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迈向八千万的文艺片之路

后窗 2020-08-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Another Author O.Be

就在刚刚,《冈仁波齐》的票房18天累计7845万,不得不说这是2017年国产文艺片的奇迹时刻了。这条路是怎么走的?这部影片的“藏地密码”你看懂了多少?今晚,我们为大家带来一篇藏区转山者的自述


真正虔诚的佛教徒朝圣者,

心中只有一个目的,

就是每一步,

都是为心中信仰而走。




写给转过的山


终于看了期待已久的《冈仁波齐》,我的评价是写得真实、朴实、不作状,几近还原了转山的真实模样。可身边不断传来朋友的各种评论此片看得莫名其妙、太装逼、太沉闷等声音,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是对背景的不了解,没看懂。


西藏是我心中在广州以外的第三个“故乡”,第二个是新西兰(因为曾住了一年多),多年以来我曾入藏5次,其中完成3次转山,分别是冈仁波齐转山、梅里雪山外转和杂日神山转山,以我对西藏的感情和了解,站出来写一篇“转山扫盲”的文章,是义不容辞的!

 

废话少说,以下是图文并茂的扫盲长文


(建议你在观看电影前先看此扫盲文,有助更好了解电影中貌似沉闷的家常细节)




关于《冈仁波齐》的

五个疑问



一 问:冈仁波齐是什么意思?



冈仁波齐Mt.Kailash,在藏语中为“神灵之山”,是西藏境内一座雪峰的名字。


以下分三步助你了解它的特殊地位和涵义:



1

你得了解什么是神山?


世界各地有不同的“神山”,比如亚洲区,马来西亚有沙巴神山,印尼有爪哇岛神山,在古时候每个种族部落都有守护其土地的“神山”,这点不能理解。而西藏这片土地,也有冈仁波齐、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尕朵觉沃四大神山。这里面,冈仁波齐是NO.1的。

 

为什么NO.1?

 

因为它不仅是藏传佛教的神山,还是另外几个周边国家的神山:印度教、印度佛教、耆那教和雍仲本教,他们所持的信仰各不相同,所信奉的神灵也不一样,但他们全都认为冈仁波齐是“世界的中心”。



2

了解朝圣“世界的中心”有何神效?


神山对藏族人的“功效”: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马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对于一个藏传佛教徒来说,念经、行善、礼佛都是日常的小修行,而转山是最高效最强效的修行!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何每年无数藏人,不论男女老少,前赴后继,前往神山朝圣了。


3

了解什么是转山?为什么要转山?


之前有一部电影,叫《转山》,名字让人彻底误解了“转山”,以为是骑自行车走了很多山路(高级黑了转山一把)。真正意义的“转山”,是一种藏族人及其虔诚的朝圣仪式,在神山的出生年,绕着神山走一圈,以修行。藏区有分布在不同区域的神山(还有圣湖),通常民众会选择近自己家的神山或圣湖,于神山/圣湖年徒步转一圈,不同山/湖大小不同,小的神山,2-3天可徒步完成(如冈仁波齐),大的神山,需要十几天才能徒步完成。而如果以磕长头形式,则更久了。


这部电影《转山》起的名字,

曾让无数人误解了“转山”的真义!



旁白解读:


电影《冈仁波齐》里面,大伙儿就是选择“磕长头”的方式,从自家出发,前往冈仁波齐神山“转山”。不过呢,电影在“转山”的陈述只留了最后的几分钟,而着重拍摄“前往神山之路”这个漫漫的朝圣路。



简单帮你梳理理解:


电影里一群人从西藏南部的芒康县出发,前往冈仁波齐这个终点朝圣,如果以全程走路来说,前往冈仁波齐的路上所需时间可能要3个月,抵达冈仁波齐开始正式转山,转山路只需2-3天(按照磕长头的方式,算计的时间就要翻几倍了)。而中途必然经过藏传佛教的中心——拉萨的布达拉宫,所以需要在拉萨稍作逗留,朝拜布达拉宫和转一圈八角街(也是日常朝圣的一部分),再北上往冈仁波齐出发。




二 问:

电影看上去转山很苦逼,

真实的转山苦吗?


