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虽刻薄,并不冷漠

后窗 2020-08-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KnowYourself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knowyourself2015

公众号简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有一些人,从来没有感受过很容易地获得大家喜爱的感觉。他们即便努力融入,在人群中还是感到隔阂,不知道为什么其他人也会倾向于与他们保持距离。他们对人对事态度冰冷,不讲情面,要求苛刻,但有时又能直击问题的核心,干净利落,坚强有力。


一部质量极佳美国迷你剧《奥丽芙·基特里奇》(Olive Kitteridge),就讲了一个这样的女人的故事。她被评论为“总是用刻薄(mean)的态度去面对生活”。那么,一个“刻薄”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会活得怎么样呢?


《奥丽芙·基特里奇》由丽莎·查罗登科改编自美国女作家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同名小说,这本书曾获2009年普利策小说奖。这部剧共有四集,每集约60分钟。因导演对原著的尊重,本剧的影像语言充满优美而细腻的文学化表达,比如片头就像艺术电影般精致。或许因本剧探讨的是美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关于亲情、衰老、孤独和抑郁,它在国内受关注度不是很高,但它囊括了2015年度黄金时段艾美奖的最佳迷你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第五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视奖的最佳限定剧、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




先来介绍一下本剧的女主角:奥丽芙·基特里奇。


故事被设定在美国缅因州海边的一个普通的小镇。奥丽芙是当地一所中学的数学老师,丈夫亨利(Henry)是镇上一家药店的老板,和善健谈。独生子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就在奥丽芙所在的中学读书。日复一日,一家人过着看上去琐碎而没有新意的生活。


既然关于“刻薄”让我想到这部剧,那么奥丽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她的刻薄并不冷漠


全剧一开始的场景,和剧终时相呼应:奥丽芙缓缓走进铺满落叶的树林。她铺下一块毯子,打开收音机的天线,然后,拿起手枪,打开保险,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深吸了一口气。


奥丽芙拥有精神疾病的家族史,她几乎无时无刻不想着自杀。但与此同时,她又一直试图与自己的命运对抗,与想要自杀和伤人的观念对抗。她拒绝服用任何精神类药物,包括安眠药;她试图对世界和人们抱有善意,总是努力克制自己,不做出过激的行为。


但在人群中,她仍然是不受欢迎的。这多半是因为她对一切形式化的厌恶,对人际关系中的繁文缛节的漠视——她认为这些都是矫饰和虚伪。


比如,她参加儿子的婚礼,没有穿正统体面的礼服,而是穿了自己特地缝制的衣服,结果遭到儿媳及其朋友背后的嘲笑——她躺在床上,安静地听着她们在门背后的议论。


而因婚礼时间太长,厨师准备不足,她不愿挨饿,便拿着一盒坚果坐在婚礼现场吃起来,让亲家十分惊诧和气愤,丈夫也觉得很难堪。




然而,在儿子的婚礼结束后,人们都进屋吃蛋糕了,她却担心塑料袋及杂物被吹到海里,独自在外面捡拾垃圾。




从捡垃圾的细节就可以看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她都是个极其有原则性的人,她试图将所有细节都变得有条有理,像数学公式般简洁明了,但这在成年人的眼里是“不通人情”,孩子们则都叫她“老巫婆”。一位富家子被惩罚在放学后留下,当他的妈妈亲自接他回家时,奥丽芙看着表,说还没到规定时间,坚决不放学生走。对于不用功的学生,她都给等级C。她还对自己的花园细心看管,不允许别人破坏她的花艺。


即便内心是善良的,她也很少对人表露真情,对别人向自己展现的热情也冷面相迎。例如,在情人节的清晨,丈夫为她精心准备了巧克力和贺卡祝她节日快乐,她却头也没回的回了一句:“你也是,亨利”。还有一次,她看见女孩帕蒂失足坠海,和学生凯文一起将女孩救起。帕蒂事后对自己的救命恩人报以热烈的感恩时,奥丽芙也是冷冷地回应。更不用提,当她坐飞机时,邻座向她攀谈几句后,她直接一句话就拒人于千里之外。




一直到丈夫去世、奥丽芙濒临崩溃的那一刻,一位旧时好友告诉她,自己的女儿是社工,问她是否需要帮助时,她也只是冷冷地回了一句:“我记得她当年数学成绩很差,看来她现在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社工就这样被黑了orz.


奥丽芙真的是个内心冷漠、全无爱意的冷血之人吗?在第二集《涨潮》中,奥丽芙看到她当年的学生凯文(Kevin)又回到了镇上。凯文成绩很好,但他的单身母亲一直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经常不管不顾自己的儿子,总是奥丽芙将他送回家。


作为一个有着同样感受的人,她敏感地察觉到凯文可能要自杀。但她的做法是,进到他车里,问他吃不吃甜甜圈,然后用淡淡的口吻谈论自己和凯文的悲伤过往,试图让他能坦然接受过去,重拾生活的信心。


在这里岔开一下,讲讲本剧最令我动容的情节。就在奥丽芙和凯文谈话时,流产多次的帕蒂到海边采花时不慎坠海,奥丽芙呼喊凯文去营救,最后成功救出。后来,在绝望中徘徊的凯文又去见帕蒂,问道:你是自己跳下去的吗?帕蒂惊诧后,否认了。




