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问 · 区广安

2017-08-05 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 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






昔屈原问天问地问苍生。今我等问人问艺问至理。

提问,其实是我们的老本行。

对记者而言,提问是其工作的根本,质问是其思考的起点。答者可答无可奉告。问者绝不能沉默是金。

其实,非唯记者采访,提问,实在是一切学习、学术活动的根本。

先贤有言:提出有水平的问题,往往比回答问题更难。哲学家的地位,往往不是取决于他对问题的回答,而是他能否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问题。

如:天地何诞?真理何为?艺术何在?

诸如此类。

朱熹垂髫时曾问:天之外何物?其哲学家生涯,可从此始,亦实从此始。

千年以还,问者无数,答者龂龂。

并无标准答案,岂能千面一人?或见解相近,引为知己;或针锋相对,攻诋辩难;或大相径庭,相安无事。无论如何,对这些超越性问题的认真思考,足收动人心魄、触人玄思之功,则一也。

不得不有玄思,不得不见深情。

国之从艺者,多如屈原,能自问自答,既问天问地问苍生,复问人问艺问至理。此为我国文艺之不二传统也。

唯百年以来,国人已不知曾有天问,所问无非问枪问炮问输赢、问权问势问得失。所谓从形而上的高蹈境界,全盘堕入形而下之魔道也。

本应与世无涉之艺术,亦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真艺术之殇也。

《世说新语》有记:

司马太傅问谢车骑:“惠子其书五车,何以无一言入玄 ?”谢曰 :“故当是其妙处不传。”

可见,无玄便无妙。玄妙并称,良有以也。

《世说新语》尽是文艺范,是中国艺术真精神的集中体现。借讽惠子,呼唤玄妙。所谓玄妙,无非是希望艺术家要在道的层面上看待艺术及人生。

中国艺术传统,重道,不复多言;其实也重器,则今人鲜知。

董其昌,便多用侧锋,人问其故,答曰求笔法秀俏耳。可见,中国艺术家也是极重视技术等器用层面的修炼的。

道器并重,绝不偏废。这便是中国艺术的真传统。

百年来,国之艺人,弃道胶器,其病深重。一曰蔽。不知有天,不知敬道。

二曰邪。不知正道何存。三曰浅。不明地之阔、时之广。四曰固陋。实不明何为不变与变,竟妄称创新,徒增笑柄。

近人之所问,亦汲汲于器、用,未及道与体。问者惛惛,答者复惛惛,实情也。

《天问》之后,踵武者众。如晋傅玄有《拟天问》,梁江淹有《遂古篇》,唐杨炯有《浑天问》、柳宗元有《天对》,明方孝孺有《杂问》、王廷相有《答天问》,清李雯也有《天问》……

俱传世。

同人仰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故有此《百问中国艺术名家》行世。主旨有三:一曰推动艺术家深入梳理自己的艺术与人生;二曰通过微信、报纸、书籍、网络等媒介,宣传、推广优秀艺术家、艺术机构;三曰为美术史积累第一手珍贵素材。

百问发出,应者云集。

此为答问者守则—— 

一曰真诚。其回答或将成为美术史研究的重要素材。

二曰慎思。其或机智或深刻或委婉的回答,都是现代人文史上的精彩记录。

三曰简短。精华永远是浓缩的。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多在 200 字以内。

四曰深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时代之真精神,就在我们之间的一俯一仰中、

一问一答里。

百问,多涉根本、道体、空灵、玄奥。即形而上也。

何日体用不辩、道器合一,则中国艺术复兴矣。


 —— 张演钦(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区广安


西樵山人、墨池春深阁主人。生于书香世家,广东省南海西樵山人。七岁被岭南书画名家、广东国画研究会核心成员卢子枢的高徒袁伟强收为入室弟子,从古法入手,传移摹写,坚守传统山水画风,走出一条复归传统的成功路径。作品古朴、飘逸,意境沉厚,书卷气浓郁。其艺术风格承传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画学传统,被学术界誉为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广东国画研究会第三代传人。


现为广州大学艺术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先后出版有《区广安画集》、《区广安山水雅品集》、《水石云林图》等画集 30 多种。作品曾在国内外多个城市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档案馆等机构收藏。



《大自在》 2016 年 180cm×78cm




《澄江云淡》 2016 年 180cm×78cm



壹 术解



《烟云供养》 2016 年 180cm×78cm 



1 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何为艺术?


用哲学和诗歌的思维,通过不同的载体去表现美。


2 艺术风格的实质是什么?


是胸襟、抱负、学问的总和。


3 何谓经典?


经久不衰,经历史检验,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4 您觉得什么是好的艺术品?


有和谐统一的美感和无限想象的空间。


5 您觉得什么是不好的艺术品?


格调不高,缺乏文化内涵,没有想象力。



《王维画意》 2016 年 180cm×78cm 



6 最近看了什么艺术展?最让您印象深刻的艺术展览都有哪些?


 北京故宫珍藏展,古代的艺术使我激动不已。


7 就艺术而言,大自然究竟是什么?


 大自然是诱发艺术创作灵感的载体和源泉。


8 有人说艺术的实质是创新。创新和玩花样的区别在哪里?


 我认为,艺术的实质不是创新。在审美范畴 : 只存在“好”与“不好”,不存在“新”与“不新”的问题。“好”与“不好”是衡量和区分作品艺术质量的标准。“古”与“新”是时间的概念,它与质量无关。


现在许多所谓“创新”,其实质是玩花样,即“哗众取宠”。


9 有人说艺术的实质是非艺术……我被弄糊涂了。您呢?


 艺术的实质是去追求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发美感。


10 对传统艺术,您态度如何?


