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漫游的终点,我们总能得到点什么

苏七七 后窗 2020-08-25

2018年的11月起,一直到2019年的1月3日,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美术馆将举办当代艺术家蒋志个展。


蒋志长期、深入地关注各类当代社会与文化的议题,总是自觉地处在诗学与社会学这两个维度的交汇处上,他所着力的是如何使那些我们熟悉的日常、社会经验转换进作品文本中,并保持日常经验与文本经验两个维度上的张力。


今天我们就为各位带来策展人苏七七为此次蒋志个展所撰写的“观展笔记”。



在《未形》中漫游

——一个导览员的观展笔记

文/苏七七



  蓝色  


在《未形》的布展中,蒋志问我前言墙的文字准备好了吗,我说已经写了展序,但似乎太长了。而且我对把文字放在墙上有点不安:对于一个展,观众不是应当尽量空白地进入吗?蒋志也觉得把一篇分析性太强的文字放在入口处十分不妥。


他就忽然提出把“未形”两个字用投影机打在墙上,因为投影的效果,总是比刻字写字更迷离恍惚,颇合“未形”的状态。


我们在办公室里试了几种投影的大小和效果,我已经很满意了。就在开展的那天下午,我到大屋顶时,看到“未形”两个字是蓝色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说,蒋志觉得蓝色更好。


展览现场照片 展名书法:鲁大东


蓝色当然更好。而且当“此时此地”,“未形”以蓝色的形式出现在入口时,就只有“蓝色”是已然与必然的存在了。而我们之前讨论时,有“蓝色”处于将然之中,静静等候。


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在《未形》开展之后,好些次我带着朋友们来看展,并且做一个每次都说些完全不同的东西的导览员,但在入口的时候,还总是会提起:“这个蓝色真的很有趣。它忽然来临了。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就在于他能召唤到某个最正确的形式来临吧。”





  火焰  


在《未形》中,有一些奇妙的呼应。


在第一个展厅里,放的是几幅《情书》,花朵在焚烧,静谧与优美中,有着被忘却的危险与疼痛,在火焰中,美处在存在与消亡的交织时刻,可以想念起起点、结局与高潮,它们仿佛重合。《情书》如此明确地关于爱。


展览现场照片 情书系列 摄影 2014


展览现场照片 黑色句子 录像 2010


但在最初的布展设计中,我们也想过把录像作品《黑色句子》放在这里。


它也在燃烧中,一张脸在燃烧。与火焰相关的成为恐怖,在恐怖中又有一种静止的无边无际的忍受。


现在这个作品被放在大厅的楼梯下。恩,还是这种远距离的,元素与感知的呼应更为合适。把它们放在一起太直白,太残酷了。





  漫游  


《木木漫游记》就像是一个独立的展,放在《未形》这个展中。像是一个嵌套式结构。


小木木Little MuMu 01 1997


我有时会跟朋友们说:“这个树洞里的木木,是最早的一张木木。”


一个小木偶,它一开始就像是自我的一个分身,被放置在各种场景之中,带着一点捉迷藏式的快乐。自我的分离与隐匿,寻找与观照。当成为了作品,又被寻找,被观照。


展览现场照片 木木漫游记 摄影 1997-2006


木木在漫游中,它通过某种更为纯粹的形式来与空间共振。比如罗布泊的,前景的,虚化的,如同天使垂翼的木木,又比如西藏的,握在手上的,画面中央的,坚定的木木。一个很小的想法,因为在这个想法上的不停止的感知与实验,让木木成为一个成长的,可以负载更多的内容与思想的符号。它在香港和芬兰时,成了大木木,由真人扮演的木偶。芬兰的那一组更空旷空灵,而香港的更进入,更有痛感。


木木的漫游,也是观者的漫游。


或者在整个《未形》的观展,都是漫游。于我这样一个导览员,是一次次的漫游。





  光  


展览现场照片 微物之神 装置 2011



在大厅的楼梯下,有两个手电筒,它是一件装置作品,叫《微物之神》。


每天工作人员都要来给手电筒换电池。老式手电筒在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墙上打出两个光圈。光圈有重合的部分。在这个如此简单的作品前,观展者会想到些什么呢?


认真的说,我对这个作品的感受,一开始是“爱情”。而且是一种很坚定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种。因为光圈的几何图案那么完美,独立与重合,也带着一种理性的坚贞。——这完全是一种个人体会,与导览上的阐述完全不同。导览上的阐述关于物与能量,关于微与永恒,但为什么不可以关于爱情呢。每个观展者都要可以有自己的权力。


在楼上大厅的中间,是五屏录像《一束光》,这又关于“光”。而这是照在每个人头上的光。


光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光的出现与消隐?在光的变化中,我们想到的是什么?


