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广东美术:全程举旗无弱项

2017-08-07 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 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



百年广东美术:全程举旗无弱项



《东战场的烈焰》(国画) 高剑父 1932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导语《艺术周刊》专访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组委会执行主任郑雁雄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是古人对文学与艺术审美境界的追求与描摹。当然,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精湛的文学与艺术了。


那么,集百年的艺术于一展,展百年的风华于一堂,又该是何等的壮丽与辉煌?


今天,从京师载誉而归的“百年广东美术大展”,又荣归故里岭南、千年羊城。于是,我们可以优雅地游阅,忘情地陶醉,由衷地赞叹:看广东百年的艺术舰队乘风破浪而来,见百年广东风华绝代的艺术才俊飘然而至,感广东百年历史风云的舒卷不息……


广东美术,百年一展。百年辉煌,渊源有自。


百年广东,缘何能接连不断地开风气之先、持续不息地领时代之新、坚定不移地走变革之路?


我们从“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中,寻找答案,思索未来。


“广东美术百年”在京展出期间,共吸引3万多名观众进场参观,深受各界好评。移师广东美术馆继续展出之前,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雁雄接受了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艺术周刊》专访,回顾百年广东美术发展历程,展望未来百年广东美术发展前景。


这一年多来,作为大展的组委会执行主任,郑雁雄对每一幅作品都耳熟能详,充满感情。当时要从1020幅入选作品中,挑选出554幅去北京参展。每拿掉一幅,郑雁雄都几乎“伤心落泪”。其情之深,可见一斑。


《艺术周刊》:《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好评如潮,中国美术的“广东现象”,迅速引发了各方的高度关注。一言以蔽之:该如何概括百年广东美术?


郑雁雄:业界用“百年来广东美术开风气之先、百年持续兴旺无低潮、画种全面发展无弱项”三句话来总结,我则浓缩为“全程举旗无弱项”,是为中国美术百年的“广东现象”。


百年来,每逢中国重大事件、重大历史转折点,广东美术家从未缺席,是时代风云忠实而优秀的记录者;百年来,广东美术家走变革之路、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勇立潮头,标程百年;百年来,广东美术几乎没有低潮、一路发展,各种美术门类全面开花,没有弱项、没有漏项,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漫画、设计……大家涌现、精品迭出。


百年广东美术,为人民大众奉献大量富有标识性意义的美术作品,哺育大批美术人才、名家大师,筑起了一座座艺术高峰;百年广东美术,坚承中华文脉,坚守艺术理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革故鼎新,为我国的美术繁荣乃至文化发展、社会进步创造了精神财富;百年广东美术,面向火热的社会生活、围绕人民大众审美需求、兼容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创新性走出一条中国美术现代发展道路。


《艺术周刊》:此次大展以“其命惟新”为主题,是如何通过“创新”这一主题,展现广东百年美术“全程举旗无弱项”这一特点的?


郑雁雄:大展按照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轨迹,分为勇立潮头、艺术革命、匕首投枪、激情岁月、弄潮擎旗、百花争妍六个版块展出,充分展示了广东美术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了广东美术求新求变的心路历程和艺术道路,充分展示了广东美术工作者致力于中国美术现代转化的现实担当。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主张“以真、善、美之学问去表达画画的最高境界”,岭南画派的问世就是以创新为开场白的;关山月、黎雄才把“兼工带写、彩墨并重”的创新画风推向现实主义题材,引领广东美术进入发展新阶段;杨之光的人物画在拓展了没骨技法的同时融入西技造型艺术、速写技艺,作品别具冲击力;林墉用中锋长线与重彩花鸟巧妙结合,在表现人体线条美上独树一帜,“林家美女”一纸风行;许钦松以木刻之透视、平俯之视角、高原之山水,在题材、构图、笔墨上全面求变求新,作品吞吐大荒……这一系列不间断的探索,充分展现了广东美术工作者致力于传统美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努力和成果。



《放下你的鞭子》(油画) 司徒乔 1940年 中国美术馆藏



《艺术周刊》:有人评价说:此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一举改变了别人对我们广东美术乃至广东文化的认识。而对广东人而言,此次大展,对重新认识广东美术、广东文化,又有哪些启迪?