 所谓传统就是积淀。是将历代先贤智慧沿传下来并将精华固化,再表现出来。如中国画承传有序,历代先贤已将笔墨提炼成 “词汇”,形成独特的法度、程式、符号、抽象,供后人运用去“写文章”。去书写天人合一之美。因此,应敬畏传统、学习传统、发扬传统。



《赤壁怀古》 2016 年 180cm×78cm 



11 对当代艺术,您有态度吗?


在我的审美中,艺术无分古今,只分好坏。


12 在您的观念里,艺术史究竟是什么?


艺术史是记录人类创造美的历程和“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淘汰与积淀过程。


13 艺术史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是必然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在艺术史长河中,金子总会发光的。



《携琴访友》 2016 年 180cm×78cm 



贰 赏誉



《蛙鸣》 2016 年 117cm×53cm 



1 有偶像吗?是谁?为什么?


少年时,我的偶像是老师,随岁月的增长,我的偶像越来越多,几乎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个朝代的先贤都成了我的偶像,我将他们的作品供奉在书架上,经常捧读,恭敬地与之神交……


2 您清楚自己是谁的偶像吗?


 我不奢望成为别人的偶像,只希望传统艺术能传承下去。


3 您喜欢被别人奉为偶像的感觉吗?


 未有感觉。


4 维系自己作为他人偶像的代价,可以承受吗?


偶像必须自省、克己、慎独、宽仁,必须是“德艺双馨”,当下,有谁能做到呢?


5 最喜欢哪位艺术家、明星、作家、知识分子、政府官员和网络红人?为什么?


 我只敬佩历代先贤。艺术家还是要靠作品说话。当下的“网红”多是过眼烟云。



《凝》 2016 年 117cm×53cm 



6 有没有自己崇拜的艺术大师?


有历代的先贤。我最崇拜的是八大山人。


7 您觉得怎么样才能称得上是大师?可不可以通过有效的学习,从而成为大师?


 大师,须具备三个潜质:一是缘分(包括师缘、地缘、机缘),二是勤奋(善于学习,有高修养:胸襟、抱负、学问),三是天分(与生俱来的超能力)。以上三者缺一不可,还要在艺术上取得重大成就,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方可称为大师。


 8 您认为最好的西方艺术家是哪位?为什么?


 梵高,是一位追求“写心”的艺术家。


9 您认为最好的中国古代艺术家是哪位?为什么?


八大山人朱耷。其作品笔墨语言最简练,而思想境界极高。


10 您认为最好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是哪位?为什么?


当代人的“笔墨”内涵和思想境界与古人差距甚远,难作筛选。



叁 巧艺



《闲逸》 2016 年 117cm×53cm 



1 能用最精简的语言概括一下自己的艺术吗 ?


 是以复古即复归传统面貌出现的革新(邵大箴评语)。


2 艺术上,有做长期、中期、短期规划的习惯吗 ? 都实现了吗 ?


 短期:废纸三千;中期:70 岁前,古人步亦步,古人趋亦趋;长期:70岁后,从心所欲不逾“道”。 3 您从事艺术的终极目标是 ?致力于弘扬广东国画研究会的宗旨:“高扬传统画学,维护国画学统”。做一个传统中国画的守望者与开者。


 4 您的艺术风格是 ? 它是怎么来的 ? 谁总结的 ?


 未过七十,未敢言“风格”。今日之面目也只能代表今日之学养水平。


5 您和经典发生过对抗乃至激烈冲突吗 ?


 作品是作者的艺术心电图,不同人有不同的心电图。两条曲线有可能会发生激烈冲突吗?



《味珍》 2016 年 117cm×53cm 



6 您觉得自己的艺术会传世吗 ? 为什么 ? 传世需要什么条件 ?


 人生每天都是倒计时,我会将每幅画都当作“遗作”用心去写。至于能否传世,则不关我的事;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7 艺术上,最满意自己什么地方 ? 为什么 ? 一纸、一笔、一孤灯,玩得过瘾,写意开心。不为形所囿,不为稻谋。


8 艺术上,最不满意自己的又是什么 ? 为什么 ?


 背时、食古、不从俗,“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9 如何定义艺术上的成功和不成功 ? 在艺术上,自己是个成功者吗 ?


 筚路蓝缕,艰难前行。我只是一个攀登者,算不上成功者。


10 关于您本人的艺术评论,您个人认为哪些是最中肯的 ? 请举例。


广东画坛前辈廖冰兄曾评价区广安的画:“他是个笨人,很笨。现在各种花招很多,结果,他还是跟着古人走。但他进去,现在又成了。”



《牡丹花下》 2016 年 117cm×53cm 



11 为了艺术,一年里出外的机会多吗?


带上画家的眼睛,让心灵去旅行。


12 您最重要的艺术观点都有哪些?您提出过哪些自认为有学术价值的艺术问题?


我思考的问题:其一,传统有多深,艺术就能走多远。其二,做一个修复传统文化与现代鸿沟的“回填者”。


13 在艺术上,您获得自由了吗?如否,您将如何获得自由?


 已用最大的功力往传统打进去,有朝一日打出来,才有望进入“自由王国”。


14 您对自己所从事的艺术的未来,悲观还是乐观?理由?


我乐观且自信,选择了一条符合中国画学习规律的道路:“先学古人,后写生,再师造化”,并艰难地前行了 50 年。



肆 夙惠 



《他乡遇故知》 2012 年 40cm×44cm



1 什么状态下最有创作的欲望?


去大自然“烟云供养”归来时,当苦思冥想顿悟时。


2 什么状态下绝不创作?


没有灵感。


3 最艰难的创作状态是什么?


眼高手低,心手不一。


4 您的创作时间主要集中在哪些时段?


晚上,灵感最活跃时段是零点时分,正好与先师、先贤神交。


5 遇到创作瓶颈时,如何解决?


夜读唐诗日看山。



《他乡遇故知》 2012 年 40cm×44cm



6 您在艺术上的绝活是?


