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睡眠也有学问,学学这一招!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2016年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攀升。此外,六成以上90后觉得睡眠时间不足。


那么,失眠到底该怎么办,小编请教了太和医院睡眠障碍康复中心副主任方伟,他表示,大多数人失眠是因为他们对 “睡觉”这件事没有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睡眠习惯,而这两者是保证一个“好觉”的基础。


失眠是一种精神障碍


张老师今年42岁,被睡眠问题困扰了半年。半年前,她因感冒影响了当晚的睡眠,从此和睡眠问题耗上,一到晚上就担心,一意识到自己睡不着,头脑中就跳出一波波的焦虑和紧张念头,如“我得睡会儿,要不然明天没法工作”,“再这样下去,身体会垮的,皮肤在这个月明显出现衰老的迹象了”……再加上夜晚的黑暗和孤独,张老师的心里痛苦不堪。

与张老师相似,现在似乎出现了一种“谈失眠色变”的现象,许多人把自己的体质差、容易感冒、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抑郁症等疾病归咎于失眠。真的如此吗?方伟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方伟介绍,失眠症是指个体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对睡眠的数量和(或)质量的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可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如易醒、早醒;总睡眠时间缩短;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他表示,医学上,诊断失眠症须满足睡眠紊乱至少每周发生3次,持续1个月以上。每个人都经历过失眠,但未必达到失眠症的诊断标准。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失眠是一种精神障碍,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障碍也可以扰乱患者的睡眠,引起和加重失眠。就如张老师的失眠,正是因为自己焦虑才陷入“睡不着”的痛苦。

“特殊药方”激活自身睡眠能力


“晚上12点睡觉,早上6点起床;睡前2小时结束一天的思考,读读散文;除了睡觉外,不在卧室进行其他活动;醒来时间超过15分钟时离开卧室……”这是方伟给张老师开出的“药方”。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引导,张老师发现自己的睡觉习惯转变了很多,再也没有出现没困意就让自己上床、躺在床上琢磨问题、早上赖床等情况了。张老师积极配合,进行CBT-I心理疗法,她的睡眠质量逐步改善,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睡眠,并且把安定类药物抛弃了。

方伟告诉记者,为了纠正不正确的睡眠认知和行为,太和医院睡眠障碍康复中心配备国内先进的“心理CT”诊断系统、智力、行为评价系统、综合评价等测量工具,率先在本地区开展各种心理睡眠测查,如PSQI、EPQ、SAS、SDS、SCL-90、HAMA、HAMD等,为睡眠诊断、心理诊断、心理治疗、职场压力管理、情绪管理及精神疾病的筛查等提供了全方位的量化依据及指导。

根据失眠患者的心理评估结果,采取序贯药物疗法、物理治疗、中医药治疗、CBT-I心理疗法。其中,CBT-I心理疗法是一种非药物治疗睡眠障碍的手段,它通过一定方法改变患者的负性观念和不良态度,培养健康、有效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效果。


培养睡眠能力是治疗睡眠的基础


就像饮食一样,睡眠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中度过。但是,失眠的人却丧失了这种能力,需要重新学习。

方伟表示,在失眠群体中,往往存在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患者过度担心自己能否入睡,夸大失眠的后果,从而进一步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觉(jiao)醒,使他的失眠问题更加严重。还有些人认为,只有每天达到8小时的睡眠,才能满足自己的生理要求,一旦达不到要求,这种观念自然会引起情绪的紧张,加重失眠。

CBT-I心理疗法的重点在于对睡眠行为的调整,即通过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纠正失眠患者的不合理的睡眠认知和不良的睡眠习惯,使其建立起正常的睡眠行为。

该疗法是失眠治疗的开始和基础,和药物治疗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治疗周期为4周,共包括4个阶段:教育、技巧的学习、认知和行为的练习、应用和巩固。这项治疗在老年人和慢性失眠的治疗中尤为重要。自2017年推行这一治疗方式以来,已有近70名失眠患者者受益。


编    辑 | 李  毓  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