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经纬 | 为小人物留下史诗

后窗 2020-08-24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就要过完了,当我们回首这十年时光的时候,应该庆幸有优秀的纪录片作者留下如此真实又有力量的影像,它在不同的人群和阶层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让现实的拟像与超真实的社会不断对话,直抵下一个十年。为此,我在年末的放映中精选了四部关于“人生”主题的纪录片佳作,跨度十年,不同地区,各异族群。此刻回看,“人生四章”不仅反哺每个年轻人的真实人生,更会成为一把开启未来的钥匙。瓦尔达曾将自己的纪录片创作方式比喻为“拾荒”,我选择的“人生四章”亦如此。当我们去“拾取”这十年间这一个个鲜活、完整实体的时候,繁荣景象下的断层不断在我们眼前成型,仿佛我们就是其中一个个微小但强大的组成部分。










后窗放映 039

《音乐人生》(中国香港)
12月28日(周六) 13:30
《种植人生》(中国)
12月28日(周六) 15:15

影片放映+映后交流


《游戏人生》(日本)

12月29日(周日) 13:30

《虚你人生》(美国/中国)
12月29日(周日) 15:15

影片放映+映后交流


地点:

南京南视觉美术馆

地址: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30号43楼B座


报名方式:扫描海报上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放映员:高达

本次学术交流已获正式授权




张经纬:为小人物留下史诗


在纪录片导演中,张经纬是个异类。相比所谓的社会意义,他似乎更在意纪录片的人物性和可看性。其实比“纪录片”更多从他嘴里冒出来的是“电影”、“故事”这样的语词。而他那些剪辑繁复、音效精良的纪录片,也确实比多数电影更会讲故事。


凭着《音乐人生》,张经纬拿下当年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最佳音效等3个奖项。不久该片又成为第一部获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的纪录片,他本人拿到新晋导演奖。《音乐人生》进入香港的影院,播映数百场,创出一个小小的奇迹。
在许多人印象中,拍纪录片是个“苦逼”活儿,单调枯燥的摄制,反反复复的剪辑,数年内带着同一部片子,穿梭在大大小小的影展,无望地寻找着下一笔拍摄资金。张经纬不以为然,“就算剧情片资金也是大问题,问别人要钱从来就很难对不对?反正我还能继续拍下去。”
从《歌舞升平》(2007)《音乐人生》(2008)《墨绿嫣红》(2010)到最近的《一国双城》(2011),他所拍摄的人,无论贫穷或富裕,似乎有一个共性:生活在边缘状态。也许他所希望的,是为小人物们留下一部史诗。


与音乐有关的人生

如果你看过《音乐人生》,也许曾留意到片尾那一长串乐曲名:从贝多芬到拉赫玛尼诺夫,一共13首。这并不奇怪,这部片子本就跟音乐有关。但张经纬的其他作品对音效也很用心。在他看来,只用原声未必是纪录片的最优选择,音乐对结构有很大帮助,可以令观众更投入。
自11岁到26岁,张经纬拉过15年大提琴,梦想做第二个马友友。一度担任香港小交响乐团第二大提琴手,并在香港管弦乐团兼职。尽管小交团团友泼冷水说“读硕士有什么用?几年后回来还不是坐我旁边拉琴”,他还是决定去美国进修。
不料留学的结果是放弃了音乐。在布鲁克林学院,他是乐团首席大提琴,并结识了后来的妻子、首席小提琴五条秀美(他现在的公司叫“秀美制作”),却也因此发现自己在音乐方面天分有限。乐团演奏乱了,他只知道乱了,太太却知道乱在何处、为何会乱,并设想解决办法。据说莫扎特听一次乐曲就能默写乐谱,太太听数次也能默写,而他没这个本事。
尽管主修的音乐只差一次演奏会就可以拿到硕士了,张经纬还是选择转修哲学。在布鲁克林学院,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随心所欲游学10年,哲学、美术、历史几乎都可以拿学位,最终却成了导演和编剧两门主课都没修的电影学学士。因为他的短片《Farewell Hong Kong》进了圣丹斯影展竞赛单元,学校便“特事特办”。只不过他刚刚“告别”香港,却又急着赶回去,结果连毕业证书都没带走。
回到香港,张经纬已经很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他拿出所有存款——两万港币买了一台索尼数码摄像机开始找题材。恰巧老同学担任香港校际音乐节总监,邀请他去看比赛,便跟拍了十几个学生。之后这一计划因他着手拍摄香港电台委托的剧情片《汶静的故事》而中止。直到2007年他才又想起未完成的处女作。
张经纬找到那些学生中他最感兴趣的黄家正做采访,“感觉特别好”,便决定以他为主角继续拍摄。第一次正式拍摄前,十分情绪化的家正突然说,“不要来拍吧,还不到时候。”张经纬已经约好所有的工作人员,只好和他的团队赤手空拳去听家正所指挥的乐团的排练。第二次家正又想延期,张经纬“投诉”,“家正,我约好了所有人,我每天都要付钱的。”家正说,“不早说?其实上次要拍也可以。”