通过研究、临摹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从中学习、领悟笔墨技法及思想境界,进而写自己心中的山水。


7 去年创作的作品数量?迄今最满意的作品是?原因?


去年又创作了几幅“遗作”,尽是十月怀胎之作。


8 一年大概举办几场展览?最成功的是哪一场?


最好是每年举办一场展览,倾听同道的意见。2009 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抱朴守一”区广安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9 最向往在哪里举办个人展览?


在全国各地举办巡回展览,60 岁后去实现此愿望。


10 成功展览的要素您认为有哪些?您会如何促成?


要有好的作品,酒香不怕巷子深。



伍 神思 



《品茗图》 2016 年 180cm×78cm 



1 能用最精简的语言概括一下自己的人生吗?


 七岁起拜师,在近乎私塾式的传道授业中得到传统国画的启蒙,五十年来苦心孤诣地追求、探索、承传、弘扬传统中国画艺术,并将为之奋斗一生。


2 有座右铭吗?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3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突然需要一则座右铭了?


 从小就把老师的谆谆教诲作为座右铭。


4 什么时候突然发现自己不再需要座右铭了?


 百年后。


5 理想跟梦想,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您的理想和梦想是?


“做传统的守望者和开拓者”的理想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去实现,而“回填传统文化与现代鸿沟”的梦想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的。



《雨后青山》 2016 年 180cm×78cm 



6 有信仰吗?或者说,还有信仰吗?


我在艺术上的追求是弘扬传统国学,增强文化自信,为“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添一掬土。


7 当艺术家的好处是?坏处呢?


 好处是:能用艺术眼光去看世界,能分辨美与丑,懂得真善美。

 坏处是:看透太多假恶丑的东西,心情不好。


8 有过自投罗网、向世界屈服的经历吗?


我对世界怀敬畏之心。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我向世界是行有所止的“屈服”。


9 如果在大街上遇到电视台问您幸福吗,您会怎么回答?


我很幸福,因为我有诗和远方,栖居在芸芸众生之中第二层境界(李叔同人生三境界说:第一层物质生活,第二层精神生活,第三层灵魂生活)。



陆 容止



《烟云供养》 2012 年 40cm×44cm



1 什么情况下最开心?通常如何表达?


完成一幅画并赋上一首诗时最开心。一切都写在画上。


2 什么情况下最不开心?怎么将它打发掉?


灵感来时无纸笔。只能用心去画啦!


3 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又有什么穷开心的事?


正准备筹办一个大型画展。自讨苦吃穷开心。


4 您表示愤怒的方式是什么?


怒画竹子,喜画兰。


5 人生需要犒劳自己。对自己最好的奖赏,有过哪些?


出画集,办画展,是对自己辛勤劳作最大的奖赏。



《沽酒归来》 2012 年 40cm×44cm



6 有口头禅吗?说说该口头禅的生成史?


 又画了一幅“遗作”。(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7 您最主要的嗜好是?会由此觉得自己是一个玩物丧志的人吗?还是说,自己是个有情趣的深情的人?


明朝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我之“癖好”与“嗜好”乃是诗书画印。我认为玩物可励志。我志好:寄情山水,结缘笔墨,隐迹都市,独与天地相往还。


8 喜欢跟什么样的人做朋友?有“一辈子”的朋友吗?


 愿与天下有缘人交朋友。“一辈子”的朋友是“笔墨”。


9 讨厌别人什么性格?


 别人的性格是不可改变的,但我会包容,可谓有容乃大。


10 能成为您知己和心腹的,最看重他(她)的是什么?


人生难得一知己,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看重的是能向他们学习。



《仲尼抚琴》 2012 年 40cm×44cm



11 能说说艺术圈里您几位有趣朋友的名字吗?他们有趣的地方在哪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是某某山人、山樵、居士、堂主、斋主……有趣的是,他们都有一个文人雅号。


12 如果意外得了一千万现金合法收入,您会怎么安排这笔横财?


 没想过。如果有,我会捐出作慈善,善心长作拈花笑。


13 每年有去旅行的计划吗?最希望去哪里? 


 暑假都会与学生们一起去山林“烟云供养”,最喜欢去广东四大名山,因为这是我家乡的山。


14 让您带上一个人去您最希望去的地方,会带上谁?为什么?


 笔墨。不可一日无此君。



《羲之戏鹅图》 2012 年 40cm×44cm 



15 觉得自己是一个幽默的人吗?


 我是一个喜欢“幽人一默”的人。


16 会不经意讲冷笑话吗?仔细想想,然后讲一个?


 我最喜欢的画家是八大山人,他姓朱,名大耳。



《渔竿不是钓虚名》 2012 年 40cm×44cm



柒 通变



《鼎湖山居》 2013 年 40cm×930cm


局部一



1 喜欢哪一类型的艺术社交活动?


 画友诗朋,喫茶抽烟,坐而论道。


2 在某个重要的社交场合,因为主办方一时的疏忽将您冷落了,怎么办?会像齐白石一样赧然离去吗?还是高傲地岿然不动?


 平常心,坦然一笑。


3 您对艺术市场的态度是?


 “名缰利索”是会束缚艺术家想象力飞翔的翅膀。


4 假如您的一件很珍贵的代表作,有拍卖行打保票说如果拿去拍卖就会创造出个人最高拍卖纪录;但有一家著名的省级美术馆想收藏这件作品……您更愿意托付与谁?


 当然会给美术馆。已有收藏:中国美术馆、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博物馆等等。


5 羡慕那些不断刷新拍卖纪录的艺术家吗?


 为他们鼓掌。



局部二



6 市场一直很喜欢您某类题材的作品,但您又不想老是重复,您会怎么办?


 如果是为慈善,应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7 有些笔会、雅集、社交活动,您觉得档次不够,不想去,会直接跟主办方说吗?


 随缘。


8 您会找什么样的人做经纪人? 


