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国产剧取名玩起“诗词大会”,是投观众之“所好”还是装X?

2017-10-18 网络电影啥在上

转载自:同相(微信ID:tongxianging)

作者:梁湘梓                                        


人活一张脸,剧要一张皮。对于一部影视作品而言,除了导演、演员,剧名也是一个重要的“皮囊”。


二十年代瑞恰慈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一些诗去掉署名,重新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请他们交上读纯文本的理解。结果令人惊讶:那些受过良好训练且悟性颇好的学生,竟会大捧三流诗人,而否定大诗人的杰作。这个实验证明了:读诗不可能跳过作者名字;看画不可能忽视画家名字、标价多少。虽然这些成分不能代替文本本身,但我们的解读也不能脱离它们而局限在文本之内。

 

是的,这就像我们看剧不可能不看剧名,并且剧名往往能起到对观众形成第一印象的重要指示作用,甚至传递剧的主要内容和营销也成为剧名的功能与任务。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制作者都会在剧名上做足文章,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为何国产剧的剧名就是那么爱“撞车”?

 

比如家庭剧就爱“家庭成员的XXX”结构,《媳妇的美好宣言》《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岳母的幸福生活》你有印象吗?而“大女主戏”狂爱“XX传”,《甄嬛传》《芈月传》《如懿传》《楚乔传》等等都是代表,而“大男主戏”就钟意于“XX记”,《搜神记》《择天记》《蛮荒记》等等;还有一类当代言情剧,喜欢“时代系列”,比如《新结婚时代》《新闺蜜时代》《新恋爱时代》《小夫妻时代》《裸婚时代》……

 

 

这不,近期国产剧名又都玩起了 “诗词大会”,齐刷刷的“七言律诗”真的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品格吗?

 


国产剧取名的“诗词潮”,

一“雅”能遮“百俗”?

 

2017年初《中国诗词大会》“席卷”中国,火了董卿,更让人看到了中国诗词的独特魅力,这是一场中国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重焕光彩的重大胜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近期热播的几部剧也纷纷搭上了“诗词”的这趟列车,“人间至味是清欢,春风十里不如你。秦时丽人明月心,那年花开月正圆”。这首由最近四部热播剧剧名连缀而成的“诗”,有没有很带感?

 

据悉除了这几部,即将播出的不少电视剧都采用了同样的取名套路:《海棠经雨胭脂透》《人生若如初相见》《十里洋场拾年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花谢花飞花满天》《花落宫廷错流年》《香蜜沉沉烬如霜》《十年一品温如言》……看到这些剧名,有没有感觉到格调顿时被提高了不少?


 

总的来说,国产剧名取名的“诗词风”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是“纯正诗词派”,强调从中国古代或者现代诗词中截取有“意境”的部分作为剧名,比如《寂寞空庭春欲晚》就是从刘方平的《春怨》抽取了一句:“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而《何以笙箫默》则化用了徐志摩“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另一个则是“仿诗词派”,即并不是真的截取了古代或现代的诗歌,而是自己YY打造了一种诗词感,《香蜜沉沉烬如霜》《十年一品温如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微微一笑很倾城》等等就是其中代表。

 


可以说,国产剧取名的“诗词风”并不是真的从2017年才开始,但是真正形成“诗词潮”还得从今年算起,这里面少不了《中国诗词大会》对整个文艺圈创作氛围带来的影响,也少不了在“文化自信”的格局之下,众多文艺创作者渴望快速提高文化品格的迫切心理。就好像曾经不少网络作家也要用一些“文绉绉”的名字(比如匪我思存、烽火戏诸侯)显示自己很有文化与格调一样,作为一种重要的“副文本”,如果作品可以戴上一顶文艺气息浓厚的“帽子”,也许真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的眼球吧,毕竟这还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

 


遥控器从“大妈”转到年轻一代?