这个特异的天才7岁开始学钢琴,11岁拿到香港校际赛冠军,远赴英国、捷克巡演并录制CD。当时他每天只练一小时钢琴,“用脑想就行了,随时,现在……”6年之后,他不再那么星光四射,甚至因经常缺课被学校投诉。张经纬问他怎么看待其间的变化,家正说他“极度记得”父亲的责问,他也因这个问题迷失了两年。
有时他憎恨音乐,只为了比赛和考试那种。他所在的拔萃男书院获得校际赛冠军,众人狂呼:“音乐王国,舍我其谁?拔萃!拔萃!……”他格格不入。他说他很小就已明白,若对音乐有高层次的体验,就会知道为了比赛的音乐毫无意义。所以他不会参加考级,室内乐比赛他坚持选用超凡脱俗却会因超时而被扣分的曲目。
老师罗乃新问过他,知不知道要做一个成功的音乐家,或者成功的人,除了才华最要紧的是什么?谦虚。家正绝不谦虚,他说自己是“魅力领袖”,告诉妹妹家瑶:“相信我是智慧的开端。”父亲黄医生告诉他,做领导最好的方法是赞美人。家正最爱批评人,只要对方的表现不够优秀,即使对哥哥家立也不留情面。他有一句夸人的话大概是跟罗老师学的:“Much better.”——只是“好多了”而已。
罗老师弹钢琴是为了荣耀神。世上有没有神家正想了很久,人活着是为了荣耀神,世界真是这么简单么?在Facebook的信仰一栏,他写的是追寻真理。能否找到并不重要,探索本身就是体验和成长。他研究《易经》、八字、宗教,有时成败在天的宿命感让他稍觉安定。相比收入可观的演奏家,他更想做一个意涵丰富的“human being”。指挥乐团排练时他让大家看着他,“谱只是纸,我是个人,比谱有趣多了。”他坚持读音乐的原因是想用音乐指引人生。
家正很小时就想,我很快乐,但有许多人不快乐,世界不完美,全部人死光重新开始。(7岁)“最初为什么会有人?迟早都要死的,不如早点死啦。我经常想,不如长大后,让所有人来到一个地方,告诉他们这个道理。人有权结束自己生命,人也会问自己为什么生存,我不会自杀,因为我想多活一点点。”(11岁)“如果有神,为什么这世界不公平?为什么会有人科学解释不了。我一直在追寻答案。”(17岁)
拍完《音乐人生》后,黄家正回美国继续读音乐,据说,他至今没看过这部以自己为主角的纪录片。



总还是有人爱听故事的

2004年的某天,张经纬接到导演许鞍华的来电。两人见面后谈了一下午,决定把发生不久的金淑英一家灭门惨案(丈夫李柏森杀死妻子金淑英及两个女儿之后自杀)拍成纪录片。为了解整个事件,他们采访了金淑英曾寄居的收容所,她的朋友、邻居和家人。在金淑英家,张经纬躺在她曾经的床铺上,彻夜难眠,悬想着这个四川女孩貌似走向光明却终于坠入黑暗的命途。
因题材阴暗找不到投资,他次年写就的剧本长期搁置,直到《天水围的日与夜》大获成功,才以《天水围的夜与雾》之名义起死回生,纪录片变成剧情片。不过他自己倒“因祸得福”。因为许导心里一直放不下那个故事,不时跟他探讨、外出调查,他仿佛跟着她做学徒,磨练了学院不曾教过的手艺。后来他拍的纪录片,许鞍华多半是顾问。
在张经纬看来,最奇妙的是每次拍片都有不同的体验,仿佛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旅程。“其实我拍片很简单。我拍好看的、我觉得对的——这个对就是它的确反映镜头后的我对它的理解。真实性和道德感,不在于你有没有拍到,或镜头里面有没有,而在于拍摄中跟拍摄对象的交流,剪辑时对电影规律的把握。”

片子剪出来后观众怎么看,他没法控制。比如他认为黄家正的父亲宽容、开明,有些观众却觉得他有中产阶层的虚伪。“我不想解释,每个人都以他的主观情感、生活经验,将意义赋予电影。”