 没考虑。


9 有专业评论家直接对您的作品指出不足,并刊发在媒体上,您怎么看、怎么办?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0 喜欢只会谄媚您的评论家吗?有这样的评论家吗?


 没有。


11 祝贺!您被媒体大肆报道了;不过,是负面的……您打算如何处理?


 喫茶去


12 艺术前进的途径有很多,您个人最不喜欢哪一种? 


不肯做功夫,只爱搞花样、爱炒作的那一种。



捌 文学



《鼎湖山居》 2013 年 40cm×930cm



1 一天的阅读时间能保证吗?


 每天约 4 小时,即 2 小时纸质阅读,2 小时网上阅读。至今还有剪报习惯,已积累到“剪报等身”。


2 哪些书会成为您的珍藏?


 艺术类、哲学类、诗词类、经济类的经典著作。


3 有写作的爱好吗?


 有。



局部一



4 如果自己要写书,准备写哪方面的内容? 


 已结集出版一本《西樵山人题画诗选》,有计划出第二册。现正撰写两本书,读书札记《砚边摭拾》和生活哲思《闲言戏语》。


5 哪些书籍对您的人生和创作有过重大影响?


 老庄哲学、禅文化、唐诗、宋词、历代画语录,以及中外历代名家经典画集。


6 您反复阅读的艺术类书籍都有哪些?


《老子通解》、《庄子集释》、《周易正义》、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王维诗全集》、《杨万里诗词全集》、《芥子园画谱》、《苦瓜和尚画语录》及中外历代名家画集。


7 您反复阅读的非艺术类书籍都有哪些?


 经济类。



《三染烟树苍茫》 2010 年 55cm×1370cm



玖 玄思



《春江小暖》 2014 年 244cm×122cm 



1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您觉得是这样的吗?目前您的状态是庸俗还是孤独?


宁要阳春白雪,决不随俗浮沉,与时俯仰。


2 “一个灰色的回忆,怎能抗衡此刻的生动与自由?”您习惯了珍爱回忆,还是拥抱自由?


我既珍爱回忆,也热烈拥抱自由。


3 如果有机会让您重新出发,您希望远方在哪里?


此志不渝,沿传统之路走下去。


4 都在提互联网思维,假如作一比喻,那它究竟是什么动物?艺术需要互联网思维吗?


艺术家是一个不会被互联网淘汰的职业。因为互联网永远都不可能取代艺术家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创造力。


5 古人云:“画者,文之极也。”可是古人又说:书画乃余事,雕虫小技耳。古人的矛盾会不会也是您的矛盾?



《仙山何所有》 180cm×97cm



并不矛盾:要以做余事的心态,将大智慧用到雕虫小技上,由技入道去达到“文之极”的目的。


6 莱布尼茨曾感叹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啊!”这样的体验,您有过吗?


画画可使人进入一种无我的境界,当从无我又回到有我,再进入无我的境界,这才会创作出令人震撼的作品。


7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说得对吗?


说的很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吃得苦中苦的人才有资格“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8 贡布里希说:实际上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高山樵则认为:艺术本体的存在是绝对的,艺术家的存在则是相对的,因此严格来说,只有艺术而没有艺术家。您同意谁?


我认为艺术是人类创作的精神产物,因此先有人,才会有艺术。


9 一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世界和时间,是一张网。如何倔强地逃离,从而永葆逍遥?


一个真正有艺术追求的人,如果他是一只鸟,则会义无反顾地坠入网中,扑进笼中,去磨砺自己,去蒸煮自己,他不会逃离,不会逍遥,一定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停》 2016 年


《留得枯荷听雨声》 2014 年 245cm×100cm 



评骘



《自书咏秋诗三首》 2014 年 50cm×180cm



在复归传统中求艺术革新

——区广安的山水画

邵大箴


 我留心区广安的山水画,己经有一段时候了。他的古朴、文雅而功底扎实的画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眼看出,他走的是传统的路子,是地道的“古体”国画。传统的古体国画的特点是什么?这条道路还要不要和能不能继续走下去,在目前中国画界还是个有争议的话题,结合区广安的创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就教于同道和广大读者。 


 “国画”这个名称,是针对“西画”而出现的,有它天生俱来的概念模糊和混乱,尤其到今天,各种不同艺术观念和风格参入其中,界定“国画”的标准就更加困难。应该说,20 世纪以来国画界的许多争论,与国画概念的不够明确不无关系。我们今天通常说的“中国画”,从质材上分类,一般分水墨画、工笔重彩画;而从风格上划分,则有传统型、中西融合型和实验型的几大类别。在传统型的国画中,有承继文人水墨路线的,也有承继文人画之前重彩技法的。


而在文人水墨领域中,又有以认真刻画为特点的繁体与追求逸笔草草疏淡描绘的简体之分。我所说的“古体”国画是指文人水墨中“繁体”这一类。上面所说的各个门类和各个派别,统统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画”。人们就很难在认同“中国画”的标准上有一致的看法了。有些坚持文人画传统的画家忧心忡忡地说:“现在中国画乱了套了,没有标准了”。有人提出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强调笔墨的重要性,也是出自这个考虑。


 其实,“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样式、风格已如此多样,要确立一个统一的艺术标准,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只能强调一个大的共识,那就是在这些运用传统绘画工具的创作中,要有中国的民族气派和时代精神。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仍然要非常重视保护传统的古体国画,使之延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光大。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0 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大潮中西画的广泛传播,既给中国美术在整体上以推动与促进,也使国画传统受到了压抑而未得到舒展的伸张。虽然传统类型的国画在“推新出新”的方针下,做了“以古开今”的艰苦探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现出像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可染、傅抱石等大师,但它的承传与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因为,目前国画界真正谙熟传统精神与技巧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已愈来愈少,加上社会上广泛流行西化思潮和普遍存在浮躁情绪 , 不利于人们沉下心来学习和研究传统。目前在画界占主流地位的是中西融合型的“国画”,还有不少青年人对实验水墨感兴趣,问津传统国画特别是传统古体国画的人为数不多。虽然在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的教学里,加强了传统绘画的教育,强化了通过临摹古画训练学生笔墨技巧的能力,传统国画仍难摆脱当前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呼吁整个社会重视传统国画的生存与发展,呼吁有关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为保护和弘扬这部分艺术遗产做出不懈的努力。



