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我有生之年,愿年年都重看一遍

2017-10-09 CCG 后窗

贝拉·塔尔


对于欧洲文艺影迷们来说,贝拉·塔尔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之前就有人说过:


如果说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最擅长表现长镜头的诗意,罗伯特·布列松有着最干净、最简洁的美学风格,约翰·卡萨维茨对场面调度和人物面孔的刻画具有着与生俱来的灵感,那么,贝拉·塔尔则是三人的延续,同时又是集大成者。


贝拉·塔尔


同时,贝拉·塔尔也被不少人称之为二十世纪欧洲最后一位电影大师。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对生命、对哲学思考的思考与辩证。


从底层人民入手,以小见大,隐喻晦涩的表达社会的现实与对生命的看法。在形式上,他则善用黑白摄影与长镜头的叙事手法,注重叙事的重复性和时空的延展性。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电影观念与艺术风格。


贝拉·塔尔的《诅咒》(1988)、《撒旦探戈》(1994)、《鲸鱼马戏团》(2000)是其最重要的三部作品,在这三部曲中,他完成了自己作者风格的嬗变,同时,也正是这三部作品奠定了其在世界影坛上的重要地位。

而这三部电影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撒旦探戈》,其原因之一是……


这部电影片长450分钟!!!


长达七个半小时!!!


影片的开场便是一个长达八分钟的长镜头。


《撒旦探戈》开场的牛群


七个半小时,如果我从晚上十一点半开始看,那么看完我就可以直接收拾收拾出门了。


对于这样一部爆长的电影,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就是那本《论摄影》的作者)曾经评价过这部电影:


片长七小时却每一分钟皆雷霆万钧,引人入胜。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都重看一遍。


《撒旦探戈》剧照


“雷霆万钧”的七个半小时里,《撒旦探戈》全片分为12个章节,正如探戈的舞步一样。六进六退,通过不同视角反复呈现相同的剧情,完成了这部在影史上无法抹去的杰作。


影片摄于匈牙利,制作周期长达四年,故事从一个小村庄出发,隐喻的表达出那个时代共产主义下政府与人民之间、人民内部之间的关系,暗示着东欧剧变后共产主义的灭亡。


《撒旦探戈》剧照


影片开头长达八分钟的长镜头里,我们透过一列农屋,跟随着镜头,观望着一群牛从画面右端向左,一路前行。他们从狭窄黑暗的牛棚里陆续走出,一路上或被地上的杂物、积水吸引、或互相嘶鸣。在镜头的最后,两栋农舍之间,出现了场景中里唯一一个出口:远处的山坡。牛群在观望,在低语,最终陆续向出口走去,逐渐在我们的视野里消失。


在这漫长的长镜头里,生命走出了黑暗之所,在一路的泥泞之中徘徊前行。最终,发现了远处未知之地。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待着他们的是死亡还是乐土?一切皆是未知,而我们只能看到他们的犹豫与迈出的那一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162th2yca&width=500&height=375&auto=0《撒旦探戈》中另一处著名的长镜头


不仅开头是一个漫长的长镜头,整个《撒旦探戈》不完全统计大约只有150个镜头左右,平均下来一个镜头长达三分钟


当然,他的其他电影镜头数也不多,145分钟的《鲸鱼马戏团》全片39个镜头、《诅咒》与《都灵之马》的镜头数也屈指可数。


长镜头是贝拉·塔尔的标志性风格,他表现出了静止长镜头与运动长镜头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在他电影中,贝拉·塔尔的镜头往往跟随着一个人、默默地拍摄着他的一举一动。抽烟、发呆、行走……在镜头下每一个人都像机器一般、重复单调的进行着每一步的动作。


《都灵之马》中反复出现的父女吃土豆


同为匈牙利导演的拉斯洛·杰莱斯(此前为贝拉·塔尔的助理导演),在贝拉·塔尔作品的启发下拍出了201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索尔之子》


《索尔之子》海报


而另一位美国导演格斯.范.桑特也坦言受到了《撒旦探戈》的启发,拍出了那部震惊世界的影片《大象》


《大象》海报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撒旦探戈》改编自同名小说。而贝拉·塔尔的大部分影片,无论是原著还是剧本,几乎都出自《撒旦探戈》的原作者一人之手。而这位作者也被苏珊·桑塔格评论为:


“当代最富哲学性的小说家……是能与果戈理和梅尔维尔相提并论的匈牙利启示录大师”。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这位大师就是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Krasznahorkai László),这个名字和《撒旦探戈》电影一样长。但这个作者在欧洲却一直享有极高声誉,《撒旦探戈》2015年获得曼布克国际奖后受到广泛关注。


他书里书外都是纯粹的作家,囊括了包括科舒特奖、共和国桂冠奖、马洛伊奖、尤若夫·阿蒂拉奖、莫里茨·日格蒙德奖、阿贡艺术奖在内的几乎所有重要的匈牙利文学奖项,并于2014年获得美国文学奖。2015年,拉斯洛获得曼布克国际奖,这是除诺贝尔文学奖以外文学界的最高殊荣。


这本《撒旦探戈》的原著小说可以说和贝拉·塔尔的电影一样雷霆万钧,令人难以喘息。



满眼望去,全都是没有段落的文字!!!


绞缠纠结而黏稠的长句,琐碎繁复的细节!!!


看完这本书,也终于明白了贝拉·塔尔在这部电影里让人喘不过起来的长镜头是基于怎样的一部文学作品。


《撒旦探戈》的十二个乐章环环相扣,首尾连接,描绘了人类生活的可悲、绝望、惨败与毁灭,既充满了忧郁,也充斥着荒唐,否定了一切幻梦和希望。尽管也有短暂的麻痹和可笑的乐观,但最终揭示的还是一个永恒的真理:希望是相对的,绝望是绝对的,一切都比绝望还更绝望。

——《撒旦探戈》译者序



在读者看来,《撒旦探戈》是绝对的黑色,但是作者自己并不承认。拉斯洛说,凡事都有悲与喜的两面,“从这面看是喜剧,那面看是悲剧。我们东欧人对这矛盾的两面格外敏感。实话实说,我不认为《撒旦探戈》是部黑暗作品,它不是悲剧,而是一部关于没有根据的信仰的悲喜剧。”


而如今,我们终于可以对照那部我们能花上一整天看完的匪夷所思的电影,更为深入地参观这个惊悚的人间地狱。


世界各国读者晒出的《撒旦探戈》


福利!福利!福利!转发本条推送至朋友圈,将截图发予后台,并在下方留言处留下贝拉·塔尔曾说过的经典语录。我们会抽取三位朋友获得这本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撒旦探戈》


图书信息

《撒旦探戈》


作者:【匈】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译者:余泽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点击阅读原文可观看《撒旦探戈》


- END -


如果你想看更多的超长版的“艺术大片”,欢迎点击下方的链接,来看看我窗扛把子卫西谛老师与电影在一起的365天计划中的那周长片电影:


第37周  “艺术大片”



大约在半年前,和友人聊起一个类似“欧洲史诗片”的话题,我们兴高采烈地罗列了一系列堪称伟大的作品,想把这个单元命名为“艺术大片”。其中包括:卡尔内的《天堂的孩子》、大卫·里恩的《阿拉伯的劳伦斯》、维斯康蒂的《豹》、塔尔科夫斯基的《安德烈·卢布廖夫》、库布里克的《巴里·林登》、贝托鲁奇的《一九零零》、伯格曼的《芬妮与亚历山大》(以及冈斯的《拿破仑》)。这些影片的物理挑战性在于它们的片长,无一例外都在3小时以上。所以拖延了半年,才终于下定决心看掉它。

 

我在朋友圈里张贴了这个星期的片单,附上了目前主流版本的片长(见文后),有人帮我计算了一下需要看1475分钟,也就是24.58小时。堪称“和电影生活在一起”这个项目开始以来最难的一周。


——卫西谛

天堂的孩子 (1945),马塞尔·卡尔内

巴里·林登  (1975),斯坦利·库布里克

一九零零 (1976),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芬妮与亚历山大  (1982),英格玛·伯格曼

豹 (1963),卢基诺·维斯康蒂

阿拉伯的劳伦斯 (1962),大卫·里恩

安德烈·卢布廖夫 (1966),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