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长李泌的安邦政策:控制西北

2017-01-16 历史崔 中国历史名人


文/历史崔(公众号lishi_cui)


努力,不一定可以成功。


李适很努力,成为大唐皇帝的第一天,他就任命杨炎为经济大臣,负责金融改革,同时把身边伺候自己的太监们的权力都收走了,钱也不让他们管,收归国家,交给大臣们去运营。


李适放弃了休息,放弃了娱乐,要不是为了传宗接代,甚至连女人都可以很少碰。


当上皇帝后面临的问题,李适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军事,国家有了钱,他就赏赐将领,希望这些人在将来的军事冲突中为自己拼命。


想象的越美好往往打击的就越彻底,因为钱不到位,引起士兵哗变。


皇帝是国家的象征,现在却被人撵着四处逃,还需要向全国人民道歉,承认错误。


这就好像姑娘被人强奸了,不能反抗,事后还要娇滴滴的和对方说,你得娶我,太窝囊了。


但是,仅仅窝囊就够了吗,唐德宗李适依旧被围在奉天,城外的勤王军依旧没有去找叛军决战,为此李适只能找来神奇的李泌道长。


李泌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唐德宗的思维方式,他重用神策军将领李晟,只花了一个星期,就收复了京城。


公元784年10月唐德宗李适返回长安,这个从出生就一直待的地方,这里有他快乐的童年,悲伤的青年,现在正在经历的,是一个窝囊的中年。


没有时间感慨,李适需要安排下一步行动,与李泌道长的彻夜长谈,使他相信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返回长安只是计划中的第一步。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1、神奇道长李泌:拯救大唐社稷的活神仙


2、一场没有年终奖引发的战争,记朱泚的泾原兵变


公元784年的一个晚上,长安城,在新晋司徒大人的府上正举行一场派对,劫后余生的朝廷官员们尽情的喝着酒,大声欢快的笑着,他们中大部分人有着同样的想法:能活着,真好啊。




司徒大人的名字叫李晟,来自甘肃,前几天刚刚被封为司徒兼中书令,现在整个官场都知道,要论784年的网红,李晟绝对是排名第一位的。


皇帝在这位李大人面前痛哭流涕,甚至亲自手写记功碑,作为李晟功劳的永久见证。


李晟大半辈子的仕途都不算顺畅,没想到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后,职业生涯反而迎来了一个巅峰。


正当上到大唐皇帝下到平民百姓享受着大难不死的喜悦的时候,吐蕃的大军再次出现在边境,他们见到军队就杀,进入村庄后就抢,这是一次带着明显目的的报复行动,报复大唐的不守信用。


唐德宗被围困在奉天,李怀光和朱泚眉来眼去的日子,皇帝李适也想过请吐蕃出兵帮忙,条件是割块土地还有巨额的报酬,吐蕃兵刚进中原就水土不服,没几天就撤兵了,现在皇帝已经返回长安,吐蕃就想来要那几块地。


忙,没帮上,酬劳当然不可能给,但吐蕃强势,唐德宗就想多给些钱啊布帛什么的打发人家,吐蕃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侮辱,就发动大军报仇。


面对吐蕃的气势汹汹,皇帝学乖了,第一时间找道长李泌商量,道长依旧很神秘,笑了笑后说出两个字:李晟,于是司徒兼中书令在京城休整后再次出发,临走前,太监塞给了他一道密旨,命令他只有到了凤翔才能打开。


凤翔是大秦朝兴盛的地方,现在的位置在陕西宝鸡一带。


当李晟收拾行装准备出发的时候,凤翔的一位大人物已经在前往长安的路上了,这位大人物的名字叫李楚琳,原凤翔留后,他接替了李晟在中央的职位,成了中书令。


李楚琳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朱泚在担任凤翔节度使时提拔的警卫营营长,朱泚去长安后,因为需要与吐蕃谈判,在卢杞的建议下,宰相张镒来到凤翔做了节度使。


张镒是个文官,对管理军队完全没有经验,来凤翔也是与卢杞闹矛盾的结果。


泾原兵变,朱泚在长安继位当皇帝的时候,李楚琳响应老领导的号召,杀死顶头上司节度使张镒,自己坐上了凤翔的领导职务。


按理说,既然响应了朱泚,下场就应该跟朱大人一样被围缴,为什么还提拔人家,做上了那么大的官呢。




原因也简单,李楚琳做了凤翔的当家人后,想法变了。


警卫队长能接触到的无非也是这个级别的将领,大家聊的不是哪个老板开的工资高,年终奖发的多,就是哪里的怡红院姑娘漂亮,一旦自己做了老板,李楚琳才明白,原先在乎的那些事,算个鸟!