《录唐宋诗三首》 2014 年 50cm×180cm 



值得注意和令人欣慰的是,传统国画以自己的魅力始终吸引着一些人为之痴迷 , 一些青年画家为之执着地追求。他们认定这是民族艺术的精华,是“国粹”的一部分,认定在发掘传统中可以走出一条新路来。在这些青年画家当中,广东的区广安是引人注目的一位。


初读区广安的画,心中有些纳闷,他这样年轻,何以能画出这样有高古味道、有精湛笔墨技巧的画来?后来读到梁照堂先生为他画集撰写的序言,才得知他成长的过程:“画家生于书香世家,与康有为同是南海西樵山人,少而受康南海影响,, 追崇其才华及文人气,七岁被岭南名家卢子枢门生袁伟强收为入室弟子,随其左右,磨墨理纸、背诗诵词,遵传统受业方式,临摹古法入手、孜孜不倦‘传模移写’。祖师卢子枢曾被黄宾虹评为‘上师董源、局势雄厚、笔法浓淡、黑白干湿兼用、骎骎乎古、卓尔不群’的《松溪高隐图》,是他临摹最多的范本。”原来他从小就浸淫在传统艺术之中,不仅耳濡目染,而且受到过严格训练。他从临摹入手走进中国画领域,而不是从练习素描开始来画中国画的。这两种不同的训练方式,常常会培养出不同的艺术格调和趣味来。从临摹入手,体会和掌握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笔墨技巧,再结合写生和对自然、对客观物象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进行艺术创造,是培养传统国画家的有效方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美术院校是从练习素描造型入手结合临摹、写生来培养国画家的。这些画家的写实造型的能力很强,但往往缺乏传统的写意精神和笔墨功力,他们必须通过“补课”即深入研究传统的方法,来弥补自己修养和技巧的不足,才能在创作上取得成绩。 


从区广安的作品看,他从临摹古人作品入手,而且临摹的不仅是那些疏体、简体文人画,而且临摹过一些繁体、密体的水墨作品。也就是说,在研习古画的过程中,他是从难、从严要求自己的。通过长时间对传统的研习和对相当数量古画的临摹,区广安得传统国画之三昧。再加上他青少年时期生活艰辛,18 岁进入工艺厂,师从关山月、黎雄才学生吴盛源学画、学美学理论,并有过一段卖画或在家代人裱画以谋生路的经历。后来他还经过刻苦攻读,获得硕士学位。走过一段坎坷路程、有一定生活体验和有丰厚学养的他,能沉下心来专心致志地按照文人画传统的路子进行反复磨练和提高自己,就是情理中的事了。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寄情山水,结缘笔墨,遁迹山林,与世无争。他自编十字歌:“一河两岸三顽石,四角亭后五株竹,六笔浓墨七点水,‘八大’‘九思’意十足”,来表达他心中的艺术理想。


当然,这并不说明区广安不关注现实生活、不注意研究大自然,而一心追随古人。其实他为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而欢欣鼓舞,为当今中国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而高兴,他密切关注中国画坛尤其是山水画领域的变化,他也利用一切机会到祖国名山大川去观察、体验和写生。他懂得,包括山水在内的当今中国画艺术的探索有多种可能性,道路非常宽广,他根据自己的艺术信念和条件,选择了适合自己施展才能的创作方法。这种方法在当前中国画坛虽然尚未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但在整个大格局中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条通过复归传统以求革新的方法。这是黄宾虹、李可染、黄秋园等人走过的路。他赞赏并遵循李可染先生的艺术主张:“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当初四五十年代,李可染面对许多人怀疑传统国画的艺术表现力,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这样的口号以自勉;改革开放之后,在“西画”思潮汹涌澎湃、不少人对传统表示冷淡之时,区广安虔诚地以传统为师,也是具有反潮流气概的。“打进去”和“打出来”都是一种拼搏,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要耐得起寂寞,要甘心坐冷板凳。事实证明,区广安具有这种品质和精神,他经受了考验,经过许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



《上高水长》 2008 年 180cm×97cm



 区广安的画很有修养。和一些自称“新文人画”的作品不一样,他的画很“文雅”,毫无自我张扬和浮躁之气。他是掌握了文人画要领的。文人画强调画的品格,强调画品与人品的关系。他作品中显示出来的认真、稳健、沉着、宁静和自信,说明他的为人和处世的态度。


区广安的画既注重整体气势,又注重精致的描绘,遵循了传统绘画“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原则。因为有整体的气势,他的画能一眼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对具体物象描绘的细致与精妙,又能吸引观众驻足欣赏,仔细加以玩味。而这种艺术效果是通过布局和笔墨来完成的。所谓布局,其实就是“剪裁”,取自然景而又不照搬自然,根据艺术境界之需要和写意的原则,处理画面虚实关系。区广安用的是以实带虚法,山峦、岩石、树木、水溪,凡实处他都着力描写,决不马虎,但又不平均用力,而善于根据主次关系,有重有轻。虚处,即空白,是画中最难处理的,他却摆布得游刃有余。那些实中的虚白,不仅气脉连贯,且有龙飞凤舞之形,从而使实处通泄,使通幅有灵动之气,也使画面具有气势。


