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RO:电网设备运维与检修的平衡

2019年最后的一周,我们的项目经理万军几乎天天在念叨领导上次开会提到的运维与检修的平衡点问题,作为2020年第一天的思想汇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事儿要从1998年说起,莫师傅至少比我早一年上了PSDI的“MAXIMO贼船”,开始了MAXIMO设备管理的深化应用和推广工作。我们e2e于1998年11月份在京城Capital Club召开成立庆典上的当天,签署了北京卷烟厂的MAXIMO实施合同。等我2001年认识莫师傅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秦皇岛热电厂MAXIMO EAM项目经理的工作任务。

记得在2000年之前,EAM这东西还叫CMMS,实在是搞不清楚哪一天开始大家伙都叫EAM了,后来有那么一天我们得到通知,说制造MAXIMO软件的美国PSDI公司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MRO,只是因为PSDI收购了mro.com。还模糊记得最早给我传授MRO概念的是MRO中国公司的James Xiao同学,此后,MRO这个词儿便不断的在我和莫师傅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

1998年与我共患难被SSA layoff出来的marketing director老张去了HP,2002年3月老张邀请我们e2e给HP的sales做一个EAM的销售培训,这是我当年讲课时做培训的一张PPT,之前万军天天念叨的【平衡问题】,让我想到了已经过去了17年的那场培训。


MRO这东西,是由三个字母组成的,M(maintenance)、R(repair)和O(operation),M通常是指对设备的保养、维护、巡视巡检等基础性工作;R是指检修和维修工作;O是设备的运行,M和R有一个分界点,就是【故障】,换句说,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我们所做的为了不让设备发生故障并保持正常运行的那一坨事儿,就叫维护(maintenance);一旦设备发生了故障,我们要做的恢复设备正常运行状态的那些事儿,就叫修理(repair),问题严重了叫抢修;再玩大了就叫事故,到了事故层面,就进入了应急管理序列了,惊动面就大了去了。如果是重大责任事故,就必须有人用乌纱帽为其埋单,甚至还会有牢狱伺候,江湖上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对了,叫【安全面前无小事】。


问题1:M和R之间,的确有一个平衡问题

通俗的讲,M和R都是技术,但M和R之间关系与平衡却是艺术,这就是很多单位很多年,M做的很好,R也做的不错,但M和R的关系弄不好的主要原因,只有更高阶的领导关注这个问题,才有正解的可能性。


首先说M这东西,这一个特别耗费人力资源的环节,如果把人力资源的成本也算进去,这一块的成本压力的确很大。M这活儿,从前小日本挺在乎的,还搞了TPM(全员维修管理)这一套家伙事儿,二十多年前传到国内有了好几个流行的版本,例如:巡检或者点检,M几乎全靠经验的积累,而且一点也不时髦了,不挣钱,没啥地位,年轻人不愿意干,有经验的老师傅慢慢退休了,造成巨大的工作压力,这是很多行业都存在的问题。


M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度维护,导致资源的浪费,一个是欠维护,又会因维护不足,导致设备尤其是老旧设备故障频发。


问题2:为什么要确定M和R之间的平衡问题

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用最合理、最经济的投入和方式开展M工作,尽可能延长设备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并在M工作时间区间内,争取做好设备故障的预测工作,使得设备一旦发生故障所实施的修理甚至是抢修有章可循,尽可能缩短因为修理和抢修造成的非停,减少故障引发的成本和社会影响。所以,用什么样的力度去做好M的工作,使得既能保证设备安全运行,使得投入的运维成本可控甚至是节省,又有利于一旦发生故障,还能尽快的解决,这的确是一个艺术级别的平衡问题,我想,运维检修的精益化管理的最高境界也不过如此了。


问题3:用泛在技术帮助确定M和R之间的平衡问题

刚才说到,过度M和欠M都是不好的,而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后者,去年写文章提到的张家口盛华化工重大责任事故,就是最起码的缺乏安全责任和维护计划导致的恶果,国企尚且如此不重视设备安全管理,更何况民营企业呢。


要寻找M和R之间的平衡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跟设备的类型、设备的电气和机械复杂度、设备的在役年限、设备的本质安全水平、设备的工作负荷以及设备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很多因素有关。


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根据上述各要素,可以找到某一地区、某一类设备M和R之间的平衡统计规律。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宏观工作的指导、可以作为年度维护工作预算的参考、可以用来企业内部不同运维班组之间对标考评的工具。但是,这个统计出来的规律,对某一台设备具有多大的实际运维意义,恐怕很难做出回答,这对执行实际运维工作的班组来说,就带来了一个困惑,这个困惑就是:因为工况的差别,具体的设备用不上,对标考核虽然对工作的提升具有指导意义,但是也要到了考核周期的时候,对标的结果才能揭晓。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1. 传统意义上讲,还是要依赖于运维班组比较勤快的做好计划巡检工作,及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力争做好关键运行指标的记录工作,但是不少企业具有这样业务能力的老师傅已经不多了,年轻人又不愿意加入这个又艰苦收入又不高的行当,所以传统意义的TPM日渐衰退了,这是【欠运维】导致设备故障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2. 传统的EAM,也只是有限的监控一些物理量的【阀值】,在【阀值】之下的运行状态,不理不会、不管不问。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泛在的力量,还是要靠泛在电力物联网技术,对关键场合、关键设备、关键元器件的运行状态做好实时的状态检测。就目前我们的理解,泛在技术能够比较好的担负起M维护和R检修之间平衡点的作用,一是泛在的连续观测可以更好的积累刚才说到的统计学做出的某一地区、某一类设备的状态模型。二是更加重要的是评估某一个单体设备的运行状态,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尽可能节省运行维护的投入和成本,同时又能保证在设备即将出现问题时,提前做好处置预案,尽可能减少非停损失。


泛在,饭就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