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户侧综合能源之剃头挑子一头热

南京张总 石头那些事儿 2021-10-15

昨天从下午到晚上

我和南京的张总

共同阅读了上面这篇文章

于是开启了一段

关于数字化

用户侧综合能源的聊天

经张总同意

把我们聊天的主要内容

整理出来

与诸位分享

以求拍转


上先去了潘家园,自从去年9月21号去武汉从事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劳动起,至少半年没去潘家园了,除了口罩和大广播里循环播放的安全警告,潘家园已经看不到了疫情的影响,人头攒动,基本上恢复了从前的热闹气氛,见到不少人带孩子去玩的,路上还遇到一位刻章的朱师傅,带闺女去潘家园寻找章料。

加了小朱师傅的微信,看他刻章的水平,那叫一个高,古朴且韵味十足,琢玉的电动工具很难做出这种金石感澎湃无比的Style,难怪首长前段时间在浙江很夸了一通做茶叶的手工劳动。我问朱师傅,这字体看上去比金文要老,但比甲骨文要晚,有点拿不准,朱师傅告诉我,这是楚国早期的文字,难怪朱师傅是安徽人,两千多年过去了,还如此怀念楚国。


OK,书归正传。


一、网内叫能源互联网,网外叫综合能源

我们或许理解还不够成熟,觉得综合能源能源互联网,只是叫法不同,它们的内涵,应该是一样的,都是多种能源之间的相互转换。在网内叫能源互联网,在网外或者用户侧叫综合能源利用,架构在综合能源利用之上的规划、设计、建造、运营和服务集合或者这一坨事儿叫综合能源服务


网内的能源互联网和网外用户侧的综合能源之间的差别,有点像广域网和局域网。一望无际的电网,在远端和网内连接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能源发电和转换装置,由于相互距离很远,我们几乎看不到它们,也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甚至于我们家里用的电到底来自哪个发电装置,估计谁也搞不清,这就像把一碗水倒进缸里一样,之后再也没有办法分清楚,这碗水到底是矿泉水、自来水、井水还是河水,尤其是它在水缸的哪一部分。


但是用户侧的综合能源则不同,它就像一个局域网,甚至可以把它们做在只有几间房子大小的空间里,相互连接的管道和线缆实实在在的可以触摸到、一切尽收眼底。

 

二、综合能源的两大基础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决心


我们初步理解,综合能源利用或者综合能源服务,它最核心的问题是两个:


首先是不同种类的能源之间相互转换的效率问题,这是不对称的,比如说热能转化成电能,电能反过来再转换成热能,或者转换成机械能,或者其他能源形式相互转换之间,转换效率是不对称的,不对称意味着经济效益不同经济效益不同,意味着投资回报率不同,投资回报率不同影响或者决定了客户决策的力度,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我们有一个深刻的经历,2019年4月我们跟河北一家很大的钢铁企业交流增量配网试点问题时,提到了在新基建中应该同步考虑余热利用问题,企业的领导也很感兴趣,厂里的专工告诉我们,领导真的很感兴趣,因为这里面有很好的效益期待,这是钢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降低成本增厚效益应该考虑的,他们曾经考察过很多余热利用方案,但是总觉得可靠性和效益评估有点问题,所以,一直在犹豫。


其次是利益共享的问题。


三、客户投资决策的心理模型

从大的方面讲,包括综合能源在内的重要投资,企业决策的逻辑或者模型,有三个层次,依次是: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商业模式可行性,前面提到的多能之间的相互转换效率问题,存在于技术可行和经济可行之中,但并非所有的技术可行都意味着经济可行,同样,在A企业的经济可行未必一定在B企业也是经济可行,因为经济可行跟企业的具体应用场景、能源输入和输出的边界条件以及企业对投资回报的心理期望密切相关。利益共享问题则属于商业模式可行的范畴。


当技术可行和经济可行存在某些不确定性的时候,企业的投资就会受到犹豫情绪的影响,这时候,乙方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消除影响企业决策的不利因素,包括但不仅限于乙方前期投资、锁定客户的基本收益等方法,这就出现了下面要讲到的EMC(EPC)和BOT等各种商业模式。


大概只有一种情况,不存在商业模式问题,就是这个项目的技术足够成熟、投资回报可以满足甚至超过了企业的心理期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己就投资做了,不需要跟设备装置制造商、综合能源运营商或者工程公司费劲吧唧的去谈什么风险共担和利益分享模式。


四、信息技术在综合能源中起什么作用?

在利益共享的机制和能源间相互转换的效率这两个事情解决了之后,我们觉得才会提到信息架构或者数字化的问题,也就是信息怎么收集、怎么控制、怎么利用的问题,使得这些能源转换、计量计费、控制、服务等问题在内,怎么会做得更有效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对表面的事情,不是问题的根本,问题的根本是前面所讲的多能之间的能源转换效率和利益共享机制问题。

 

没有信息或者没有数字化,发电机照样能发出电,电动机照样能转,照样能把电能转换成动能或者转换成机械能,无庸质疑,有了信息会更好而已,没有也行。我们原本就是搞信息的,巴不得把信息吹到至高无上的程度,但实际上,真不能这么做,会把客户给害死的。


