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窗放映”自我产业升级,“放大”文艺片营销发行。

后窗 2020-08-25

615日晚,“放大电影”在由《大圣归来》出品人路伟举办的“电影金融之夜”上宣布成立。这是上海电影节上百场发布会之一,相比很多发布会的巨星云集,这个低调的发布会在排场上毫不起眼。但从事件的独特性上看, 它又是最无雷同的。“放大电影”的创始人李俊(笔名“水怪”更为电影人熟知)和联合创始人杨城、包晓更及公司天使投资人路伟在发布会上告诉大家:“放大电影”会致力于做中国第一家专注“文艺片”宣发的公司。

 

《百鸟朝凤》昭示中国电影分众市场可能性

文艺片宣发需要专注专业精耕细作




发布会现场,“放大电影”的创始团队对“文艺片”这个概念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文艺片”是华语电影独有的一个概念,在英语中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而且现阶段,这个概念有些过于泛化了。他们认为用举例的方式更能准确说明他们的业务定位,他们提到了几部近几年上映的电影:《喜马拉雅天梯》《心迷宫》《山河故人》《白日焰火》《闯入者》《推拿》《逆光飞翔》《一次别离》等。这些影片有两个共同的特点:成本都不算太高,在豆瓣电影的评分都在七分以上。




这些电影的票房都算不上大赚。但李俊指出,“放大电影”不会有赌博心理,而是更看重可以精耕细作出来的、未来分众市场的空间,在过程中集合资源,形成方法,塑造品牌,积累用户。在而院线终端密布的今天,文艺片缺乏的不仅是政策庇护色彩很强的“艺术院线”,更急需的是用足市场手段、在这一领域精耕细作的宣发公司来链接影片和观众。他还以自己近期参与过的《百鸟朝凤》项目为例来说明市场趋势:“整个五月业内都在议论《百鸟朝凤》,作为大家眼中完全不被看好的文艺片,它的票房已经超过八千五百万。即便在方励下跪事件之后,也没人能想到它的票房最后能到这样的数字。虽然这个事件无法复制,但至少说明中国电影市场的可能性、特别是分众市场可能性要远超越大家的想象”。


励志为文艺片宣发提供品牌加持独创沙龙发行概念提高宣发针对性


“放大电影”联合创始人杨城指出,文艺片的宣发更需要品牌的“加持”,电影节的品牌、杰出主创的品牌等,而一个好的发行品牌的加持,也是非常有效的补充,现在业内发行公司很多,竞争进入白热化,但谈的上是“发行品牌”的并不多。因此“放大电影”会把品牌的打造作为第一阶段的重点,哪怕要为此舍弃一些短期利益。“如果成为这一领域的最强品牌,相关的资源自然会聚拢过来, 空间就会越来越大。”

 
除了选片趣味的把握,作为一家营销发行公司,“放大电影”还用“沙龙发行”这个概念,来概括他们独特的发行模式。李俊指出,“沙龙”的原意是一帮趣味相投的人在特定场合进行文艺欣赏和讨论,“沙龙发行”包含四个关键词:分众、社群、口碑、话题。这四点对文艺片的宣发非常重要。同时商业电影其实也需要这部分的服务。所以对于一些有创作诚意和不错品质的“商业片”,“放大电影”也会乐于承接他们的部分宣发业务,为它们争取到最能影响口碑的那部分成熟影迷的支持。李俊还强调了“放大电影”作为宣发公司会以最专业和诚意的态度来服务片方,不搞所谓行业潜规则,避免那种因宣发方仅重一己私利导致的,片方即便付出了宣发预算,但影片却依然近乎被裸发的状况。

 