——苦不苦,都是修行。



普通游牧藏民的生活就是自给自足,每天喝酥油茶、牦牛肉、糌粑面,生火煮食,转山路上生活习惯并无太大差异,有条件的会住旅馆,没条件在外面支帐篷。现代大部分朝圣者会通过乘车抵达神山脚下,开始转山,所以往神山的路上并不苦。一部分较为虔诚的信众,会步行前往神山。极为虔诚的藏传佛教徒,才会选择以磕长头的形式前往神山朝圣。


片中朝圣者风餐露宿的镜头


我在杂日转山途中,与藏民一起在朝圣路上也是风餐露宿



真正虔诚的佛教徒朝圣者,心中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每一步,都是为心中信仰而走……每一个当下,都是他们修行的重点,纵然有长远的那个目的地,但当下的每一刻修行对于他们也非常重要。



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也会以不同的方式,有些自驾车,有些自行车骑行,有些跑步,但这些都是“伪朝圣者”,就是像我这样的游客,以去看神山体验朝圣之旅为目的,而用自己的“游览方式”抵达而已。

 

真正虔诚的佛教徒朝圣者,心中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每一步,都是为心中信仰而走,不会像游客一样拍照、观赏风景,他们会转着转经筒念念有词着佛经,或是心中反复默念佛经而一下下磕长头。每一个当下,都是他们修行的重点,纵然有长远的那个目的地,但当下的每一刻修行对于他们也非常重要,所以他们会在转山途中不断遇事行善,这个后面会详细解释。




三 问:

为何要拍摄在转山路上生/死的情节?


——转山路上的生或死,

都归为福报。



《冈仁波齐》里面,导演专门加入了“出生”和“死亡”两个桥段,很多观众看得触目惊心,但对于藏族人来说,这并无大不了。

 

为什么说并无大不了呢?


电影中,在神山路上逝世的老人进行天葬



出生或死亡都是有“天命”,心中有“来处”和“去处”,皈依佛,出生时“从哪里来”和逝世后“去向何处”,藏族人都有答案。对于一个知道人生的起点和目的地的人来说,没有疑惑,自然就没有恐惧……生死如同吃饭呼吸一样是自然的事情。



一,生死对于有佛教信仰的藏族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出生或死亡都是有“天命”的,心中有“来处”和“去处”的,心中皈依佛,其实出生时“从哪里来”和逝世后“去向何处”,都是有答案的。对于一个知道人生的起点和目的地的人来说,没有疑惑,自然就没有恐惧,他们知道,如果人生修行得好,死了是能皈依佛国的,生死如同吃饭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都是在修行的路上。这辈子修得不够,还有来生可以再修,就像学习一样,精进无尽头。



二,出生或死亡,在转山路上,是一种极大的福报。这点,你问任何一个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族人,都是没有异议的常识。因为冈仁波齐在藏传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苯教的最高级的“圣地”,正如麦加是伊斯兰教徒的圣城,梵蒂冈是天主教的圣城。每个藏族人心中,一生能去一次“圣地”,是无上的荣幸。能死在神山的朝圣路上,则是被神山“接纳”的荣幸。很多老人家,千里迢迢抵达冈仁波齐,还要攀上5000多海拔的山垭口,冒着生命危险的举动,就是为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亲近神山,救赎一生。

 

我在神山路上,每天都发生这样的故事,有不少的老人,在转山途中,累了,靠着路边,歇一歇,然后就睡着了,一睡就没再醒来了。同行的亲友或路过的信众都会帮助料理去世老人的后事,这对于死者和亲属来说,不是一件悲伤事,而是一件“乐事”。——这点,我们外族人很难理解。但对于藏族人来说,完成转山之旅是救赎和荣耀,死在转山途中,也是一种救赎和荣耀,出生在转山路上,就更是福报了。


《冈仁波齐》剧照


四 问:

为什么转山路上要互助?