郑雁雄: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践行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把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要求,让经典告诉未来。通过此次大展,我们想告诉大家:广东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这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历史、研究艺术作品,能够更好地认识近现代中国所走过的道路,坚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特别是对于当今广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广东,在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谋划未来的文化发展。


一直以来,广东美术的重要特点,除了革新、开放,还有一条,就是:笔墨当随时代、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无论岭南画派、新兴木刻运动,还是建国以来的美术创作,都坚持了这一点。这也是给我们在思考未来时的一个重要启示。


《艺术周刊》:广东百年美术大展评选了21位“广东美术大家”,备受关注。大展在策划、构思和布局上,是如何突出21大家与大展主题“其命惟新”的关系的?


郑雁雄: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圆厅里,21位“广东美术大家”的巨幅照片高高悬挂,凛然如丰碑,观者难忘。由于场地和策划主线的原因,并没有把21位“广东美术大家”的作品集中在一起展出,而是分散展出。但在21位大家的简介里,都突出了他们在学术、艺术创新方面的贡献,他们参加展览的每一幅作品,也都充分说明他们在艺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8月4日,广东百年美术大展移师到广东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首层特别开放了两个展厅,作为21位“广东美术大家”的展览专区,以深化我们对艺术大师的认识。


《艺术周刊》: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这21位“广东美术大家”,必定众说纷纭。而从大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其与广东文化的基本特质有何联系?


郑雁雄:有三大特质值得思考:一是,艺术家应该是有道义担当、有历史使命感的人。比如李铁夫、司徒乔、高剑父、何香凝等,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有道义担当、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画家,我们从其腕底,一定看得到风云变幻、时代洪流。这样的艺术家,有大格局,绝不俗气、小气。


二是他们都具有广东人开放、革新、兼容的精神特质。广东人的祖先,大部分是中原地带迁徙入粤的,形成了广东人“涉险求变”的迁徙精神。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一点都不衰减。这构成了广东美术的基本精神底色。正是这种既坚定自信、传承传统,又敢于涉险求变,兼容百家的艺术态度,成就了21位大家。


三是,他们都在创作上扎根人民、深入人民。他们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也非常值得我们继承。


《艺术周刊》:广东百年美术大展,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是展望未来。您对广东美术的未来发展,有何期待?


郑雁雄:广东百年来的美术发展,是中国美术发展的缩影。展望下一个百年,在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国家大力推进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下,广东必将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更加突出的地位。而在文化上,我期盼广东美术能够继续领时代之先、走变革之路,使广东成为重要的区域性乃至世界性的美术平台,成为世界美术交流互动的高地,传承中华文化,兼容世界文明。


《艺术周刊》:未来就从现在的这一刻开始。为了推动广东美术持续发展,我们正在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布局和规划?


郑雁雄:首先是做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规划,加强规划指导,加强重大题材引导。广东已经完成了十三五美术发展规划,今后五到十年,每逢重大节点和节庆,省里都将加强和组织重大题材美术创作。


第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新广东画院、新广州画院,都已经完成建设。接下来还要规划全省各地其他的美术馆、博物馆、陈列馆。比如,我们马上要建设改革开放纪念馆。


第三是抓再教育工程,如成立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研修院,支持国家画院、广州画院与广州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青苗画家培育计划,为社会上的美术工作者,提供成材的动力和更好的环境。


第四,对于艺术名家,广东有“大家流芳工程”,由政府扶持,给取得突出成就的艺术家,拍纪录片、出作品集、开研讨会。


第五,我们还要加强对外美术交流。


第六,构建体制内与体制外美术家共同成长和发展公共平台和社会支持机制,推动全社会美术人才的成长。



在李桦作品前认真观展的小女孩 郑雁雄 摄影




文章转发自《艺术周刊》第 36期

编辑:冯丹琪

采写:黄立婷   蔡春智

封面、封底设计:张伟樾

微信编辑整理:khaine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欢迎留言

欢迎投稿

未经同意其他公号不得转载

小编无限爱你们

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