在笔墨上,他深受历代大师范宽、石谿、王原祁、石涛之熏陶,也颇受黄宾虹、李可染、黄秋园之影响。顺笔逆笔、起迄分明的勾勒,有浓有淡的大小点染,还有纵横交叠的皴法,以及用水墨融和的浑法,再加上积墨、渍墨法,他都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在“粗头乱服”形貌中既有浑然一体感,又有无穷尽的变化,还有充足的生气。更难能可贵的是,生活在岭南的区广安,不受地域的局限,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从南北大自然中吸收营养,他笔下的山水多有北方的气势,也有南方的灵秀和清丽。


区广安从事的传统型山水画创造的价值,除了前面提到的有使传统延续而不致中断、并在延续中加以发展的作用外,还在于这些描写祖国大自然雄浑苍莽、宁静幽美的山水,对当今人们快速节奏的生活,是最好的调剂。在与社会关系上,艺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描绘现实生活,给社会前进的步伐以推动;另一种是与社会急速变革的步伐保持一定距离,以其舒缓的节奏,给人们以美感,给人们以心灵的抚慰。在艺术本体革新的意义上,艺术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否定传统的姿态出现的革新(实际上任何革新都离不开传统基础),另一种是以“复古”即复归传统面貌出现的革新。不论在与社会关系上,还是在艺术本体的革新意义上,两种类型的艺术都是人们需要、也是人们艺术审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人们欢迎和赞赏区广安复归传统的艺术创造是理所当然的。当然,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他的艺术虽然己经有独立的个人面貌,但语言风格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我想,他今后的探索课题,应该是如何通过对景写生和对景创作 , 使自己的作品在保持古朴高雅风格的同时 , 更具时代感、更具个性。


相信有毅力又有悟性的区广安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邵大箴 中国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鼎湖山居》 2013 年 244cm×122cm 



区广安选择传统方式的意义

陈履生


中国画“成教化,助人伦”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中国画“穷神变,测幽微”的美学特征和时代意义却依然神采焕发。唐代张彦远在“叙画之源流”中,即点出了中国画“神变”和“幽微”这一重要的特征。所以,中国画在此后千年“穷神变”的表现中,不断推进了自己的历史发展,更加显现了“幽微”的美学力量。可是到了 20 世纪初,中国文化却在外因的诱发下产生了新的变化,其中“新文化”对中国画的责难,就是因为没有看到穷神变的变化,也没有看到测幽微的异同,因此,中国画历经了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这一曲折从历史的角度看或许只是一些澜,但是,它对于当代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其中误导了人们对传统中国画的看法,也误导了人们审美的选择,则是相当严重的。 


中国画到了元明清文人画成主流态势的时代,绘画已经不是一种职业化的方式。中国的画家以一种生活化的方式,通过不断的模仿而试图出新的努力,就是在基于生活原则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因此,绘画也就成了一种优雅而高尚的生活情景和生活状态。而这样一种生活情境和生活状态,并没有因为平常和普通而失去它的意义,相反,正好像每天看到的太阳一样,日新又新。但是,如果没有“穷神变、测幽微”的认知,那么,每天新出的太阳则是依然如故。事物的辩证法就是这样,而对事物的认识也取决于对事物自身认识的态度。比如说中国画中的“两点是眼”,如果用苏东坡“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立场来看,那么,有两点就足矣,而“是鹰是燕”也就无所谓,或者说管它“是鹰是燕”;可是,如果用“形似”的理念来看,那么,这个“两点”就“不知是鹰是燕”。显然,这之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审美原理和审美方式。正因为这种关系到对中国画本质特征认识的差别,对待中国画的态度也就截然不同,所以在 20 世纪开始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湖山闲逸》 2014 年 244cm×122cm



尽管现在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许多事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画也在历史的发展中出现了新的格局,但是,传统的方式还是在知音的呵护下得到了延续。现代画家在进入中国画大门之后首先面临的是一种取 舍—— 是以哪种方式进入中国画的领域—— 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超于绘画自身的。个人的喜好、认知、师承、学养、个性的基础,是决定选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画家对中国画的认识。广东画家区广安选择了传统的方式。区广安还是喜欢传统中国画中的那种程式和规矩的美,他也愿意在一个规则中约束自己,并在寻求突破规矩的努力中体会着“求神变,测幽微”的乐趣。 如果区广安选择了现代的方式,那也可以得到非常合理的解释,因为他身边的所有一切似乎都与传统的方式不相吻合,最重要的是失去了传统山水画的情境。但是,他仍然沉浸在传统的方式之中,正是追求传统山水画的情境以与现实相互补。这种互补的文化意义,又是以传统的方式慰借现实的不足,正表现出“胸中丘壑”的意。 


从另一个层面上看,传统的方式在现实的解读中也有一定的障碍,因为中国画的知识基础在一般的人那里已经弱化,这也包括很多的手持毛笔的中国画画家。区广安在面对社会的现实和中国画的现实这一两难之境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基础,包括修炼笔墨的功力基础,以期获得比较纯正的中国画的感觉。无疑,在今天的现实中培养中国画的感觉很重要,因为没有这样的感觉就很难体会到中国画博大精深的微妙之处,而没有这样的感觉也会带来许多判断上的失误,包括对传统中国画的认识。

 

充满古意的区广安的山水,以岭南画家卢子枢的画法为基础,以黄宾虹、黄秋园的笔墨强其身,复以石涛的精神充其髓。他所营造的幽谷苍翠、深山密林,不是现实中的自然——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而是中国画以笔墨化解自然的人文。正如宋代郭熙所说的“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以此意穷之。”他画中的那种山水结体和笔墨,那种林泉之心和丘壑之意,无不反映了中国画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同时又表现了中国画传统方式在 20 世纪变法中的一些成果。而这一切又反映出他早期在工艺厂工作的经历,应该说他早期在工艺厂所从事的临摹工作,对他现在的状况有直接的联系。虽然那是一种工作性质的劳作,但是,其中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关系到他选择传统的方式,而且也为他在这一方式的许多方面打下了基础。 