车子被撞了也不计较?


——藏人关于罪孽/

              赎罪与转山的关系。



1,因为神山考验善与恶


对于藏族人来说,转山是很考验一个人是否罪孽深重的。他们认为,如果你有罪孽,是无法完成转山之旅的。比如我转山时的司机,他年少无知时曾杀过人,出狱后当了旅游车司机,有一次他壮起胆子转山,结果半路病发,被抬下了山,自此他认同自己罪孽深重,不敢转山,一直通过各种方式赎罪。


转山途中有很多朝圣点,和奇妙的“设计”,比如我在梅里转山时,遇过这种小洞穴,藏人会纷纷尝试爬过,他们认为,能穿过去的人是善良之人,而无法穿过的人,是有罪孽的。


在梅里雪山外转途中,遇到不少这种小洞穴,

同行藏人会争相爬过,测试自己的罪孽程度。



2,不能行恶,一路善助,理解藏人的分享精神


《冈仁波齐》中有两幕,一幕是但凡朝圣者路过,村落里的陌生村民都会热情招呼他们到家里入住,或给予食物、衣服的帮助。另一幕是,有一辆车把朝圣者们的车撞翻了,但朝圣者没有生气,以车上病人为重,竟然放过车主,不计较所有损失,继续前行。


片中的“撞车”事件,藏人以德报怨解决



这两幕怎么理解?

 

解读:第一幕,在西藏是非常普通的现象,一个孤独的朝圣者,必能得到各方相助。因为藏族人认为,辅助朝圣者是一件积累福报的事情,给予朝圣者施舍和帮助,朝圣者抵达神山后等于也替你积累了福报,所以顺便你也可以明白,剧中在拉萨那位大妈的行为,她免去朝圣者的房租并以替她磕长头朝圣作为回报。


第二个现象,修行要以德报怨,所以在朝圣路上,更应该坚持此信念。这就是为何车子被撞翻之后,不能生气和索取的原因。每一个逆境都是考验,必须心持善念去面对和处理任何事情!


“尤其在转山的路上”

“尤其在转山的路上”

“尤其在转山的路上”

 

此句很重要,要重复三遍!




一行一念,朝圣者在路上都非常小心,不能有丝毫过错。他们深信,经得起路上的考验,前方通往神山的路,才会越来越畅顺,如果路上作恶了,将永远无法抵达神山。




如果你生气了,不以善心出发,做出恶交的事情,那就是完全与朝圣礼佛的初衷相违背了,哪怕你的朝圣走得多卖力,也是负分。所以一行一念,朝圣者在路上都非常小心,不能有丝毫过错。他们深信,经得起路上的考验,前方通往神山的路,才会越来越畅顺,如果路上作恶了,将永远无法抵达神山。


在我的转山之旅中,每一次都得到藏族人的一路帮助和引领,在梅里雪山外转时,我孤身一人抵达,被不同的转山者轮流照顾,他们照顾我的吃喝和引路,从不想索取任何回报,漫漫转山路之后,我和这家人也成为了好友,之后多次书信电话来往。


我在梅里神山外转期间,一路给予我帮助的藏民家庭


在杂日神山转山,一家藏人主动提出资助我的交通费和几天的吃喝带路,他们认为在神山路上有机会辅助一个无助的孤独的陌生人,是一种修行。所有这些藏族好人的善行,我一直感恩于心。


我在杂日神山转山期间,给予我帮助的陌生藏民




五 问:

为何遇到河水也要继续磕长头?

为何走过的路还要回去从头磕?