所以每部片子最初的放映会,他一定在场,不是为了把剪接时已看过不下千遍的片子再看一遍,而是坐在最后排最角落的位置“看观众怎么看”,“观察他们会不会突然离场再不回来”——这是片子不好看的有力证明。观众中途去洗手间的位置他也不会放过。因为他最长的片子不过90分钟,观众中途去方便可能是片子的叙事或剪接节奏有瑕疵。跟同事们讨论时,“小便位”常被用来形容节奏松散之处。

2008年放映《歌舞升平》,全年四十多场张经纬几乎场场都参加。每月看三四批不同的观众,比去读电影学院学得更多、更有意思。最开心的是天水围那场。起先他还担心居民因为教育程度会觉得闷,结果他们边看片子边很起劲地评论。评论很粗俗,他却极兴奋,“这说明他们看懂了,看得有反应。他们没跑去小便,从头看到尾。

这似乎印证了他的看法:虽然媒介形式不同了,但总还是有人爱听故事,“你的故事有10个人听,就问那10个人要钱。你的故事只有你爸爸妈妈爱听,你就找你爸爸妈妈去支持你。只要真能把故事说好,听故事的人永远在那边。

(本文章摘录自南方人物周刊)


导演简介

张经纬


香港出生,祖籍广东深圳湖贝村,年轻时学习大提琴在Brooklyn College, City University of NewYork修读音乐硕士课程亦因此有机会接触很多其它科目最后以主修电影制作、副修哲学。毕业曾制作4部剧情短片及监制1部纪录短片作品在多个国际影展中参展及获奖,他执导的纪录长片《关心是潮流》、《歌舞升平》等,剧情片剧本《上帝的苹果》获得「2001年中港台电影神话剧本创作赛」优异奖;《天水围的夜与雾》获得2005年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的最佳故事奖,此剧本由许鞍华导演。


购票信息

活动为非盈利性学术交流场
欲参加请提前购票


时间

2019年12月28日(周六)
13:30-13:35 映前导览

13:35-15:05《音乐人生》(中国香港)

15:15-16:30《种植人生》(中国)
16:35-17:10
映后连线顾晓刚导演交流


2019年12月29日(周日)
13:30-13:35 映前导览

13:35-15:02《游戏人生》(日本)

15:15-16:50《虚你人生》(美国/中国)

16:50-17:20 映后特邀嘉宾交流


地点

南京南视觉美术馆

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30号43楼B座


报名请扫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

(收入仅用作版权、场租、交通食宿等支出)

注意事项

.........................................................

购买时请正确填写手机号码;

提前至少 30 分钟至前台核对身份信息后取票,座位先到先得;

活动中禁止使用任何自发光物品(如电脑、手机、手电等),禁止屏摄、大声喧哗。原则上我不提倡任何干扰他人观看的行为,欢迎观众对相关行为举报,我会在核实后统一计入黑名单;

如您有特殊需求,请提前联系安排靠通道座位方便进出,迟到的观众请勿使用闪光灯,迟到 30 分钟以上禁止入场;

票券审核通过后,一经售出,无法退款。票务转让请自行处理,现场凭身份信息领取进场凭证;     

活动为非盈利之内部交流,特此说明。


【关于 CNEX】


CNEX Foundation 作为一个非营利性质的民间文创组织,创立于 2006 年,由两岸三地热爱纪录片的人士组成,目前由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台湾蒋见美教授文教基金会、香港 CNEX 基金会共同推动。


期望以十年拍摄一百部华人纪录片,通过年度主题徵案、华人纪录片影展、校园巡迴放映、筹备华人纪录片提案大会等计画,在支持创作和人才培训之外,为下一代的太平盛世书写备忘录。

为推动两岸三地纪录片的国际合作,以及所完成之纪录电影影片的推广传播与发行,进一步于 2011 年再成立了 CNEX Studio·2015 年成立了 CNEX Doc Channel ,宗旨为打造具国际专业规模的优质华人纪录电影,并搜罗优质华人纪录片和全球杰出的纪录片片库,建立数位传播发行网络。



END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近期文章

骡子 | 舒浩仑 | 微醺之夜 | 雎安奇
春江水暖 | 一张绝版照片 | 魔童哪吒
巴赞与萨特 | 张献民和爱的鄙视链 | 徐童
张律 | 过春天 | 大卫·汤姆森 | 亚洲腹地
奥丽芙·基特里奇 | NETFLIX | 邦德25
宠儿 | 罗马 | 奥斯卡编剧 | 奥斯卡摄影 
昆汀的电影语言 | 年度推荐电影 | 谁先爱上他
张献民老师的十荐 卫西谛365天电影写作计划完成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参与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