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 | 胡波导演作品《大象席地而坐》年末双场

林象文化 后窗 2020-08-25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未见到过它真正的样子。

尽管我们一直在听说、愤怒、在惋惜和期待,但就是没法见到它。

我们是如此的无奈,又如此的迫切,

以致于会认为在那方寸屏幕之上的,就是它。

很可惜,真正的它,

只有在真正属于它的那个地方,才能被看到。

它一天之内光影变化的层次和质感,它的声音、配乐和气场,

能捕捉到这些的地方,从来只有一个,

那也是它最应该去的地方。

未来会不会相见还犹未可知,

那就趁现在,好好看看它真正的样子。

10月9日,《大象席地而坐》双场加映,

我们北京现场见。



关于胡波:

我遇到的胡迁是最勇敢的电影人

人,为什么会那么“邪恶”呢?

我们曾真切地热爱着这个世界

我们将在这片荒原上相遇


那些《大象席地而坐》走过的城市:

南京 | 南京(2) 南京(3) | 上海 | 苏州 | 苏州(2) | 苏州(3)无锡 | 无锡(2) 广州 | 广州(2) 北京 | 北京(2) 北京(3) 北京(4) | 北京(5)长沙 | 长沙(2) | 武汉 | 武汉(2) | 成都 | 晋中 | 桐乡 | 江门 济南济南(2)宁波 | 大连 | 杭州 | 杭州(2) | 杭州(3)郑州 南昌 青岛 | 石家庄 福州 | 合肥 | 合肥(2) 惠州 重庆 | 西安 西安(2) 烟台 | 舟山 | 漳州 | 太原 | 珠海 | 临沂 | 南宁 | 深圳

影片介绍

本次放映已获正式授权

大象席地而坐

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


2018 | 剧情片 | 彩色 | 2K DCP | 中/英字幕 | 234min


2018 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最佳处女作奖 特别提及

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论坛及新电影论坛最佳影片


2018 第55届台北金马影展 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最佳改编剧本&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2018 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观众票选大奖

假装作者的自杀并不影响对电影的欣赏是虚伪的:了解了他的命运,人们会认真对待他的绝望。但是,这就是《大象》的奇怪悖论,也许也是它成功的原因:从这种绝望中,胡波设法勾勒出了一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东西。这是一部只可能由他拍摄的电影。在这种绝望之下,它运动着、挣扎着、坚持着。

——Nicolas Elliott(《电影手册》2019年1月号)


关于导演


胡波,1988年生,中国导演与小说家,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2014年金马电影学院学员。中篇小说《大裂》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文电影小说奖首奖。《大象席地而坐》为其首部长片,入选多个国际影展,并获柏林影展青年论坛影评人费比西奖。




《大象席地而坐》为什么是一种“悲”?

文|把噗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悲”与“惨”引发的误解,是始料未及的;仍旧在中文语境里理解这两个字,误会不可避免。

搁置掉“悲”和“惨”在汉语里原初的意思吧,把它们清洗一番,然后捞出来继续使用。

我们所说的“悲”,从西方的“悲剧”概念引申而来,指一种关照生命的态度。

西方悲剧“tragedy”,其本质核心乃是人对不可改变命运的抗争,是为了显示存在的尊严和价值。

那么,“悲”便是这样一种生命态度:抗争生活的不公,即便结局已定,仍然行动。

相反,“惨”是在没有预见到命运结局的情况下展开行动,或者说在预见到命运结局的情况下放弃行动。

在此,“悲“和”惨“不再是描述情感的词汇,而是指生命态度。

“惨”背对“悲”而立;先有“悲”,再有“惨”。

“飞蛾扑火”的故事能帮我们在“悲”与“惨”之间作出区分。

我们并不知道动物意识的有无,因此有两种可能。

如果飞蛾像人一样有意识,那么扑火行为显示的就是一种“悲”。

如果飞蛾没有意识,那么扑火行为显示的就是一种“惨”。

这是为了区别两个概念举例罢了,但很形象。

而且也从来没说,“悲”是西方专属,正如“惨”是中国专制一样。

因为两者只是关照生命的态度。西方文化的底色是“悲”的,不排除有“惨”。


同样中国文化的底色是“惨”的,但也没有说没有“悲”。

董存瑞炸碉堡,不是一种“悲”吗?他明明知道会殒命,仍然作出英勇举动。

刘胡兰就义不“悲”吗?邱少云呢?……

于是我们发现,残存在中国的极少数“悲”多出自革命叙事,这不是源自中华文华的基因,而是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

为什么革命叙事要用“悲”,而不是“惨”呢?