——一丝不苟,不敢偷懒。



电影中有两个情节,一个是遇到河流了,大伙湿着身子也要继续磕过去。另一个是路上车坏了,男人拖车走一段路,然后要再回去拖车的起点,重新把没磕长头的路补上。

 

为什么呢?


片中“逢山翻山,遇水跋水”的朝圣方式


没有偷步,拉完车还得回去原路磕长头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磕长头:

 

“磕长头”,又称五体投地的行佛礼,须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对于最虔诚的藏传佛教徒来说,朝圣用磕长头的方式,是最高级的行礼。所以,无论春夏秋冬,都会在藏地上见到络绎不绝前往拉萨朝圣的磕长头的人。每一个磕长头,都是不可以偷懒的,我们在《冈仁波齐》电影里看到演员们很多磕长头的磕法,都是“偷懒”的磕法,演员们走了好多步才磕一次,按照严格标准,三步以内就要伏倒,磕一次长头。遇河流,须涉水、渡船,则先于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


总而言之,不得偷步,不得偷懒。你磕得不好,没有人会惩罚你,一切在于自觉,这个自觉,是与自己此生、来生、生生死死的福报连接在一起的,谁敢偷懒呢?!


在冈仁波齐神山磕长头的藏民


在拉萨药王山磕长头的阿尼们,每步非常严谨规范


电影中出现的一些小常识:

1

念经:电影里,每天晚上大家会聚集一起念经,念经是藏族人每天必做的事情,勤奋的多念,懒惰的就多转转经筒代念。


2

玛尼堆:藏族人相信石头也是有灵性的,常常在玛尼堆上刻上六字真言,电影里每到一处地方都叠玛尼堆,是简单的许愿和祈福的方式。


3

风马旗:每到一个山垭口,都会有风马旗群,藏族人会在山垭口的风马旗前祈福,把随身带的五彩经幡绑在上面,完成祈福仪式。然后撒风马片,口念经语。




冈仁波齐转山指南



最后简单说一下如何去冈仁波齐朝圣转山,当年我从拉萨出发大概十天车程,抵达海拔4560的塔钦镇开始转山之旅,普通的徒步可以2-3天内完成转山之旅,共52KM。准备好干粮和行囊,第一天抵达热止寺,宿一夜,第二天登上海拔5640的卓玛拉山口,然后下山,快的话可抵达山脚完成转山之旅,慢的话在半山再宿一夜,接着走。


神山上会有很多朝拜的位置,人们也会纷纷在路上扔下自己的衣物,作为一种仪式。






最后


希望我的解读能让你通过这部电影更了解藏传佛教,了解这些虔诚的藏族人,了解另一个动人的世界。如有关于转山的疑问,可留言我尽量答复;如果有需要,我或许也可以把过去的转山经验整理分享出来(这个就看留言数量了)。




 

其实我是借《冈仁波齐》这电影

向我热爱的藏地致敬,

向过去曾经在转山路上,

向我伸出友善援助之手的藏人

表达敬意,

关于宗教,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关于善良,

一切我都铭记于心,

扎西德勒。


冈仁波齐转山与我的背夫大叔


梅里雪山外转时所有同行、给予我帮助的善良藏民


-END-


以下是后窗对《冈仁波齐》的一系列报道

北京 | 从这里望向冈仁波齐

大连 | 张杨导演作品《冈仁波齐》路演第二站

西安 | 张杨导演作品《冈仁波齐》路演第三站

成都 | 张杨导演作品《冈仁波齐》路演第四站

重庆 | 张杨导演作品《冈仁波齐》路演第五站

广州 | 张杨导演作品《冈仁波齐》路演第六站

武汉 | 张杨导演作品《冈仁波齐》路演第七站

南京 | 张杨导演作品《冈仁波齐》路演第八站

上海 | 张杨导演作品《冈仁波齐》路演收官站

挣扎在都市的焦虑中,我该如何得到救赎?

十五城联映:朝圣路上有最宏伟瑰丽的风景

本文来自于:

@Another

后窗经授权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