《顺流逆流》 2014 年 244cm×122cm



在传统中国画规范中前行的区广安,走的是一条艰苦的道路,有点自讨苦吃的味道。因为人们是按着传统中国画的规矩来要求和评判他,而人们手执的规矩尽管也有认识上的差异,但比起没有规矩、具有现代特征的绘画来说,还是相对清晰的。不管是“骨法用笔”、“气韵生动”,还是“六要”、“六长”,人们所要求的在画中都有规矩可以衡量。那么,与区广安相对照的不仅有历史上的董源、巨然和李成、范宽,还有当代的许多大师。这好像在一个规矩中的百米赛跑一样,能有 0.01 妙的突破都是石破天惊的盛举。如果区广安说那百米的规矩等于零,那么他将不需要为了这个规矩中的一点突破而费尽心力。他选择了这一规矩,选择了与董源、巨然和李成、范宽同行,因此,在这条路上行走的路程将是漫长的。这一条路是厚积薄发的路,而“求神变”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神变”的基础,是以传统中国画的各种学养为基本的要求,其中也包括各种基本的范式和笔墨的功夫,这也是李可染所说的“打进去”。在当代传统中国画样式呈非主流态势的情况下,“打进去”谈何容易。进去了就不容易,出来就更难。区广安已经进去了,当然他现在还没有到出来的时候,而应该往纵深挺进。我想,在当代能够往深里多走进一步,即使出不来,也是有意义的。 

 

 (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丹霞秋云》 2014 年 244cm×122cm 



斟酌古今 畅神笔墨

孙 克


不久前收到广州青年画家区广安寄来的山水画集,捧读之下十分兴奋,他作品中悠然闲远的情怀和深沉浓厚的墨韵深得我心。新世纪伊始,有感于热爱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同道日众,便请人刻了一方“道不孤斋”的闲章,读区广安的画集更感到“吾道不孤”的欣悦。


反复看他的作品,令我感兴趣的不仅是他深厚的笔墨功力和对传统山水画图式的熟练与准确的把握,更主要的是他对山水画精神的理解相当深刻和透彻。我这样讲或许不尽为人们所认同,因为当代中国画的多种风格的演示正体现了不同的认识与追求。当然,肯定区广安也并无贬损别家的意思。


了解中国画史的人都知道,山水画萌生很早,到唐代已经形成画科,中间又经漫长的积累过程,至晚唐五代的荆浩以至北宋诸家方将山水画推到时代的高峰。南宋马夏出现,虽然风格疏简平露常为后世诟病,但开始注意笔墨意蕴(尤以夏圭为好)终于在元代出现黄、王、倪、吴四家,使山水画率先走上文人画道路。 


坦率地说,直到两宋时期,中国画(包括山水画)都基本上是在宫廷艺术趣味的影响下,在有意追求写实图真的方向前进,以至院体绘画的精微细腻达到令人惊叹的程度。但是,这种风格从北宋以来便受到诸如苏轼等文化人的批评。同时,限于工具材料和文化理念的制约,从南宋院体画达到的高度看,中国画在如实描绘的道路也似乎走到尽头,文人写意艺术的代兴已成必然。元明清是文人画不断探索发展前进的时期。其过程也是波折起伏的,明初浙派的回归和吴门的兴起,时风流转中不仅出现了白阳、青藤、陈老莲这样的大家,而董其昌这位文人画巨擘从理论与实践上为后人做了开拓,其影响之大,不仅其书风统领了清朝皇族几代人,而从八大山人这样的巅峰人物的笔墨中也可看到董的影子。



《潇湘烟雨》 2008 年180cm×97cm 



应该说,文人画是中国人对人类文化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早在欧洲荷兰人 14 世纪开始画其细密的小画百年前,倪云林已经意识到绘画的“自娱”的目的了。是中国人最早认识到艺术之美不仅存在于客观事物中,更存在于人的主观心灵中,在艺术的表述中追求心与物的平衡交融,更追求心灵的自由表达,并由此产生创造的愉悦,(这就是倪云林的“自娱”)也是古人所讲的“畅神”,这是文人画家追求的精神境界。


这样一种高境界,最后为黄宾虹所达到。黄宾虹多年学习新安派,学黄子久,并畅游大江南北,他在青城山的朦胧夜景中得到启示,山水画不仅是如真之境,更不仅是芥子园总结的皴法程式,更要有境界,在真山水中他悟得“浑厚华滋”的道理。有人说他晚年患了白内障摸黑画的最好,这显然是误读和误导。黄宾虹所追求的是“浑厚华滋”的境界表述,他的境界是山川幽奥深邃所寄托的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玄机。他的笔墨挣脱了芥子园式的程式框架从而进入自在的王国,他的“五笔七墨”论是他对笔墨理论的全新总结与诠释。


20 世纪中国画的特征是多元的追求,每个人都按自家的理解开出药方。其中影响最著的莫过于“中西结合”论,以致有人断言融合中西为中国画前途的唯一选择。但经验和理念告诉我们,假使照此不断“结合”下去,中国画传统必有断送尽净的一天。看来作为一种选择是可以的,而“唯一”则万万不可。当今的时代精神便是多元选择,而文化的民族性则是人类文化生态平衡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凝》 2016 年 180cm×97cm 



在当今诸多选择中,区广安却独独选择了“回归”传统。他早期师承是广东名家卢子枢传人袁伟强,后来又向吴盛源学习,吴是广州美院国画系毕业,造型笔墨功力十分深厚,给他很大帮助。这几年更有所悟,踏踏实实地向二黄—— 黄宾虹、黄秋园下功夫,并由此岌岌乎拾级而上寻到了王原祁、石溪 、倪瓒、范宽。我想,他选择的是条贯通古今的道路,他努力的是从艺术的传承中寻觅古人抱朴守拙而思通天地的文人精神。


