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当下疫情:善用传统文化正能量防控时疫

点击关注 十方说道 2023-03-30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进行一场阻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攻坚战。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八千年文化史的民族,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应对疫病的非常丰富的文化知识以及经验。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仅仅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就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应对有效,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控制,从未发生过像欧洲历史上那样因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那么,中华传统文化是如何看待疫病的?面对冠状病毒疫情,我们如何善用传统文化智慧保护好自己、家人,为早日战胜疫情尽一份力?

 

一、 传统文化视野中的时疫

 

「疫」,是中医学对急性流行传染病的总称。「疫」字的本义指瘟疫。「疫」,由「疒」与「殳」共同构成。「殳」,是「疫」字的形象表意;「殳」,是指长竿带勾取物,后演化为兵器,是击杀人的器具。《释名·释天》:「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玉篇·疒部》:「疫,疠鬼也。」「疫」,即为病因之毒气,依靠有质有形之物的病毒、细菌,而致病杀人。「役」,《说文》:人「执殳巡行也」。《说文》:「疫,民皆疾也。」明确地指出「疫」是一种急性流行性传染病。


对于疾疫,最早期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和修身治世的《黄帝四经》中皆有记载和论述。《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诸病源候论·卷十》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古人在这里不仅指出了疠气之病邪有传染性,同时指出了疫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


中医学术界在清代对急性流行传染病进行了归纳分类,在「疫」字前加上「时」字,进行分类。「时疫」,即指「疫」,瘟疫。因疫毒疠气从口鼻传入所致,有强烈传染性。梁廉夫《不知医必要·时疫》中指出:「此症有由感不正之气而得者,或头痛,发热,或颈肿,发颐,此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一邑。」李炳《辨疫琐言》中还分类指出:「春则曰春瘟,夏则曰时疫,秋则曰秋疫,冬则曰冬瘟。」



近代中医学术界一般都是依照明朝吴有性所著《温疫论》而研究疫病。但是,因为中医在社会中并不具备明显的话语权,传统文化中对疫病的认识论,已经完全被西医所取代,因而人们只知西医之说,而鲜晓祖先之论。


「时」,是指天时法则。《说文》:「时,四时也。」


《黄帝四经》中指出:「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君臣易位谓之逆,贤不肖并立谓之乱,动静不时谓之逆,生杀不当谓之暴。逆则失本,乱则失职,逆则失天,暴则失人。失本则损,失职则侵,失天则饥,失人则疾。周迁动作,天为之稽。天道不远,入与处,出与反。」「不顺四时之度而民疾。」「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德地气的滋养而生成、按照四时交替而守信的法则而生长,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天地无私守信而四时交替不违,人有私心贪欲而失信违时,违背天德地气规律而动,违时而乱,则气机必乱于身内,易感疫恶气之疾于一时。


总之,「时疫」,是指人类本身违背自然客观规律,倒行逆施,不能顺应天地气机运行的法则而产生的疾病流行,故古有「天行时疫」「气行非时」等论断。


 

二、 用传统文化正能量防治时疫的办法

 

(一)善用老子「居善地」的智慧


1.做好个人外出的物理防护


(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当必须外出时,应该注意戴口罩、眼镜,预防通过粘膜传染,注意随时用酒精消毒皮肤,喷洒衣物。在外出回家时,要注意换洗消毒衣物;


(2)勤洗手;


(3)尽量避免接触健康情况不明的动物;


(4)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2.维护健康的家庭环境


(1)每天定时对居室通风换气;


(2)每天用醋熏或者喷洒酒精的方式消毒房间;


(3)可以将大蒜切片放置于窗台、门口、门槛、门楣等处(每1-2日更换一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病毒进入房屋,具有一定作用的。


3.营造正善的环境氛围


在非常时期,要尽量避免外出,特别是要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以及非正非善的娱乐环境,预防交叉感染,比如聚会打牌、打麻将等。即使宅在家中,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以及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家庭环境氛围,因为增强精神和身体上的免疫力是应对时疫的关键和根本。


(二)乐治心身,增强免疫力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乐治」文化


乐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瑰宝,具有极其丰富的治理功效,不仅能够用于治国安邦,还可以用于每个生命个体的心身健康调治。


乐的繁体字为「樂」,古代的「樂(乐)」和「藥(药)」原理相通,两者的差别只是一个「艹」的添加。


乐治所运用的能量物质是「音」,老子曰「大音希声」,音不同于后天听力所识的声,音既是可以产生「樂」性作用的物质,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调整的「藥」物,它可以作用于人的身体,产生极佳的疾病预防治疗和养生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所言的「音乐」,与目前在世界各地运用得比较多的「声乐」,内涵并不完全一样。可能大家较为熟知的是西方的音乐疗法,但大多数人所不了解的是,运用音乐进行治疗,中国的古人早就将其研究得很透彻了,它并不仅仅是西方的舶来品。历史上,「樂」,实际上就是指人所吃的 「藥」,与「藥」的写法是一样的。从「樂」「藥」这两个字的字形对照中,就能看出来两者之间的关联。甲骨文时代,「樂」是使用音乐、声音就可以治疗疾病。


