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能互补和综合能源的“迷失”不能归咎于电改不成熟

中午看到了一篇很不错的文章,说不错是因为作者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看问题,尽管这个看法我略有不同意见,我理解,电改综合能源及综合能源中的多能互补应该是有关联的两个方向,一般来讲,开发区分增量和存量,且增量的一小部分也才有机会进入增量配网改革试点,所以,不能把综合能源或者多能互补的问题归咎于增量电改,还是要首先反思多能互补自己的问题。


被我称作是三电(电网电价电改)专家的尹博士(公号foresight-thinking),刚才对这件事有了一个更好的说法,叫:一个是改革问题一个是业务问题。高,实在是高,语言不多但很精辟,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截止2018年,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有552家,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一级的各类开发区有1991家,再加上数量众多的市县级开发区,少说全国有各类开发区4500家;另外还有独立的工矿区460个,而实际上自2016年以来基于2015年3月15日中央9号文而启动的增量配网改革试点才有404家,这404家试点单位中真正拿到供电边界协议和配售电许可证的是少数,在这些少数中,真正开张运营的又是少数中的少数,所以,仅从数量上讲,我们不适合把多能互补或者综合能源的各种不完美和各种迷失,归结为电改的原因。


换一个角度讲,全国各种开发区和独立工矿区(包括类似于山西大同这种资源枯竭改制转行的100多家)大致有5000家,另外还有存在于钢铁、有色、建材、重化工、发电等领域更多的各类高耗能企业,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综合能源深化应用的存量基础,综合能源和综合能源中的多能互补业务,应该更多的盯紧了其中具有明确性需求、成本和技术可行的地方,而不是仅仅的盯住困难重重、不会或者很难把综合能源放在眼巴前儿第一位的增量配网改革试点单位。


例如,昨晚跟国网某网省综合能源公司聊天,人家就开始关注夏季集中制冷问题了,估计会利用谷电制冷,白天放出来用,冷媒存储是一个问题,老杜他们家的-20度的相变储能材料估计能排上用场了,这是综合能源电能替代的双场景,双场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跨界,竞争门槛高了,还意味着能覆盖甲乙方更多的关键需求,剩下的就是技术可行性论证和经济性可行性论证了。


捎带手Mark一下,如何寻找业务机会,对我们这些sales老鸟来说是轻车熟路,Selling是口缸,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我们过去两三年,参与过一点电改的事儿,以我们的体会看,综合能源或者综合能源中的多能互补业务,都会体现到增量配网改革试点的愿景规划中,但是真正动起来,就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了,因为绝大部分的增量配网电改试点单位,第一步还是要解决生存问题、吃饭问题,都会非常务实的从电、也就是电价差上做文章、找出路,要不为什么叫电改,而不叫煤改或者气改呢?


例如,我们老东家在2018年初,就为江苏某地某高新区规划了看上去很美丽的综合能源愿景方案,但是考虑到气源问题无法落地,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2019年4月份,尹博士带领我们为河北一家钢铁企业规划了五位一体的新厂能源建设方案,其中就有电改问题和以利用相变储能解决工厂余热为核心的综合能源利用。

虽然我们不太认同这篇文章的题目,但是对文章的大部分内容还是非常欣赏的,例如上面这段话,非常精准的指出了多能互补应该注意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其中还包括多能互补和互换中的能源效率问题。


能源互联网,最重要的利益共享机制和能源转换效率

在4月1日愚人节这天,我们写了一遍不愚人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了综合能源业务中,应该注意的能源转换效率问题,没有这个问题作保证,就没有可期待的经济效益,画的饼再好、技术再先进,那也是纸上谈兵、望梅止渴;更加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可行的利益共享机制,即便技术可行、经济可行,那也只能是自己搞,合作伙伴没人陪你玩。所以,我们一再提倡的观点是:

1. 技术可行

2. 经济可行

3. 商业模式可行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