因为“悲”比“惨”更有激励效果,类似于古希腊悲剧英雄引发的情感效应。

如果革命叙事用“惨”的概念,谁还会上战场,谁还会牺牲就义?

中国文化的根底终归是“惨”的,没有对命运真正的抗争意识;有群众,无个体;言语或许是强势的,但行动向来是矮子。

文艺领域,“惨”的叙事潮流几千年未变也就不足为奇。

王小帅的《地久天长》自然是“惨”的,人认命了,并自我安慰;求助于时间的万能解药,这是屈辱,是懦弱。

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自然是“悲”的,人物认清了现实,却无力改变,他们咒骂着。

就像他自己一样,在一条死胡同里献祭了自己的生命。



这种愤怒能和《燃烧》一样吗?

《燃烧》中的李钟秀放火烧掉汽车,是因为认识到摆在他面前的命运是毁灭,但他仍然继续这样做?

李钟秀缺乏自我认知,他陷于茫然之中。这是村上春树小说中人物的普遍状态,也是为何李沧东要将结尾一幕拍成似真亦幻的原因(燃烧行为可以看成是虚构的写作)。

《大象席地而坐》的愤怒基于人物对自身的认知,他们没有憋屈着,要把愤怒发泄出来,无论发泄在什么地方。

但他们的发泄超出不了“人”,因为视野很窄,看不到那么远,只能在人身上动手。

他们不是丧失了行动力,也不是他们不愿意行动,而是找不到行动的方向,只能自我折磨。

这是一种话语上的“悲”与行动上的“惨”的混合:认清了自己,发泄愤怒;认不清环境,找不到行动方向。

明知道一切都是速朽的、无出路的,仍然奋力扑过去,这不正是“飞蛾扑火”吗?

作为观众的我们也知道这是创作者给自己找的末路,他原本是可以走出来的。

这引发了“悲壮/悲凉/悲悯”,电影的配乐是完全准确的。

年轻人的状态更接近一种“悲”,“初生牛犊不怕虎”引来的失败便是一种“悲”。

“惨”才是中年男人的专属,所以《地久天长》的“惨”也属精准定位,是一幅自画像。

人到中年,反抗殆尽,以为自己掌握了“生活的智慧”,满世界跑着教育年轻人。

这只能是来自中国的怪象:当所有中年男人都在给你讲大道理,你也就知道这个社会为何停滞不前了。

这是一个奇怪的“惨”之国度。



PS:

至于说《大象席地而坐》不是“悲”,而是“丧”,混淆了“丧”与“惨”的不同。“丧”与“惨”两者都是(假装/真的)妥协,在认清现实后都放弃行动,但关照生命的态度是不同的:一个把妥协变为主动寻求的结果、变为审美对象(日本,消极抵抗),一个是把妥协当做被迫作出的决定、变为现实本身(中国,放弃抵抗)。


活动信息12月27日北京
13:30 & 18:30‍《大象席地而坐》剧情片/2018

放映:飞船

统筹:一时

设计:安妮·深马

编辑:小白

如何购票
........................................................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放映场地
........................................................朝阳区通惠河北路郎家园6号院郎园vintage 虞社



不知道下次我们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

是胡波离开的第几天

你是否还在原地坐着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捕梦艺术:约翰·阿尔文的手绘电影海报》



END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近期文章

巴赞与萨特 | 张献民和爱的鄙视链 | 徐童

张律 | 过春天 | 大卫·汤姆森 | 亚洲腹地

奥丽芙·基特里奇 | NETFLIX | 邦德25

宠儿 | 罗马 | 奥斯卡编剧 | 奥斯卡摄影 

昆汀的电影语言 | 年度推荐电影 | 谁先爱上他

第10届金扫帚奖 | Cartoon Saloon | 恐怖分子

陈翠梅 | 冥王星时刻 | 天落水 | 海墘新路

张献民“一个人的电影节”  卫西谛365天电影写作计划完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