现在和李楚琳打交道的,都是高级官员一方霸主,虽然大家都有向朱泚示好,但是一步也没有行动,就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热闹。


一想,李楚琳明白了,这是在等朱泚与唐德宗李适双方的最终结果,谁赢就站在谁那边。


李晟和朱泚在长安城的大战,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战争的结果也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


几天后李楚琳接到卫兵报告,说是城外有人叩门,要求见节度使大人。


城外站着的是原凤翔军的将领,跟着朱泚一起打天下。


看着这些衣衫褴褛面色憔悴的身影,很难相信,他们曾经坐拥长安城,差点把皇帝也给拉下了马,改朝换代。


李楚琳明白身逢乱世,无论你是贩夫走卒还是王公大臣,唯一能掌握命运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


于是这些朱泚的亲信被李楚琳骗进了城,首级送往长安,随脑袋一起运往京城的,还有李楚琳贡献的几车军粮。


唐德宗高兴的接受了李楚琳的礼物,作为回报,热情邀请李楚琳来长安住几天,甚至请他在长安做官,负责禁军拱卫京城的安全,担任金吾卫大将军,而且兼任司徒和中书令。


乱世文章不值钱,曾经宰相们拼了命要争的政事堂老大中书令,现在只是奖励武将的一种赏赐而已。


李楚琳去了长安,当然名义上还是节度使,但是凤翔空了,皇帝可以名正言顺的把李晟派到凤翔。


李晟在到达凤翔后拆开皇帝的密旨,上面交代了两件事:掌控凤翔,偷袭泾原。


无论凤翔还是泾原,驻扎的都是西北的精锐部队,要武力镇压肯定相当困难,唐德宗或者说李泌给李晟的建议是调查宰相张镒的死。


张镒在朝廷中的官职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三品的朝廷大员,他死了不能没个交代。


以这个为突破口,李晟在凤翔军中把原朱泚的亲信、李楚琳的心腹统统搜罗出来,杀了。


怎么搜?


李楚琳政变杀张镒也没过去多久,当初口号喊得最响,跟着李楚琳鞍前马后的人,在凤翔的军民都认识,找个老军头带路一抓一个准。




凤翔安稳了接下来就该轮到泾原了。


泾原?不是奉天之难的主力么,仗打输了当然第一时间跑回家,身上都还带着从皇宫中搜出来的宝贝呢。


泾原现在的扛把子叫田希鉴,是朱泚的亲信,可以说是朱泚一手发掘了他。


朱泚不是凤翔节度使吗,和泾原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这些地方唐德宗放心都让他管?


公元780年邠宁节度使李怀光因为在朔方威望高,于是又兼任了泾原节度使,李怀光一上任就打压反对派,泾原资深元老刘文喜被推举为老大,以泾州为基地武力对抗李怀光。


大家推举刘文喜原本只是找个人出来与中央对话,他们希望在凤翔口碑极好的朱泚能来泾原,但是刘文喜当上了老大,赖在位置上不走了。


中央一看这也不是办法,就找朱泚出面镇压了刘文喜的叛乱,诛杀了跟随刘文喜的一帮人后,提拔田希鉴进了高层。


朱泚在泾原只待了半年就回中央担任中书令了,此后泾原节度使经历了三任。


第一任节度使姚令言去了长安,留在泾原的二把手叫冯河清,不仅拒绝了朱泚,还打算出兵救援皇帝。


最后,冯河清被田希鉴杀了。


这个田希鉴也没有观望,因为他资历浅,得到泾原控制权的第一时间就向朱泚邀功,给封了一个尚书左仆射。


朱泚在长安被打败后就跑去见田希鉴:当初不是要投奔我吗,来吧,现在就给你个机会。


田希鉴资历浅但是不傻,把朱泚曾经赏给自己的锦旗什么的扔到朱泚面前烧了,表示恩断义绝,朱泚走投无路,最后被手下人杀死。


李晟对付田希鉴的办法就一个字:骗。


田希鉴以前不是朱泚的人么,现在虽然弃暗投明了,但还是怕皇帝报复他,唐德宗先以朝廷的名义安抚了他,李晟远赴边境对抗吐蕃,路过泾原的时候,让部将彭令英屯兵郊外,再召见田希鉴宣布皇帝的赏赐。




田希鉴兴高采烈的就过来了,刚进入军帐篷就被李晟逮个正着,一起被抓的还有田希鉴的亲信总共三十多人,李晟下令全部都杀了,泾原平定,但是这个节度使唐德宗没有让李晟兼任,而是叫来了神策军的另一位将领李观。


郭子仪之后,原朔方军被分成了三份,凤翔、泾原和邠宁,现在凤翔和泾原的问题,依靠李晟个人的武力解决了,李怀光的邠宁相对就简单了。


李怀光在长安城犹豫不决的时候,在朔方总部的邠州留守韩游环宣布独立,执掌朔方,不听李怀光了,他也要看看情况,随着李怀光出走长安,李晟打败朱泚,韩游环第一时间向唐德宗表明忠心。


不过朔方的节度使并不是韩游环,唐德宗再次任命了自己人,来自神策军曾经为了杜希全的进军路线跟宰相卢杞争吵过的将军浑瑊。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无比希望解决的西北军尾大不掉的问题,因为一次奉天之难反而成就了唐德宗,李晟、李观、浑瑊都出自神策军。


努力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只有掌握规则才可以,在遥远的救世主里,规则是道,是强势文化,在唐德宗眼里,掌握规则的是李泌。


在李泌的建议下,唐德宗掌控了西北军,但是经过奉天之难,西北的兵力再也没有实力单独对抗吐蕃,于是李适投下了回归长安后的第二颗棋子,扩充神策军。


-------------完---------------


谢谢转载、分享


【中国历史名人】系头条号签约作者历史崔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