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导览 | 90后有多生猛,本科展就有多鲜活
众所周知,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已经成为大学城里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本科展能吸引如此多观众?而观众去广美美术馆看的又是什么呢?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了馆长办公室。
看点一:作品数量大、种类多,无论你想没想到,他们都想到了。
今年,广美共有30个专业1282名本科生的1200余件(组)作品参展,涵盖绘画、雕塑、摄影、视觉传达设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动画、书法篆刻和实验艺术等多个艺术与设计门类。正因数量庞大、形式多样,更有“重创意、接地气”的传统与新特色相融合,去年就曾成功吸引了超过16万人次到此围观。
谭捷:《兵马俑》
谭文榕:《臆兽系列(饕餮)》
李泳斌:《我的梦,你呢》
李冠廷:《文学插画<鲁滨逊漂流记>》
张绚梓:《最后那一天》
看点二:毕业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如果你说哪一届特别好或是怎么样,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不对的,因为整个教学思路都没有大的变化。这么多届以来,毕业展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是教学思路和作品的风格样式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往前推进,但大思路还是在一条道上的。所以我认为,毕业展每年都有自己的特色,每年都有很多不错的作品,但大的方向,比如说作品类型,都是基本一致的,甚至可以说,同类作品的展览位置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学生发生了替换而已。”
林慧冰:《后花园》
王李飞:《尘封的记忆》
董鹏宇:《粉粉哒》
黄恺欣:《唱片·绘本》
江文怡:《芽》
看点三:今年会有出格作品出现吗?
奇葩年年有,今年还有否?展览开幕之前,可以看到不少老师在巡视现场,那么,他们看的到底是什么呢?
“主要还是看看现场的作品和教学大纲吻不吻合,有没有出现出格的作品。之前也有这种情况,有些学科会做些出格的作品出来,这就与整个教学大纲不一致了。他有另外的想法,是私人、所谓个性的想法,是跟教学思路完全不同的,而这种想法如果和社会也不吻合的话,就会出现不对接的结果了。”
应该这么说,出彩,并不意味着刻意追求出格。
刘恒源:《信仰》
李君秀:《干扰》
陈诗敏:《爆炸》
郑思遥:《潮起潮落》
王恩子:《四块半》
看点四:什么算是色·情,什么才是艺术?
“我觉得这要看具体的作品。‘人体’本身在美术教学里面是一个课程要求,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这件作品刻意地强调色情的部分,比如说正常看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你却要用非正常观察的角度去创作、刻意去强调隐私的部位,而不是强调人体的比例、姿态、结构的话,那就可能会出现问题了。”
“我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要体现艺术家的思考、观察社会的角度,希望作品是有高度、有指向意义的,哪怕是幼稚的也没有关系,只要让人看到社会的希望曙光就可以了。创作作品的目的应该是想着如何去完善这个社会,哪怕你用批评的角度去看也没有问题。”
周俊健:《迹》
陈壬多:《不鸣不飞》
罗璇莎:《伊豆的舞女(插图)》
尹娜:《花名未闻》
高冲冲:《因所不见》系列之《浅伤》
看点五:年龄相同的青年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却大不相同。
“本科展的意义就在于它的鲜活性。参加毕业展的学生有很多,他们的背景经历和成长过程都不尽相同,但他们又是属于同一个年龄层的,所以反映的是同一个年龄层所思考的问题。但很明显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指向性是多向的,所用的材料是多样的,我们也能在各种作品中看到不同艺术的影子,这本身就很有意思。而对于成熟的艺术家来说,他们还可以借助这些作品补充不同方面的知识,而艺术需要的正是这种生猛和活力,最怕的就是僵化。”
李小佩:《林趣》
钱方舟:《羊》
梁振武:《X》
周洋伊:《拂》
彭智隆:《盈亏曲》
看点六:毕业展不仅仅只有展览,独有特色亦全国罕见。
“我们的特色就是学校对毕业展的重视,恐怕这也是全国少见的。”
1)展期内的公开课。自5月16日起,每周六下午广美都会邀请学院教授进行公开课。蔡拥华、左正尧、杨小彦、胡斌等一线的教授将向观众进行讲座,为市民提供专业性、权威性的艺术教育和指导,这是广美开先河之举。