剧名的网感并不等于内容的精良

 

当然,如果要深入分析国产剧取名的“诗词潮”,可能除了整体社会氛围的影响,除了制作者渴望提升的文化品格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制作者希望抓住年轻人的心的初衷。毕竟,这股“诗词潮”里面不少的电视剧都有着妥妥的网络小说IP原型,而这些IP本身就携带着大量的固有受众,可以说这些小说伴随了年轻一代的青春,因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电视剧选择。

 

比如《微微一笑很倾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就是根据网络IP改编成的现象级电视剧,这也似乎论证了如今的电视剧更想告别过去那个以婆媳剧、家庭伦理剧为“爆点”的“大妈时代”,在互联网时代,这些本就定位于年轻受众的电视剧更想收获的就是年轻人的心,这样才会得到收视率或者是点击量。

 

 

正如编剧余飞直言:“这些剧取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你看懂这个戏讲什么,只是想传达给你某种气质,这种气质来自网络小说,很多时候它就是一种广告。”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也如此说道:“这些很特别的电视剧剧名,归根到底是网络小说市场细分出的消费群体所决定的。”

 

因此,今天的年轻人就像曾经的“大妈们”一样,成为了制片方眼中的香饽饽。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妈们”就不再重要,只不过由于年轻人和互联网共同成长的经历,让他们在互联网时代更有话语权。

 

这也是本叫《大义秦商》的《那年花开月正圆》总制片人赵毅说到的:“一方面是考虑到市场,我们想用新鲜的手法给观众讲故事,而《大义秦商》一看就是陕西的故事,可能会影响年轻观众的观看欲望;另一方面是想做一个反差,让有质感、有分量的故事换一种讲述手法,不想让大家一看到剧名就被限定。”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无论如今遥控器从“大妈”手中转到了年轻人手里,还是说年轻人正在“大妈化”,剧名的“网感”只是一时的,最多增加的是年轻人进入的可能,但是至于受众“粘度”的问题,还得靠内容来完成。否则,也难以让年轻人长久地关注。

 


跟风能有多久?观众也会成长!


在理解了国产剧取名“诗词潮”的形成原因之后,再来冷静地看待这一现象时会发现,当作品本身还是围绕几个主人公,讲的还是传奇故事、爱情故事时 47 28009 47 13305 0 0 7387 0 0:00:03 0:00:01 0:00:02 7387一个长达7个字的剧名真的就能提高作品本身的文化品格吗?

 

可以说,国产剧取名玩起的“诗词大会”更像是制作者自己的一次狂欢,显示着制作者们一方面在网络IP改编时为“去网感”所做的努力,可另一方面又不想完全与网络IP脱节,渴望靠其吸引年轻观众第一流量的矛盾心理。只不过对于观众而言,无论是“大妈”还是年轻一代,未必都会为其买账。


首先,是剧名过长并不利于记忆,反而会影响传播。笔者周围就有不少人说到《那年花开月正圆》时是这样表述的:“叫什么‘花好月圆’来着? ”或者是“就是孙俪演的那个什么花开月圆……”因此,过长的剧名虽然有一定形式上的诗词美感,但在实际中对于口头传播而言,并无优势。


 

其次,是剧名太文艺而剧情太狗血,反而更加增大了落差。就像《春风十里,不如你》,抛开这个改编自冯唐小说《北京,北京》的电视剧的“诗词剧名”是否合适的问题,就其内容情节与这个看似文艺的剧名而言,有什么关系?其不就是讲的“秋水”如何“渣男”的一生?讲的不就是“小红”的“作”?因此,如果内容并没有精致到剧名一样的文艺感,那么这时候文绉绉的剧名反而成为了被“群嘲”的对象。

 

 

总之,客观来说,国产剧的“诗词潮”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毕竟现在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的路径已经不同,不少年轻人都是先看过通俗版本的网络小说或者电视剧,才被激发了对某些历史及历史人物的兴趣,从而再去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

 

只不过对于电视剧的制作者而言,需要做的是在“诗词”化的剧名背后依然要保证精良的作品质量,尤其还需要考虑电视剧内容是否好看,剧情又是否可以和诗词化的剧名匹配的问题。为什么?因为观众也在成长啊!



还想看啥,留言!别客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