作品的容量并不是作者能界定的。但蒋志给出了光,而我们在光的面前,凝视光,凝视它在时间中的变化。每一个人的眼光与想法,也许都给了作品增加了重量。而能够负载多少想法,是作品的承重指数。



扫一扫作品边的二维码,可以看到我给作品写的导览。但导览不是标准答案,甚至于每个人都要给出一个不标准的答案,它能调动你的独一无二的记忆,感觉,经验,让你有触动与灵感,有感知与思想,这才是意义所在。





  天使  


《天使》也与光有关系,这个作品是蒋志为《未形》展专门做的。


展览现场照片 天使 装置 2018


它是藏在一楼大厅中央的水泥方柱的最下方,不留心的话可能会错过。它是一个钟,一分一秒地走着,画着一个一个圈——是不是和《微物之神》的光圈很像,《微物之神》的圈画在空间里,《天使》的圈画在时间里。


表针转向地面时,地面就像被表针切了一道弧,这是时间的力量?带着一点魔幻感,而切口处的木屑暗示着不可能的真实性。


这个作品做出来时,名字还没定。最后蒋志说,它叫《天使》。


毫无道理可言。但不知道为什么,又比我想的《未形之时》好得太多了。


它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作品。





  展厅内外,世界内外 

大屋顶的展厅很特殊,有大量的落地窗,对于最好严格控制光源的展品来说,自然光也是很危险的,然而对于《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来说,我却觉得这落地窗与景观再好不过了。


展览现场照片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之B-2017-18 油画 2017


开幕式上,尤伦斯艺术中心的副馆长尤洋先生有一段关于展览空间与展览之间关系的精彩发言,而我的观感是完全感性的:我两次在同一个展厅看这幅大画,第一次是秋末,窗外绿意萧瑟,第一次是初冬,忽然下了场大雪,白雪覆盖了低缓的山坡。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这个系列有不同的视觉构成,有些我记得是纯抽象的,而这次展出的,则有一些具象的留存——树,树林,如在一个拓朴学的迷宫,而犹留存着自然与感知的,叙事与情感的印记。它们与窗外的这个世界互相映照。这种映照甚至让它更美,更迷人。





  字  


《空格之书》与《字》,是两个直接以“字”命名的作品。


我们读书,写字,字是我们的文化的核心,我们在文字里安身立命。但字有怎样的能量,字又可能如何灰飞烟灭? 在一个意识形态结构中,又有多少字是看不见的?


这两个作品在形式上准确、简洁、优美。


以美来达成深。但我得承认,在这两个作品面前,我直接就在美的形式上流连了。书的开本、颜色、装订,翻开内页时寻找那些若隐若现的空格。它美得让人有点忽略思想。《字》也是如此,在那些烟尘的迷雾中,容易沉溺于图像与音乐,专注地进入一个纯粹质感的体验中。


质感。这是这两个作品让人进入的不是物质的质感,而是美的质感。当然它也建立在物质的质感基础上,包括书的纸张的克数带来的质感,也包括投影机的流明带来的质感。





  风  


风,从《0.7%的盐》就吹起了。阿娇的发丝被风吹动,她的泪水既包括了所有含义,又失去了任何含义。


展览现场照片 0.7%的盐 录像 2009


而在《未形》的最后一个展厅里,四屏录像《在风中》给出一个汹涌的空间。历史,爱情,生活,哲学……我们都置身其中。


展览现场照片 在风中 4屏录像 2016


什么是当代艺术?为什么样我需要当代艺术?因为它给出了这样一个情境,使我们在一个限定的时空里,不得不面对我们所有的问题。在日常中被掩盖、隐藏、排斥的问题。我们在作品里看到的都是自己。


当我带着朋友们站在《在风中》之前时,他们同样从中读到了爱情,读到了生活,而他们给出了完全相反的感受。一个说:“这么惨,这两个人在这样的风里雨里,脚下都是水和泥……”另一个说:“这不是已经很好了吗?他们还牵着手,还走在同一个方向上……”


在漫游的终点,我们总能得到点什么。

然后我们又回到起点,回到生活中去。




蒋志

1971年生于湖南沅江

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现居住和工作在北京


蒋志长期、深入地关注各类当代社会与文化的议题,总是自觉地处在诗学与社会学这两个维度的交汇处上,他所着力的是如何使那些我们熟悉的日常、社会经验转换进作品文本中,并保持日常经验与文本经验两个维度上的张力。在关心当代艺术自身方式问题的同时又富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他的语言多元广泛,在他超越了容易引起观者共鸣的空泛的个人情感和文化态度,从社会和个人的心理深层批判性地介入艺术创作和社会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并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获奖: 2000年获中国当代艺术提名奖(CCAA)2002年,香港国际电影短片节 “亚洲新势力——评委会大奖”2010年改造历史(2000-2009年中国新艺术)学术大奖2012年获“瑞信·今日艺术大奖”。 个人作品集有:《木木》(1999),《照耀我》(2008),《神经质及其呓语》(2008),《白色之上》(2008),《颤抖》(2010),《如果这是一个人》(2012),《情书》(2015)《滥情书》(2016,与陈晓云合作),《我们,注定,一切》(2017)。



—END—


村上春树把这本小说看了十几遍,还亲自翻译、引进日本。这就是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

本书已上架后窗小店

点击阅读原文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购买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近期文章



伊文思 | 这是一个小而美的影展 | 

2018青年导演海上影展 | 挎包里的电影 | 荒木经惟

一百年很长吗 | 是枝裕和 | 风骚律师&绝命毒师

朱文有话要说 | 找到你 | 撸个猫吧 | 蒂姆伯顿

回到大理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阿布拉泽三部曲

DC漫威一家亲 | 寺山修司少女诗集 | 遇见毕加索

宫哲访谈 | 《大三儿》 | 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比海更深

张献民“一个人的电影节”  卫西谛365天电影写作计划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