2)由学院的学生作为导览,直接跟观众沟通。
3)大学城校区的美术馆是八大美院里面最大的展览场地,因此,造型和设计得以同时在一个展馆内展出。
伍宇昌:《动物猜想》系列之《憩猴》
陈婉菱:《十夜谈》
黄嘉明:《深度感受》
张覃:《母源》
陈艺宾:《牢笼》
看点七:作品不“呆”,有的竟会自己动。
今年,广美实验艺术系首届本科生毕业了。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其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多元发展的优势备受关注。
“4年前,本科的实验艺术系落地了。我们都很期待,因为它在多种材料、艺术观念上会有很敏锐的地方,或者有突出的思考,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去期待。新的专业一定会充满活力,无论是思路、激情还是实验性,它都会来自于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一种新样式的呈现。而新样式本身就是一个口号,这个口号可以带动艺术向更深刻的方向发展。就像我们说其他事情一样,有了理念就有了旗帜,有了旗帜就会产生力量。新的专业会让艺术更加鲜活,所以值得我们期待。”
钟梓欣:《一层皮》
张铭诗:《Black Candy》
王瑞帆:《子非鱼》
严嘉彦:《Finding Neverland》
吴静:《身体拓片》
林周:《超人之死》
看点八:只要你想找,优秀毕业生在毕业后也不难找到。
毕业,并不意味着离开艺术。在学校和各种机构的帮助下,优秀毕业生的未来之路将会越走越好。
“学生一旦接近毕业,就意味着他即将结束几年来的学业计划,准备离开母校。一般来说,母校都会对她培养的学生倾注很多情感,理所当然的,也会创造很多条件去帮助他们、协助他们,让他们能更好地与社会对接,只要他们需要,学校都会尽力支持。”
“我们有一个三彩奖学金,就是让三彩画廊每年拿10-20万出来支持学生。在学生毕业的一年内,他们会协助学校给优秀作品做展览、向外推广。在这期间,他们是不能拿回报的,也不能收学生的画,只有优先收藏权。如果你想收学生的东西,你可以和学生谈,有优先权就意味着在同等价位上可以优先购买,但还是不能白拿。这就是我们学院帮助学生的一项具体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我们希望能给学生多一些帮助,让学生的创作思路和好的创作灵感有一个保存期,能够延续下去,过渡到他踏入社会。要不然我们也会担心,画得好的学生毕业后一下子就面临困境,会断层、会拉裂,甚至不能传承,说不定就耽误了。所以这一年时间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陈思莹:《分歧》
王婷:《断片手册》
谢冬媛:《必然》
张育麟:《旅人》
李雪坚:《京剧花》
看点九:不包容,何以言看展?
“本科毕业展是专业院校的专业展,既然是专业展,就意味着独特的专业性,意味着有门槛、有高度,一部分人看不懂也是没办法的。越是有学术高度的作品,可能和观众的距离就会拉得越远,也越不容易理解。本科毕业展可以看到学生四年来对基础学习的归类,看到学生造型能力的提升。对于一些学生来讲,这个作品展可能是他们第一次完整地创作他们的作品,所以我们要抱着包容的心态去看,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这还只是个开始,可能让你看不懂,可能里面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我们一方面要包容,另一方面要提升自己该有的学术修养、艺术修养,这样才能看好这个展览。而如果是专业类的观众,他们的目标应该是很明确的,会专门看国画、看油画等,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对接的。观众来自于各界,需求也各不相同,但我相信这个展览会给不同的观众带来启示,我觉得这就是本科展的意义了。”
谢泽鑫:《心是莲花》
覃思:《患者》
陈恒春:《<温良国度>文学插画》
许嘉颖:《渔歌》
张俊培:《五行福羊》
谭颖:《“纸”然》
(以上图片均拍摄自2015年广美本科毕业展)
2015年广美本科毕业展
展览时间:5月15日--6月25日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雕塑分馆、影像分馆
2015年广美研究生毕业展
第一场:5月15日--5月29日(美术学部分)
第二场:6月2日--6月17日(设计学部分)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美术馆
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
艺术新思想策源地
岭南艺术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