五、综合能源,剃头挑子一头热

关于能源的综合利用,至少有好几十年历史了,很多市场报告都在说每年增长多少,未来空间有多大等等,但实际上,从国际到国内,除了水泥、玻璃、以及钢铁高温余热做的还不错外,像有色、重化工、钢铁的低温余热利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引起重视;比如说,做脱碳、脱硫、脱销和烟冲消白的工程公司本可以捎带手把解决方案带给客户,但实际上他们做的很少。


用户侧光伏上网,已经开始了;用户侧电储能也算是起步了,但是其安全性、投资回报这两件事阻碍了储能的进一步发展,储能的投资回报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高的问题;二是以峰谷电价差为基础的储能,除了江苏,其他地区好像还没有值得企业动心的峰谷电价差。


记得2010年的时候,我们在西北一家国企的水电EAM客户,开始了在张北地区风电的跑马圈地,当时我就问他们,面临风电上网的问题,如何解决,是不是要做储能系统,人家说这是个问题,但估计上头的领导不会同意,但是这两年,风电场的储能项目也开始多了起来,就在那一两年,南网和国网都做了电网储能试点项目,国网的在张北,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


最近看到的资料显示,网内的储能项目已经比较多了,例如平高在河南电网的十几个变电站内,就做了储能系统的配套。


但是在用户侧,综合能源基本上还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除了前面提到的技术可行、经济可行和商业模式可行三个因素外,用户侧的犹豫不决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过程和效益优先的原则,例如,高温余热稳定性更好一些,温度高、压力大,用来发电比分散的、不稳定的低温余热有更好的经济效益。但低温余热潜在的热能规模更大、原始成本几乎为零,所以,尽管发电效率低一些,投资回报期长一点,但更适合综合利用,例如冬季进入供热管网,非供暖季用来发电,那也比白白浪费掉要好,再说还有一个环保问题。


环保节能,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主动节能带动环保,还是被迫环保搞搞节能,是企业的认识问题,前面提到的,消白、除碳、脱硫脱硝时,为什么不捎带手把余热问题一并解决了,问题也许就出现在这里。如果没有到位的思想认识,没有顶层设计,等你某一天的早晨忽然间想明白了,想做低温余热利用时,可能会发现烟冲或者烟道没有位置了,连换热器都装不进去的时候,那将是相当的尴尬。


六、综合能源,第一波发力的是做装置和做工程的,比较靠谱

对于像余热这样的综合能源利用,企业一开始并非很积极,从国外到国内都是这样的,一个过去叫EMC(合同能源管理)现在叫EPC(效率能源合同)的东西,就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开始的,原因就是企业不积极,做装置的和做工程的就变着花样跟企业玩儿,后来又出现了BOT等各种模式。


这种问题的背后,还是我们之前所总结的,主要原因还是在技术可行经济可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企业不怎么感兴趣,所以,这些做装置和做工程的,就玩起了商业模式


七、综合能源,第二波发力的是做IT的,相当不靠谱

这两年,发现做IT的很亢奋,很激动,把大数据、云计算、AI、区块链都吹的有点不靠谱了,我也是做IT出身,看到这种情况,的确恨到非常的痛心,甚至是厌恶,这就是我和张总开启昨天讨论的主要原因。这方面,已经写了很多的文章,不再赘述。


八、如何解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问题

出现这些乱象的原因,我想是这些做信息的,做it的剃头挑子一头热,这一头很热,但是那一头儿不热,所以说你这边的声音往往高过那一头,你在这一头儿很高调,人家在那一头儿基本不说话,你高调不是因为你有道理,很可能是那一头的人原本就不想搭理你、懒得和你讨论。人家那一头为什么不热呢?第一,企业看不到很好的效益回报或者感觉技术不成熟,你说的再好,人家也不是傻子,觉得总有风险,所以不积极,第二,现在每一种能源类型还隶属于不同的业主,他们之间缺乏利益共同点,这在更大区域内的能源综合利用是存在的问题。但在一个企业内部,当该企业的能源动力部门掌控了这些资源后,还稍微好一些。


所以,我们的观点是针对企业做点有需求、有效益的事情。


我和张总都认为,最现实的路径是寻找有真正节能需求的客户或者场景、利用可行的技术、在保证客户认可的投资回报前提下,先做单向的能源利用,条件成熟了,再做多项或者所谓的综合能源利用,至于数字化或者信息技术怎么用、用多少,要根据应用场景来定,而不能先把数字化的牛吹到天上去,搞IT的还是要务实一些,要实事求是,不要太亢奋、太激动、更不可奋不顾身的乱吹牛,把自己搞成了像卖保险的,本来是个好东西,结果弄得人家看到你就肝儿颤、就想躲起来不见你。


毕竟这个世界都是聪明人,没有几个傻子。你也别讲若干年之后的美好愿景,因为企业今年的使命是如何活下去。


尽管网内有顶级的专家私下说,综合能源没法搞;尽管我们也看到有专家写文章,公开讲:综合能源是个伪命题。但我和张总都认为,如果本着为客户着想、积极的换位思考、先立足于企业关注的和急需的单项应用,把可行的技术、可靠的投资回报如实告诉企业,在这个基础上,再一同设计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很多事情还是可为的,例如:


1.以电能替代和谷电消纳为抓手的制冷与制热

2.高耗能企业的余热利用

3.甚至是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的节能改造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企业真的有需求,我们还能帮助企业分担一部分风险、还能确保企业的基本收益、甚至投资不用企业负责,企业焉有不跟你坐下来认真谈一谈的道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