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州探校(4)|一大波百年老校,谁是你的最爱?

2016-09-07 刘钰 邢梅 北京教育播报
点击上方“北京教育播报”可以订阅哦!
只有真正走近一个地区的学校,才会发现可聊的故事那么多。最近,播报君连续数天奔赴咱大通州,推出了“通州探校”系列报道,把当地的名校分校、本土名校一一盘点。昨日,播报君本想就此收手,奔赴他区探校。没想到很多读者在后台留言,提醒播报君落了通州一大批百年老校。
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就吓一跳。在探校的过程中,播报君真的被众多通州学校的历史惊喜到了。乍一看很不起眼的一所学校,细细说来就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其中的故事绝对比电影精彩。而如今,这些学校踏着厚重的历史足迹,又在当下焕发新的光彩。不信仔细瞧一瞧,看谁是您的最爱?
中山街小学



(中山街小学校门)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座落于通州区新华大街的中山街小学,乍一看很不起眼,但距今已经有104年的历史了。



(中山街小学内的大槐树)


在学校院内就有一座明清时期修建的关帝庙,殿前还有美国耶稣教教士于同治六年(1867)来通州传教时所植的刺槐。



(中山街小学早期大门)


原来,1905年,清顺天府在通州新城西门以里,原敦化堂和法华庵两个相临的庙宇基址上,创办东路厅中学,设有师范班。1920年,顺天西路厅师范由卢沟桥迁通州,与京兆三中合并,仍名京兆师范学校。随之而迁的附小(也就是今天的中山街小学)在其临近的关帝庙旁建立校舍。


从京兆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到河北省立第十师范附属小学,再到冀东师范附属小学、河北省通县师范附属小学……一百多年间,中山街小学虽然近十次易名,但“教研之风朴素精致、教学质量坚实稳定、校园氛围团结和谐、教师群体专心治教”的特点却一直传承。


(上世纪八十年代 教师辅导学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合唱队表演)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学校鼓号队合影)



(现在,学校合唱队参加北京市合唱比赛)



(现在,学校舞蹈队获北京市舞蹈比赛第一名)


从八十年代起,中山街小学在邹慧云老校长的带领下,开始建设学校艺术教育特色的探索,为艺术教育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7年,中山街小学提出了“以爱育人共同成长”的办学宗旨,真正走上了艺术教育特色的轨道。从不同时代的照片对比,我们可见其风貌。

张家湾镇中心小学



(现在的张家湾镇中心小学校门)



(历史上的张家湾镇中心小学校门)


张家湾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06年,时称镇立张家湾初等小学堂,校址在张湾村关帝庙。最早时期,这所学校仅有教师1人。1912年学校改小学堂为小学校,1915年3月改称张家湾镇国民学校……直到1991年,学校迁到现址,1997年更名为通州区张家湾镇中心小学。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张家湾镇中心小学曾面临教室年久失修、国家战火纷飞等艰难局面,但依然培养出原广州军区副政委高天正中将、通县支部第一任书记花仙洲、原通州区文教委书记罗敬义等一批杰出人才。据学校校友翁博学(全国优秀教师 1939年——1946年在学校就读)自传记载,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学校不得不推行奴化教育。但有很多正义感的中国教师偷偷的给同学们讲“九一八事变”,教唱岳飞的《满江红》,他们的勇气和爱国之心,同学们非常钦佩。




解放后,学校的发展逐步步入正轨。校友校友张涌(张家湾小学1949年毕业生,1990年亚运会竞赛裁判长,全国优秀裁判员)在回忆录中总结了张家湾小学的六大特点:学校地方大、在校学生多,(每班近50人,全校300人左右)、课程设置全、教师水平高、品德教育好、抓全面发展。


另据河北档案馆史料载,1952年,学校贯彻“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采取了放宽儿童入学年龄、取消已婚限制、免收学杂费等措施,吸收失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入学。很多八九十岁的校友均说张家湾中心小学在当时农村学校无论是办学规模、学生人数还是办学水平均是首屈一指的。





学校发展至今,经过抗震加固工程、学校规范化建设工程,如今已有了新的面貌。张家湾镇中心小学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坚持全面育人,办出特色;变“跳农门”挤“羊肠小道”为培养爱家乡、有本领的劳动者;变念、背、抄、苦学追高分为实施快乐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变从书本到书本的死知识为注重培养能力、注意学为所用,服务张家湾。在“做主人”教育的特色办学实践道路上,通过探究家乡地域文化、小主人艺术节等丰富活动和课程开发,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教育的主人、发展的主人。

教师研究中心实验学校
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实验学校,名字挺长,历史更长,学校距今已经112年啦!公元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伴随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东关初等小学堂”在东关药王庙兴办,这就是百年研实的前身。一个多世纪以来,研实随通州、与运河两岸兴衰而历经沧桑,十易校名。 

学校坐落于首都长安街的最东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也是通州新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区。说起这京杭大运河,过去可是航船如梭、商贾云集,这个地界儿也是人物风流的所在,文化底蕴也是不用说了。




但随着清末政腐经衰,京杭大运河步入河工松懈、航道断绝的危局。运河两岸政经衰微,民居稀疏,这也直接导致了学校生源短缺,校舍简陋不堪。




在建国之初,学校仅由“灵官庙”的14间寺殿、“药王庙”的3间寺殿作为教育教学场所。后来,学校自行改建了19间平房作为校舍。几经周折,历经多次蜕变,学校终于成长为如今的占地20164平方米的通州名校。




播报君在记载校史的卷宗里看到,到从有证可查的首任校长王一庄到现任校长韩华明,研实共经历了12任校长。他们带领淳厚、质朴、执着的运河人,在困苦岁月中默默无闻地艰苦奋斗在教育第一线。可惜,因为校史缺失,老校长们的照片都找不到了。播报君挑了一张60多年前的老照片,大家感受一下老师们当年青春的气质。




2013年5月25日,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实验学校正式揭牌,百年老校得天时、地利、人和,确立了“教育让生命更美好”的核心价值观。 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学校精心设计了诗画长壁、游戏通道、紫藤花韵走廊、生命时空大厅、成长阶梯、阳光书吧、运河书院七大景观文化。运河书院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园区占地2100平方米,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教育与实践活动相融合的,营造了“读书于亭台、寄情于草木、赏析于窗墙、实践于园林、寓教于自然”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以通州区研修中心为依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生命教育”的办学理念。播报君最喜欢的就是研实的“生命绽放”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由体育与健康、品德与修养、语言与阅读、科学与信息、艺术与审美、劳动与创造等六大领域、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选择类课程等三大类别、校级课程、年级课程、班级课程等三大层级组成,形成纵横交错的“633”框架。 这个广阔而连续的培养体系旨在学生在体验、探究、互动过程中形成深厚的中国底蕴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百年研实,如今再度挺立潮头,想想也是蛮激动哒!


好啦,本期的通州区百年老校播报君已经盘点完啦。谁是您的最爱?赶快动动小手,来投票吧!(更多百年老校,请见下期哦!)

(资料来源通州区教委  编辑/刘钰



觉得不错请点赞并分享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