生活,有时候就是如此简单:一朵花,一片云,就能让一个人的心情变好一些。人从这些微小的事物中就可以获得希望与喜乐。想起昨天自己还打算轻生,凯文因此泣不成声。


回归正题,奥丽芙不仅有帮助他人的热心,内心深处其实涌动着丰富的情感,但她几乎完全克制了这一切,让别人无从察觉,于是显得古怪。当儿子打来电话,谈起自己面临离婚的危机时,她找借口离开,但仍旧担忧地听着丈夫和儿子的对话。随后,她又若无其事地刷起碗盘,让忧心忡忡的丈夫做点别的事情去。她又何尝不是在忧心呢,她的所作所为既像是对问题的回避,又像通过装作不在意来压抑自己的悲伤。




有一些人会从奥丽芙的身上看出自己的影子。他们认为,克制自我,不对别人抱有过多期待,似乎就能减少失望的可能。他们也不愿向别人展露内心世界,好像交流彼此的情感只是为了从别人那里祈求关爱一样,是一场基于物物交换的经济行为。因此,奥丽芙的“刻薄”,一方面是让自己面对起伏莫测的人生能变得强悍有力,另一方面这又像是她对心中纯粹情感的守护,她不希望这珍贵之物变得廉价而泛滥。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地理解这些人的人太少。和奥丽芙不亲近的人,自然不愿意理解。和奥丽芙亲近的人,可能会在反反复复的摩擦中忘记了这一切,比如她的儿子。而只有那个愿意尝试理解并愿意去忍受的人,才是最爱她的人。在剧中,这个人是她的丈夫亨利。他热情开朗,通情达理,在古怪妻子的衬托下,是镇上人见人爱的“完美先生”——尽管在奥丽芙眼中,他好像总是装作一副道德完人的样子,对此颇有微词。


很难说,亨利完全理解奥丽芙,但至少他用完全开放地态度去和她相处,感恩地与她相爱。当他看着奥丽芙为儿子的婚礼缝制自己的礼服时,他深情地望着,随后说道:




奥丽芙这句话带着轻微的讽刺,让亨利识趣地离开了。有些讽刺的是,在丈夫中风之后,无法说话,丧失了感知,奥丽芙才在他面前变得温柔,愿意将内心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在病床上,她紧紧地拥抱着他——在丈夫失去意识之前她却从来没有这样的表现。


她伤人并受伤,

但爱不是一切都能被原谅的理由


在本剧中,最紧张的是奥丽芙和克里斯托弗之间的母子关系。毫无疑问,奥丽芙是一位极其严厉的母亲,在童年时对儿子要求苛刻,教育方式过于武断,缺少沟通。多年之后,克里斯托弗深入生活的困境中,他的心理医生将原因归于母亲对他的不良影响。




而奥丽芙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出自对儿子的爱,以至于当儿子在和她争吵童年时所蒙受的阴影时,她激动地说:"我绝对不会故意去伤害一个孩子"。


我们从来不会否定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出自爱心的一切行为可以被允许。爱只有在合适的表达方式下才会产生爱的结果。而奥丽芙对此并不理解,她更在乎行动的本意,而忘记了行动的实际效果。因此,在这次触及母子关系核心的激烈争吵结束之后,她仍旧坚持着自己的立场。


他们的关系到剧的最后也没有改善,奥丽芙到纽约去看望儿子,结果没过两天就吵起架来,不欢而散。在孙子出生时,还是儿媳偷偷给自己电话留言,她才知道这个消息。


亨利离世后,又与儿子不通音信,奥丽芙陷入了衰老和孤独之中,那在人际关系之中能够保护自己的刻薄和冷漠再也没有了施展的空间,她现已毫无遮掩地陷入了巨大的虚空之中。那么此时,倔强一生的她该何去何从呢?


在这里,回到了全剧一开始的那个场景——奥丽芙决定去自杀。当她提着丈夫生前爱听的收音机,放着悠扬的古典音乐走向树林,子弹上膛,将要举起时,突然几个平日常来此处玩耍的孩子冒出来。



奥丽芙一定想到了当年自己劝阻凯文自杀时的场景。她说:“你去树林自杀可不好,那一片经常有孩子去玩,万一孩子们看见你的尸体怎么办。”命运似乎向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让她自杀不得,她哽咽着,放弃了去死。


奥丽芙在树林中散步时,邂逅了另一个刚丧妻的老头儿杰克·肯尼森(Jack Kennison),他们一起吃了晚餐,聊起各种的生活。奥丽芙仍然刻薄而不留情面,在第一次去吃晚餐的路上,他们就差点吵翻,而吃完饭后,奥丽芙又提前离场。


但杰克和她是一类人,他敏锐地洞悉了奥丽芙的内心。最后,他们略有波折地走到一起,共同走向那个并不遥远的终点。



本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通过对琐碎的生活的呈现,将我们身在其中的喜怒哀乐表现得可触可感。这一切如此真实,以至于透出一份遗憾和无奈;但也正是这遗憾和无奈,让我们对生命心存感恩与珍爱。


最后,垂垂老矣的奥丽芙躺在同样衰老的杰克的胸口,看着窗外,一对灰雁正在广阔的大海上慢慢飞远,说道:这世界令我挫败,但我还不愿离开。



以上。



文艺连萌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