最早期,人类是凭声音来治疗疾病的,音调的高低不同、振荡的不同频率,发出的音频都能够使患者得到一种调节和治疗。到后来,音已经变成声,没办法产生高频率音的时候,才需要「藥」,需要草药来辅助治疗,于是,「樂」字就要加一个草字头「艹」,用木本或草本植物里面的气,来代替人所发出的声音,在音频不足的状态下,用草气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在古代历史上,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所以,从「樂」到「藥」的转换过程,我们寻根追源进行研究,也可以找到其中的根由。


音乐疗法当中把「音」当成「樂」,而给「樂」加一个「艹」,就变成吃药的「藥」,这两个字在中国用得非常巧妙。


 

2. 经典诵读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最佳的乐治方法


现代人所理解的「音乐」一词,是人类丢失了「音樂」,淡忘了身体内在的音乐本源,只知外在乐器之音乐以后的名词。而传统文化乐治当中的「音樂」,其作用原理可用现代科学的「音频振荡学说」进行解析。而且在传统文化中始终保留和传承着一种最佳的乐治方法,那就是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即开口诵读具有上善能量属性的民族文化经典,经典诵读的音频振荡性是一种特殊频率的作用原理,并非诵读普通文章所能替代,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最佳的乐治方法。


经典诵读过程中所产生的「音」,能对人体中70%左右的水产生音频振荡性,使所有的细胞内液、外液都能被其所作用而「乐」起来。这种体液水分子的快乐愉悦,是指在音频振荡的动态中,自然加速体液的吐故纳新,调节细胞内外的酸碱平衡,降低和排泄在体内组织器官和细胞中积滞的酸性成分,重新恢复酸碱动态平衡,使人通过自我诵读经典而产生出「音药」的治疗效果,从而促进人体健康。


道德根文化的经典诵读,具有音药性的医治作用,揭示了我们人类每个生命体内人人皆都具备这种仙丹妙「藥」,只是需要人们主动通过自己的声音,借助「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老子《德道经》)」的「非恒道」经典,才能在自己体内产生「樂」。此乐就具有自我医治的效果。这个「音樂」之「樂」,也就是进行自我调治而免费可得的良「藥」。


音药既能拾遗补缺对人体的性命系统进行整体性地调节,同时也能整体性地强化生理功能;既能驱除体内的浊气、病气、邪气等负能量,同时也能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音药是一种免费型、快乐型的药性物质,投资小,效益卓著,人人皆可自行制造,人人皆可以「服用」,实可谓之「百无禁忌」,安全可靠。


(三)运用中药经方主动预防



一碗避疫汤,已病者愈,未病者不染!


 


1



当下,疫情不可掉以轻心,古方了解一下:


避疫汤,出自清代名医李文炳所著《仙拈集》,具有健脾升阳,解表辟秽之效。主治时疫。并可达已病者愈,未病者不染之效。


时疫,是指疠气疫毒从口鼻传入所致,有强烈传染性。《不知医必要·时疫》:「此症有由感不正之气而得者,或头痛,发热,或颈肿,腮腺肿,此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一邑。」


避疫汤组成:苍术3钱3分3厘,川芎8钱5分,干葛1钱3分6厘,甘草1钱6分6厘。



2



换算后,各药四舍五入为:苍术10g、川芎26g、干葛4g、甘草5g。


苍术是很多避疫方首选的药中精英,在清代医书《松峰说疫》65首避瘟方中,苍术使用频率亦排第一。浙江民间端午常烧其烟来避秽。


其性苦温辛烈,活跃于脾胃肝经。其避疫之功,是以运脾及燥湿来实现的。入里能如烘干机一般燥脾湿,去上中下三焦湿邪。走外可除留滞经络肢体之风湿。从而脾气健旺精神足。化万病之源湿气。通阳气 ,阳气足方可抵抗一切疫疾。



川芎性温而香,活跃于肝胆、心包经。是古有血中气药的美誉,因肝藏血,故川芎可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血虚气郁均适用,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行动派。尤善治血虚不上荣头痛。气行血调,人体经脉便像欢快流动的江河,运转良好。


川芎配擅长燥湿行气的苍术,气血双调,疏肝行气,活血化瘀,可治多种难治病,有“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效果。



干葛根也就是俗称的葛根。性味甘辛凉,甘能补中焦脾胃,辛味善于走窜,升举脾胃清阳之气,达到生津止渴解肌发汗的效果。风寒、风热表证均宜。


川芎配葛根,虽均为辛窜善行之药,但葛根性偏凉,入脾胃而解「肌痹」(肌肤之麻木)。川芎偏温,入肝胆而活血行气。正是一内一外,解肌而温通经络之搭配。头痛项紧等均可治。



甘草甘平。心肺脾胃任它行,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3



四味合用,升阳解肌,活血行气,健脾祛湿,令身体的基础牢靠,避免受时疫侵袭。


用法用量:加姜3片,连须葱头3个,水2碗,煎8分,空腹服。


加姜和连须葱头的方式,一为散寒解表除邪气,且葱头还有利尿功效,让邪有去处。二为两种药都有升阳之功,取阳气一足百病除之意。


效果:时疫不染,已病者愈,未病者不染。


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


一旦“开悟”,你有“5个脱胎换骨”的变化!

2022-03-19

此文无价,泄露给有缘人的天机(经典收藏)

2022-03-19

你的碗里,竟然藏着你一生的福报!

2022-03-19

图穷匕见 ,中国抗疫面临暴风骤雨!

2022-03-18

从《天道》看高手布局,往往都是从细节开始!

2022-03-18

南怀瑾先生:我把禅宗心法都传给大家了!

2022-03-18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