《大圣归来》出品人路伟领投天使轮“放大电影”团队强调“初心”与经验




李俊告诉媒体,梳理上述这些价值观、方法论花了长达数月的时间,期间不断和关心这一领域的人进行讨论。在阶段性的完成这种梳理后,他们才开始接触投资人。“这方面我们比较挑剔,是否志同道合是最高标准。没有共同理念和诉求,只想赚快钱的投资人不会考虑。”最终,《大圣归来》的出品人、天空之城影业创始人路伟成了“放大电影”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李俊说自己比较幸运,第一次和拿商业计划书和路伟聊,就基本敲定了合作意向。而路伟仅仅是他接触的第二个投资人。“路总对电影和电影市场的深刻观点、所做出的杰出成绩,以及对新人的信任和帮助,都让我们感到很合拍”。而路伟也对“放大电影”的创始团队赞赏有加:“放大电影的发起人也都是老朋友了,他们熟悉文艺片的创作情况,也了解院线和市场,我信任他们在这个领域的经验和影响力,更欣赏他们对电影的初心和热情,这让他们在商业上同样也有着更为成熟的思考。今年我们也成立了一家叫“马灯电影”的新锐电影制片公司,希望‘马灯制作’能和‘放大发行’一道为文艺片和新电影开路。”


为此,马灯电影的总制片人,《大圣归来》宣发创意总监包晓更也代表天空之城影业加入了放大电影的创始团队。此前,她曾和团队一道凭借清晰的策略、精准的传播创造过9.56亿的票房奇迹和令业界震动的“自来水”营销,也曾参与纪录电影《喜马拉雅天梯》制片,助力它登顶人文类纪录片票房记录,在类型片制宣发领域一直持续探索。


李俊早在高校时期就策划组织过200多场电影专题放映,毕业后继续在影院系统做了大量艺术电影沙龙活动。2012年底,李俊联合范立欣导演推出《归途列车》“一城一映”活动,把这部纪录电影带到十余城市的观众面前。2013年他和杨城及影评人卫西谛、高达一同发起艺术电影推广发行机构“后窗放映”,在几乎零成本的宣发预算下,小规模发行了《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千锤百炼》等十余部“没有其他公司愿意发”的口碑佳片。“后窗放映”引起了被媒体和业界的关注,但他们很快意识到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李俊和杨城后来总结,“‘后窗放映’还是更像一个非盈利性文化机构,几位成员都是业余时间用几乎零成本的方式在做事,不可能把事情做到更有突破性。后来‘后窗放映’就基本不做单片发行的业务,专注各种城市主题影展的策划。”

 

之后李俊加入了微影时代,近一两年也深度参与了《心迷宫》《喜马拉雅天梯》《山河故人》《师父》等影片的联合宣发工作,对文艺片宣发这件事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而杨城在经历了天画画天影业总经理,劳雷影业副总经理等职位的历练,并以制片人身份参与了《我的青春期》《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等影片的制作和宣发后,对此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对于团队其他成员的组成,他们认为和选投资人一样,志同道合是最高标准“必须要找到真正喜欢看这类电影、有主动性去为之服务的人。比如我们选择的的‘地推’人员,都是常年在地方组织观影会的影迷头领。在合伙人层面上,我们也会选择几位在这一领域有影响力的伙伴”,李俊在现场说道。在发布会现场,记者还看到著名的电影自媒体“桃桃淘电影”的创始人“桃桃林林”。被影迷称为“桃姐”的他,也是“放大电影”的战略合伙人之一。




“放大电影”这个名字来源于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的经典之作《放大》, 这部电影探讨的是影像和真实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放大电影”创始团队告诉记者,这个名字也可以念成“放‘大电影’”,也就是“电影发行”的意思。他们非常认同一句话:“电影放大生命“, 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观影选择,也同时促进中国观影文化进化和文化消费品质的提升。在更愿意谈资本、谈 IP 的电影圈,这样的追求显得非常理想主义,他们也会通过最为切实的商业运作去抵达目标。即便“放大电影”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但这样一个公司,显然是应该被祝福和期待的。


放大电影投资及合作邮箱:blowup@vip.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