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种好的翡翠原石,其断口为什么呈现黑色?
翡翠这东西,主要来自于缅甸,也有来自于其他地方的,例如一个危地马拉的国家,只是那里的翡翠质地较差,不被国人看好;再例如,日本曾经出土了几千年前新石器后期的翡翠饰物,但现在日本却没有发现翡翠的矿产资源。
构成翡翠的主要东西是一种叫硬玉岩的矿物,在上学学地质课的,教科书上没有讲过这东西,要不然我很有可能再提前20年喜欢上翡翠的,硬玉岩这种矿物是一种含钠铝的硅酸盐(叫钠铝硅酸盐),矿物分子式相当的复杂,似乎永远都记不住。据说,翡翠大致来自于至少一亿年前地下低温和高压的环境,尽管地质学上有多种不同的关于翡翠成因的学说和流派。提醒一下,这里所讲的低温,是相对于岩浆岩的温度,可不要理解歪了啊。
据说,缅甸的翡翠在800年前随贩盐的马帮流传到中国,说800年前有那么一天,一老兄贩盐回来路过缅甸,马背上带回来的东西一边轻、一边沉,马很不高兴,这老兄就顺手捡起一块石头放在较轻的那一边。回到了家,就把这破石头顺手扔在了马厩里,时间长了,一日,这老兄忽然发现,这石头被马蹄子蹭的有点发亮,貌似很好看,这消息惊动了当地的琢玉师傅,于是乎,翡翠这东西就这么慢慢的走红了。
说,缅甸的这石头为什么叫翡翠呢?传说这种石头的黄色和绿色,很像云南一种叫翡翠的鸟儿,故翡翠(黄翡绿翠)一词儿便逐渐在江湖上流行起来了。多年前,我一直在网上查询云南这种叫翡翠的鸟儿,始终难觅其踪影。翡翠鸟儿是传说,但美丽的翡翠石头却是客观的存在。
再说,翡翠这美丽的石头,在中国大流行有三次。
第一次是从慈禧夫人开始的,慈禧一喜欢,清朝文武百官皆喜欢之,并带动了社会各界的乡绅和土豪们。
这颗翡翠白菜,现收藏于台湾地区的故宫博物院,传说是晚清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随嫁之物,这款价值连城的珍宝高18.7厘米;宽9.1厘米;厚度5.0厘米,说实话论品质,这样的翡翠的确很一般,肯定是裂多,才做成了白菜style,它的珍贵不仅来自于皇室传承,还来自于巧夺天工般的设计和做工,当然白菜(谐音百财)这个题材,也被国人所津津乐道。
第二次,据说是民国时期从蒋夫人喜欢开始的。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之后,全民都开始喜欢的。
翡翠这种石头,在缅甸是按照场口分类的,我尤其喜欢大马砍场口的翡翠原石,大多数的大马砍翡翠,都长的像上面这个样子,但也不乏脱沙近乎光溜溜的石头。
翡翠石头表面非常的普通,
普通到丢在路边,
狗狗都不愿搭理的那种。
翡翠原石的结构,大体上有三层:石皮、雾层和翡翠。雾层也是翡翠,是翡翠表皮氧化的结果,雾层一般都很薄,呈现淡黄色、黄色、褐黄色等,这是因为雾层的氧化层里面有三价铁的缘故。与其他场口的翡翠原石相比,大马砍场口的翡翠原石多带有雾层,这是我喜欢大马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雾层可以用来做俏色,使得作品更加的美丽。
今早,我发现这颗石头从案子上掉在了地上,于是拿起来观赏,才想起来要写这个段子的,这是我好几年前疯狂赌石中的一颗,断面是我自己锯的,不像缅甸人那么会开窗口,从断口看,呈现黑色或者暗色,扣除砖头料,这是好料的特征,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光学效应,简单到中学的光学知识里面就应该有的,也就是说,石头透光度很好、密度很高,光线从这个窗口进去,在里面被不规则的边界所散射,很少从窗口再逃逸出来。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看对面楼的窗户是黑面的一样道理。
这是洒水后的照片,中间可以看到一层很薄的黄褐色的雾层,厚度大约不到1个毫米。
这是打灯的照片,实物的绿色比照片更好看一些,满满的苹果绿,需要提醒诸位的是,翡翠原石从坑口到云南、再到帝都,不知道被人挑选了多少遍,尤其是蒙头料,能找到这种绿色的翡翠,实属黑天鹅事件,以我还很不错的蒙头料赌石技艺,其统计概率不超过2%,所以,赌石有风险,玩起来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