给予了很高的荣誉。


李晟崇拜爸爸和爷爷,立志成为他们那样的人物,十八岁参军,安史之乱前是左羽林大将军,到了公元763年李晟已经是正三品的太常寺卿,但是这些官职有个共同的特点,官大俸禄也多,就是手里没有兵。


李晟不明白,他努力工作积极表现,为什么反而得不到上级领导的赏识。


公元769年李晟42岁,领导李抱玉给他五千士兵攻打吐蕃军事基地秦堡,李晟嫌兵少,从五千人里挑了一千人就出发赶路,进入陕西的大震关,采用突袭的战略,活抓了秦堡的吐蕃主帅慕容谷钟。


李晟升官了,但是领导给中央政府写信,希望李晟去支援兄弟部队,于是立下战功的李晟投奔了新领导马璘。


在马璘那里李晟的发挥更加出色,在马璘被吐蕃围困眼看就要全军覆没的时候,李晟第一时间出现,救了这位陕西本土名将。


事后李晟又升官了,但是马璘再次写信给中央政府,说他的庙小容不下李晟,也请求中央为李晟再挪个地方。


和同事的关系越处越糟,李晟对自己坚持的信念有了那么一丝怀疑,认真工作难道错了吗,努力表现难道错了吗?




在怀疑声里,李晟带着亲人去中央报到,职位是神策军都将。


工作不如意,李晟把精力转移到了家庭里面,这家伙精力旺盛,一共生了15个儿子,还有好几个女儿,过的也是妻妾成群的生活。


我们的印象里,能待在皇帝身边当官,只要工作表现好,符合皇帝的口味,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都是可以期待的事情,但是唐玄宗后期,这种现象改变了。


唐玄宗在位的时间很长,他是从被软禁的王子通过政变当上的皇帝,随着皇帝越做越顺手,开始害怕政变在自己身上重演,于是不断抽调中央禁军进入边境,同时降低王子们的地位。


这样的日子持续一段时间后,忽然发现在长安城外保卫京城保护皇帝的军队太少了,一个安禄山只是拥有三个军镇的兵力就差点革了唐朝的命,于是唐玄宗之后,唐肃宗、唐代宗开始想办法平衡中央和地方的军事力量。


神策军原本是西北的边防军,安史之乱发生后神策军进入中原对抗安禄山,还没等战争结束,神策军原本的基地已经被吐蕃占领了,有家回不去只能等待皇帝安排,当时军队的领导层是卫伯玉和鱼朝恩。


鱼朝恩是谁,皇帝身边的大太监,有了鱼朝恩的存在,神策军哪也不去了,就待在中央,紧急时刻部署到西北参与防御吐蕃的战役,其他时间就干一件事,保卫长安城。


天子的部队待遇当然不能和普通军镇似的那么抠门,随着刘晏和杨炎经济改革取得成效,神策军的待遇一天比一天好,规模也是不断扩大,甚至是全国都出现了神策军的身影,既是共同防卫也是一种监视。


公元783年的泾原兵变发生前几天,李晟在镇压河北叛乱的战场上生病了,毕竟是人到中年五十多岁人了,等身体好转赶到长安后发现了一丝异样。


在长安城外大小聚集了几支部队总人数大概在十万左右,其中实力最强大的,是节度使李怀光带的朔方军,有一万五千人,他们常年在边境对抗吐蕃战斗力强悍,但是这种强大对于皇帝来说,意味着失控。


战场上的主动权看似掌握在李怀光手里,要打,长安城有希望可以收复,要和,奉天的唐德宗真的要变俘虏了。


实际上呢,皇帝、李怀光、朱泚处在一个微妙的平衡里面,李怀光即没有实力解决城外的勤王军,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打败朱泚。


手里只有五千兵,将近六十岁过了知天命年龄的李晟,已经不再像年轻时那么拼了,考虑的事情更加成熟,他做了一个和其他主帅同样的决定,等待。


在战场上,雪中送炭和赌博没什么区别,是一种以小博大的方式,赢了,那就是巨额的回报,输了呢,将一无所有。


李晟现在家大业大,还有十几二十个孩子要养活,所以他选择的是一个更安全的方式,看清形势后再出手。


在这段时间他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兼并了另一支神策军,主帅刘德信到达长安地界后,找地位高的李晟汇报工作,李晟以刘德信工作表现差,战场失利等原因直接把刘德信给杀了。


两支军队加起来已经有近万的兵力,李晟依然没有动手,这么一个插曲过后又迅速的沉寂下来放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长安成了一个暴风眼,李晟等人组成的勤王军,还有李怀光、朱泚的军队,出现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安静,主帅们两两抱团打听消息,但是谁也不能将形势完全看透。


作为暴风眼的中心,唐德宗第一个做出了反应,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带着几个太监逃出了奉天,去四川避难了。


皇帝走了,第二个做出反应的是李怀光,因为他缺粮了,没钱没吃的,士兵们随时可能爆发叛乱,李怀光撤出长安,去往山西,在路上补充粮食。


李怀光的朔方军士气低落,原本勤王救驾的大功劳没有了,所谓的补充粮食就是去地方上抢劫,这时候李晟再次出手,通过秘密谈判主动勾引,朔方的两位将领带着几千士兵投奔了他。


李怀光走了,在长安这块地头上,吸收了刘德信和朔方军的李晟就成了老大。


公元784年四月,李晟打败朱泚迎接唐德宗重新返回长安。


李怀光没要的勤王救驾的大功劳,李晟得到了,这一次唐德宗对他赏赐很丰厚,司徒加中书令,关中的神策军全部交给李晟管理,兵权地位都有了。


一次在奉天差点被抓被杀的痛苦经历,使唐德宗调整了激进的策略,他缓和了与河北三镇的关系,承认他们的地位,只是对于曾经见死不救的李怀光不依不饶一直穷追猛打,终于在公元785年兵败被杀。


而李晟的光辉岁月只维持了三年,在唐德宗处理完内外关系,与节度使们达成和解,神策军再次增编,建立起一只实力强大的军队后,李晟在边境待了两年,第三年还没到春节,就夺去了李晟所有的兵权。


与河北三镇节度使以及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不同,李晟的这次兵权被收回很干净俐落,没有遇到反抗。


李晟的这次配合,唐德宗还是满意的,为此给了他六七年安逸的晚年生活,直到公元793年去世。


-------------完---------------


谢谢转载、分享


【中国历史名人】系头条号签约作者历史崔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