这些年由于提倡深入自然,许多人出现了实景真的倾向,有人为了出奇制胜而走名山大川或深山老林。还有人追逐时尚,以特技效果等同于风格创新,盐花洗衣粉等用遍。一时期以来为展出占势,山水画幅越画越大,笔触越来越小,看多了令人生厌,反映出画家修养不足有走向工匠化可能。区广安选定的道路与前述各家不同之处在于从客观(自然)与主观(心灵)二者的关系中寻求适当的座标点,更表现了他对传统山水画的感受力和悟性,在作画的过程前后感受到一种升华,一种自由骋怀从而达到“逍遥”的精神境界。然而,这种神与物游又不是主观唯心论式的任意涂鸦和希图一蹴而就故意的狂怪无理,相反,他是筑基于扎实的功力之上,包括生活的体验、物象的观察,丘壑的积累,笔墨的锤炼等等,就是说画家的案头功夫是全然不可忽视的。黄宾虹晚年达到的浑厚华滋的高度是他多年笔墨修炼的结果。同样的,黄秋园的积墨山水在技法的完美能令李可染先生深为叹服,也是他多年埋头苦练的结果。区广安以数年之工在笔墨上着力已经得到收获,画集中许多作品证明了这一点。2000 年他画的《幽居图》、《泻出万丈泉》等都是笔墨氤氲、情趣流露、韵味盎然之作。另外一些作品则画得繁密幽深,技法全面,如《谷静泉响》、《过山瑶寨》、《明月松间照》等一批作品,则有较多黄秋园的意味。黄秋园主要来自石涛的恣肆天纵和黄宾虹的深沉浑厚。


我相信以区广安的颖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斟酌古今,精研画理,用力于书法和努力读书以提高文化素质,以“借古开今”为目标,期以时日必将有艺学大成之正果。


 二 OO 二年深秋于京华不孤斋


 (孙克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原秘书长)



《繁香倚石》 2014 年 245cm×100cm 



古道今承 : 区广安山水画风解读

朱万章


在区广安的画室中 , 主人向我展示了另一件镇斋之宝 : 他自作的《水石云林图》长卷。这不仅仅是一件由薛永年、陈履生、龙瑞、唐大禧、梁照堂、许钦松、陈永锵、卢延光、孙克、周国城、徐续等众多名流所推崇并题跋的山水长卷 , 更是区广安先生阐释传统山水画笔墨与意境的集大成之作。该画是一卷纵 52 厘米、横1500 厘米的鸿篇巨制。在这样的大制作里 , 没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魄 , 是很难使整幅长卷达到完整统一的。无论是崇山峻岭 , 还是平畴绿野;也无论是浅山低树 , 还是远景淡影 , 作者都能娴熟地运用于咫尺方寸之中 , 这反映出作者在驾驭山水画方面所表现出的杰出技巧。


区广安先生自七岁起即师从袁伟强先生。在近乎私塾式的传道授业中 , 奠定了传统画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 他从“四王”( 王时敏、王原祁、王翚、王鉴 ) 入手 , 并参以石涛、八大 , 并由此上溯至明、元 , 直到宋、唐 ,远追高古。在区氏看来 , 高古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源发美感达到极限的一种境界 , 这种境界便是一种“大朴不雕”的近乎原生态的审美情趣。对于山水而言 , 就是表现一种浑厚华滋的气韵。这是区广安先生在创作此画时对于山水的感悟及其阐释。这种认识虽然近乎抽象 , 但却反映出区广安先生对于画境的认知。至于创作此画的初衷 ,区氏认为是以传统的笔墨抒发自己的心迹 ,“我手写我心 , 我自用我法”。在画中 , 我们看到了这种理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作者没有用一点颜色来渲染画图 , 但却能看到他将墨分五色的古训发挥至恰到好处。在墨的浓淡参差中 , 在构图的千变万化中 , 在皴法的灵活运用中 , 都能感受到他对于传统笔墨的诠释与解构 , 从而在一种古意盎然的氛围中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山水画卷。完全有理由相信 , 正如此画选入“传世典藏 • 当代名家长卷精品”丛书一样 , 这件作品是可以藏诸名山、传之后人的扛鼎之作。


区广安的山水画不是一种孤立的艺术形式。在现代语境中 , 这种关注传统、延续国粹的艺术表现成为一种潮流。在那个一味摒弃传统、片面强调革新的年代 , 区广安式的山水画成为与世格格不入的另类。如今 , 多元化的艺术探索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 而立足传统、守望传统的画学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所以 , 在观摩了区广安的山水画之后 , 美术评论家孙克发出了“吾道不孤”的惊叹 , 引以为弘扬传统文化之同道。对于区氏的山水画 , 另一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则认为“既注重整体气势 , 又注重精致的描绘 , 遵循了传统绘画远取其势 , 近取其质的原则”, 这是对其传统山水画的极高评价 , 彰显其山水画之高格;著名学者薛永年先生观其画 , 更欣然赋诗 :“……二黄悟入传心法 , 一画参深识坦途。造化从心写神秀 , 长缣短楮尽骊珠”, 显示出对区画的嘉许。这在远离以北京为美术话语权中心的广东画坛来说 , 获得这样的评价是并不容易的。


广东国画研究会相比较岭南画派而言 , 表现出后继无人的势态。区广安先生的师承经历及其表现出的艺术风格 , 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国画研究会的第三代传人 , 延续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画学传统。相信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人们对于这一画会的延续性的认识。随着艺术历程的演进 , 区广安先生的山水画也将愈来愈老辣、洗练 , 为广东国画研究会所宣扬的艺术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朱万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书画鉴藏家)



《竹崔图》 2014 年 245cm×100cm 





编辑整理:khaine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欢迎留言

欢迎投稿

未经同意其他公号不得转载

小编无限爱你们

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