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邦美蜀丨高原上的文化回响

2016-07-29 林涵  夏天  文霞 中国东盟博览杂志



高原上的文化回响



锣钲:传承远古的信仰


■ 锣钲。


起源于东山文化的西原锣钲音乐是越南的传统音乐之一,始于公元前3 世纪~ 公元前1世纪,属于东南亚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广泛流传于越南中西部的昆嵩、嘉莱、多乐、多农、林同五省。2005 年11 月25 日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


■ 围着篝火起舞的族人。


邦美蜀是西原锣钲音乐传承地之一,远古的音乐带着信仰的力量,用音符描绘着那神秘的过去,生活在邦美蜀的少数民族信仰萨满教和万物皆有灵。他们相信在这些铜锣里都隐藏着一个与古代铜锣一样强大的男神或女神,他们借着音乐同神灵交流,在每一个村落建立锣钲队,以歌舞沟通天地,表达情感。


■ 高原少数民族。


锣钲与邦美蜀各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起伏的音乐之中歌舞着他们的一生,传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迎接婴儿的人生第一声是“吹耳礼”上的锣钲音,在他以后成长路上锣钲也会一直激越着,陪他咚锵起落,最后响起在告别亡人的“弃墓礼”上。


锣钲的音乐伴随着西原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种类繁多,直径从25 厘米到80 厘米不等。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锣钲也各有不同,如邦美蜀地区的嘉莱族就是成套使用,每18 至20 面为一套的,每人只敲一面的西原编套锣钲,配合娴熟,以丰富的和声方式演奏出多音级的曲调。锣钲表演的规模、节奏与韵律,又依仪式内容不同而各异,配合篝火的摇曳在山林的夜中十分震撼。



竹竿舞:跃动在脚尖的节拍精灵



■  竹竿舞


当你听到极富节奏感的“嘿!啊嘿!”的吆喝声时,不要疑惑,停下脚步,微微偏首,你就可以看到那跃动在竹竿间的精灵向你微笑。在越南,竹竿舞是一种传统的舞蹈,过去的人们常常以竹竿舞祭祀祈福,祈求风飘雨顺,谷物充盈。


埃地族长屋:会说故事的建筑


■ 在长屋前劳作的埃地族人。


在邦美蜀一带的高山丛林里,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埃地族(Ede)。他们习惯于三四代同堂,住在一种竹木结构的高脚屋里(又称做“桑”),可以容纳数十人的大家庭。人口增添时只在屋后加长而很少造新屋来替代旧屋。作为母系氏族制度大家庭物质象征的长屋,是保存埃地族精神文化价值的存在。如今,经历政治、经济、社会的种种变迁,埃地族的生活方式已经变化,新一代开始趋于脱离大家庭,母系氏族制度正逐渐成为历史。


西原史诗:歌声里流传的世界瑰宝


■ 西园史诗的传承使者——民间史诗说唱艺人。


西原地区史诗是越南文学留给世界的瑰宝,是越南西原地区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百科全书,主要歌颂为战胜黑暗势力,保卫村寨安宁立下大功的英雄。通过史诗的叙说和演唱,人们可以感受到西原各族人民的文化特色。其中著名的长歌有埃地族的《儋珊》、《轻攸》;巴那族的《亚姆诺伊》、《兴志恩》等等。西原史诗可以在不同场所和空间演唱,以口头流传方式传承,大部分起源于民间,老艺人通常会在传统盛会或是村寨重大活动上演唱。每一部史诗要几夜才能讲完,甚至有些要连续说唱四五天。这取决于演唱者的想象力和精神状态。史诗的长短和旋律将随着故事的内容和演唱者的兴致而变化。演唱者可以连说带唱,也可以对话或按照舞台艺术表演形式模仿各种动作。因此,唱史诗的艺人被视为邦美蜀的“宝贵财富”。



专题策划 / 林涵

专题撰文 / 林涵 夏天 文霞

版面设计 / 王抒韵 黄潇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编辑/EVERGREEN


相关推荐:

越南美食丨越吃“越”美味

越南丨惬意邦美蜀

文化邦美蜀丨咖啡天堂,时光未央


1.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主办的权威官方杂志; 

2.中央宣传部外宣出版重点项目单位;

3.中英文双语月刊,面向中国和东盟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发行;

4.如想看到纸质精彩内容或商务广告合作,请致电:0771-5807700

5.稿件投送,请E-mail至:capanorama@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