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代都城之“郭”与“城”背后的政治军事因素


中国考古发现玉器最早、最多的九大遗址(8)之二里头

这篇文章,是我两年前中国考古发现玉器最早最多的系列文章之八,里面大体介绍了二里头文化遗址所出土的玉器。二里头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之一,承载了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期待,其知名度和历史重要程度与比二里头更早的山西陶寺、浙江良渚、辽西蒙东的红山文化并驾齐驱,成为中华文明起源历史上的璀璨明珠。更为重要的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都将二里头遗址作为最重要的研究案例,甚至于目前学术界广泛认同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中轴线布局等等代表了夏文华的早期起源和中国作为国家的奠基时期。

最近,有关部门进一步发起了考古文化宣传活动,作为二里头第三任考古队队长的许宏,恰逢二里头考古60周年纪念,出席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许宏2016年《大都无城》一书,更加受到了读者的青睐。许宏所著《大都无城》大致说,从二里头开始之后的一千多年,横跨夏商周三代的都城基本上没有外城墙,但是有内城墙,也就是说,内城是有城墙围起来的,内城之外的郭是没有城墙围起来的。

但是,我们查阅距今3600年之前建造的郑州商城资料发现,那时候的郑州商城是有外郭城城墙的,郑州商城与二里头遗址的历史不太远。也就是说从二里头往后将近2000年的历史长河里,都城有城无郭是普遍现象,但不是绝对现象,这背后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原因,在后面会提到。

【城与郭】,很多历史资料或者考古文献叫“郭城”,“郭”与“城”都是古代都邑区域的不同称谓,差别是“城”是指城墙围起来的内城、是国王行使权力和居住(甚至包括重要幕僚)的地方,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故宫紫禁城;“郭”在古代是指都邑内城外面的外城。东汉史学家赵晔在《吴越春秋》中对“郭”和“城”做了经典的描述,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都城或者都邑,其内城为国王贵族所居住,外城为一般老百姓所居住。

中国考古发现玉器最早、最多的九大遗址(6)之石峁古城

但是,比二里头遗址早了至少500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确实是有内城墙和外城墙的,面积达到420万平米,尤其是外城墙还具有马面、城门还有“瓮城”。

从城头山古城遗址,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起始于距今6000年之前的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也是有城墙的。而且城墙分为四期建设不断加宽加高,建设周期延续了1000年还多。城头山遗址虽然只有一道城墙,还不分“郭”与“城”,但城墙外有护城河,从实用的防御价值看,在那年头,护城河的防御功能估计不亚于外郭城的城墙。

所以,我觉得,有没有外郭城墙,主要看当时是不是出于和平的环境,第一,当一个都城处于长期的和平环境之下时,是没有必要建设外郭城墙的,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在远古时代的帝王那里就已经有了成本意识;第二,像夏、商和西周时期,国家已经足够大,帝王内城之外几百里甚至上千里都是自己人、自己的藩国,有足够的防御纵深,外敌行军速度也很慢,所以,有内城墙守卫就足够了。

那么,更早的石峁遗址为什么会有内、外城墙呢?估计,一是周边环境很恶劣、经常有外族袭扰和战争;二是石峁时代的“国”还很小,没有防御纵深的缘故,那为什么,周之后的都城又有两道城墙了呢?道理还是一样的,后来有了骑兵,敌军大大加快了行军和进攻节奏,所以,外城的城墙必须要有,而且必须相当的坚固。

一切都来自于需求,一切都基于需求,这是历史,也是我们做IT的要遵循的基本法则,当然有本事的可以展望客户未来的需求,本事小点的,把客户眼下的需求做好就足够了,泛在,饭就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