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外故事:你好,我在魏公村学语言

2016-09-06 职问师姐 职问



1



当年我要面试某大型外企的时候,一个学长跟我说:“你去看求职网站上那么多的笔经面经真的没有用,推荐你一个东西,去搜搜《赢在国商》。”


《赢在国商》不是一个电视节目,不是一个职业网站,它只是一个简单的PDF。



《赢在国商》封面图


我当时读的是第二期,它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2009届毕业生求职全纪录和一些求职体验感悟。


但是当你点开这个PDF时,你会发现,这里记载的北外09届毕业生中,进入最 TOP 快消企业的就有6个,1个 MBB, 2个摩根士丹利……


看到这些的那一刻也许你会有点吃惊——原本你会以为是一所靠语言类专业取胜的学校,没想到经济类专业也如此厉害。


后来一个学长在偶然的聊天中告诉我,他认识的北外毕业生,好像连着好几年都有去麦肯锡和 MBB 的。


2015年 IPIN 中国大学竞争力排名中北外排在第三




在2016年的 IPIN 中国大学薪酬排名中,除去清华北大及一些财经类院校,北外毕业生的薪酬竞争力可见一斑。


听说,2009年摩根士丹利来北外开宣讲会,来做招聘的 HR 对着台下的人群说,08金融危机,中国办公室只招了18个人,其中6个是北外的。


仅这一句话,就撩动了不少台下应届生的心。



2



当年高考的时候,北外是我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对象。


对于一个英语不错的文科生来说,大学能学一门语言,然后毕业理想化地成为一名翻译(因为电视上说是按小时收费的),或者做一名“外交救国”的外交官,是作为一个高中生的我单纯的认知。


然而后来权衡来权衡去,还是选择了另外一所学校,原因是它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是985。


但是自从上了大学,到前段时间“985工程”、“211工程”的取消,我越发觉得,学校间的差距在逐渐减小,而语言这一关依然把无数人冷酷地挡在门外。


北外读商学院的同学们,在我们不断吐槽大学英语老师还不如高中英语老师教得好的时候,他们大一大二上的是英语专业的英语课,毕业可以考专八。


我一个河南的朋友高考英语分数是138,后来上了北外才发现,自己的分数在学校里并不适合自豪地说出口。


正如我一个北外同学所说的:“英语能力(而非翻译能力)是最难以通过授课提高的能力之一了吧。”


学习英语的氛围、早读、还有他们自嘲的“北京外国语 presentation 大学”的名号——that‘s w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不久前跟一个在国外念营销博士的学长聊天,他说:“其实,我发现好几个知名的学者都是北外毕业的。从现在来看,北外英语的本科,读一个 business 的 Master,然后 Marketing 的 PHD,真的是一个挺完美的发展路径,毕竟他语言功底扎实,写出来的 paper 也漂亮得多。”



3


如果你是一个关注新闻的人,你可能会有印象这样一则消息,发布于今年4月份——《时代》评选100大最有影响力人物 6位华人入选




而在这6位华人中,除了我们敬爱的习大大、国民爸爸王健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还有现任亚太行行长——金立群。


如果你对金融和经济没那么了解,可能会对这个名字匆匆略过,但事实上,金立群行长是第一个以副部级高官的身份出任亚开行高管的中国人,英国BBC 指,金立群是少见的人才,具有国际视野。


而金行长正毕业于北外,是英语专业的研究生。




当然,除了金行长,还有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赢在国商》,其中记载的散布在不同企业里的北外校友,也是一大笔丰富的宝贵资源。


在201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70周年的文艺晚会上,毕业于北外英语系的许戈辉调侃道:“要是所有校友全部来参加校庆的话,外交部可能要空一半,驻外使馆要休假一天”。话音刚落,站在一旁的何炅迅速地补充道:“没错,湖南电视台也要垮半边”。





4



在北外,虽然就业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难题,但是这里“找到工作”含义的背后也并非如你想象得一般光鲜。


朋友 A 在北外学了一门小语种,毕业后被外派到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虽然赚的钱不算少,但是总觉得离家太远,而且那里的生活质量比国内差得太多。


他说:“就好比进城打工赚钱,但是窝在村子里种田虽然钱少,但是舒服。


在我的印象里,学语言的同学大部分都是很勤奋的——除了要从头开始学习一门以前从没接触过的语言,还要练习各种不是很习惯的发音,没有课的时候专门找外国的电影慢慢看。


一位学俄语的同学告诉我,她刚开始学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大舌音”怎么发,特别着急,所以她就每天早上起来都试着自己能不能发出标准的大舌音,后来终于在一个冬天的早上,她意外地因为打了个冷颤发出了大舌音,兴奋得差点没跳起来。


然而其实大多数学习语言的同学们在当初选择的时候,脑海里想象的都是侃侃而谈的翻译官、走出国门看世界……可当真正面临毕业后的选择时,内心的纠结恐怕只有学语言的人才能理解。


我对知乎上在小语种话题下面有某个回答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


“每一个教育机制都有他自身的缺陷。如果说小语种中的缺陷是专业性过强,功利低的话,其实其他专业也同样这样。



5



或许上文的这种“无奈”正是属于北外大一大二学生的纠结:是老老实实学语言?还是想尽办法学更多其他能力加持自己?


一位北外同学对我说:“我觉得学习语言是一件挺 decent 的事儿,两边兼顾也没觉得有那么累。”


这句话无意中便道出北外人在职场中给人的感觉——就像武侠小说里,有一个武功最强的大师姐,有一个处处要争强好胜的三师姐,但还是缺不了一个性格和气、为人低调的二师姐,手里握着自己的独门绝技。


有一句话讲:“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


无论是最纯正的莎士比亚、难以言说的异国情愫,还是上学那会,那些催眠的外文读音、一个个认真练过的单词句型、还有最开始并无什么技巧可言的死记硬背、熟能生巧……


正是这些东西才真的创造了属于魏公村的故事呀。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