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日惹,邂逅印尼传奇民艺

2016-11-13 文霞 东博社




提起印度尼西亚,人们脱口而出的往往是水清沙幼的巴厘岛,举世闻名的婆罗浮屠寺庙群和充满神秘宗教色彩的普罗巴南神庙……而当你身临印尼日惹,听到佳美兰铿锵澎湃的音乐之声,便会不由得被它所吸引,驻足凝望广场上歌舞绚丽、灯影幢幢;观皮影蹁跹、木偶舞戏;听达郎说史,将印尼古老民艺尽收眼底。


身姿曼妙宫廷舞


日惹是印度尼西亚的历史文化名城,多多少少都带有宫廷文化的影子。舞者一颦一簇,一形一态都极为精致,甚至,连呼吸都带着韵律。传统的印尼古典舞蹈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由于世代相传和艺术家们不断创新,形成了丰富的舞蹈剧目和表演风格。




“巴里斯”又被称作“男人的舞蹈”、“士兵操练舞”,是一种仪式化的舞蹈,最流行的一种被称作“戏剧化的巴里斯”,是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提炼出来的。舞者有专门的角色,一般成队表演,而若是单人的表演,通常舞者会扮作史诗中的英雄,如阿居那,力求展示英雄的勇敢和魄力。



■宫廷舞造型精致绝伦,舞姿曼妙




宫廷舞蹈则是另一种风格,多取自中世纪的史诗,把历史叙事的特点糅合在舞蹈中,对动作的精巧性和技术水平要求极高。随着佳美兰音乐不疾不徐有节奏的响起,舞者的姿态宛若流水,没有丝毫凝滞,倾身,颔首,展臂,回旋,舞者头饰上的花串垂坠在额前,随着身姿摇曳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而那藏在裙摆中的鸡蛋花,在舞者行进间,从脚踝轻轻滑落在大理石上,步步生花。




Tips

■ 佳美兰音乐


印尼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是印尼传统音乐文化的集中表现。
佳美兰音乐受到印尼人民的普遍喜爱。它是以金属敲击乐器为主体的合奏音乐,以各种锣为中心,再加上其他金属敲击乐器和少量的管弦乐器而构成的大乐队,通常还加上一个女声或男声齐唱声部与乐队相配合。


在日惹表演的舞蹈大多数情节出自《罗摩衍那》,Purawisata 游乐园每天晚上 7 点会有相关的节目上演。


传统的印尼舞蹈还有:Kecak 舞、迎宾舞、卡卜亚舞等等


惟妙惟肖木偶戏


印尼人对哇扬戏抱有的热情,足以令任何一个外乡客瞠目结舌。一场哇扬戏表演常常从晚上七八点开始,一直能演奏到凌晨 4 点,哪怕在游乐园或是旅游胜地,也会有短小的精华演出,为各地游客展现印尼文化的魅力。哇扬戏不仅只有皮影戏一种,还有木偶戏。和皮影戏的取材相似,在日惹流行的木偶戏剧目大多也源自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



■制作精美的哇扬木偶


哇扬木偶源于中国和印度,制法也大致相同,是三维立体的木雕。木偶的选材来自当地,木料质地较轻,易于雕刻,人偶师从木料上取下大小适宜的一块,经过仔细衡量,粗略打造出轮廓,紧接着打磨、抛光、雕刻、上胶、涂色……木偶就这么诞生了。有一种说法是,在传统的木偶世家中,木偶每个部分的制作是有明确分工的,一般而言,木偶的身体则通常由家族中辈分较低或较年轻的成员来做,而家中的妇女则制作木偶的服饰和装饰品。




木偶早在制作的设计中就已经注入了身份和角色的元素。通常男性角色都有比较适中的青铜色的身体,宽阔的肩膀,并且在胸前饰有一块天鹅绒布;女神、女皇及女性角色通常都裸露肩臂,并穿着紧身的束衣;一般的乡野村民则身材矮胖,而且加以腰带遮掩;恶魔则只包裹马来群岛土著所穿的一种围裙(Sarong);男女仆人和官员除了穿着马来围裙之外还必须穿长袖的夹克。


在哇扬戏的理念中,脸的颜色、五官的形状,甚至神态的不同都赋予了不同角色和性格,也可以说脸就是一个木偶的灵魂所在。那一张张神采各异的木偶脸庞,色彩浓艳,装饰精巧,是一个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更何况它们还承载着流传千年的故事。日月轮回了千万次,方才积淀出这至美的结晶。




Tips

■ 哇扬博物馆:木偶皮偶艺术之家


哇扬博物馆是一座以印尼皮影木偶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坐落在雅加达 Fatahillah 广场的西侧,靠近雅加达历史博物馆。
该博物馆是一座荷兰风格的建筑,始建于 1640 年,早期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座教堂。1975 年 8 月 13 日,更名哇扬博物馆。如果想进去参观,只需要支付 2000 印尼卢比的门票(约 1元人民币)。博物馆收藏的木偶、皮偶有 1000 多个,不仅仅来自印尼,还有来自马来西亚、泰国、中国、越南、法国、印度和柬埔寨等国的,作为单一文化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将哇扬艺术展示得非常到位。在这座博物馆,还可以看到配合皮偶木偶表演用的印尼特色的乐器——佳美兰、哇扬雕像、哇扬绘画、爪哇面具等。据说,每个月第二、第三、第四周的周日上午 10 点,有免费的哇扬表演在这个博物馆举行。


■ 地址: Jln. Pintu Besar Utara No.27, Jakarta Barat,Indonesia



十指玩转牵丝戏


“一张牛皮道尽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书写的便是哇扬皮影戏(Wayang Kulit)的精髓。哇扬皮影戏是印度尼西亚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与中国的皮影戏形似而神不似,是印尼哇扬剧场中最著名的一种。它出现于公元 8 世纪,11 世纪已有文字记载,15 世纪后日臻完善而定型。在爪哇、巴厘一代流传至今。戏偶由牛皮所制,而操偶棒杆的材质则为牛角,雕工精细雅致。剧中故事通常取材于神话或史诗,如《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和《SeratMenak》等。



■哇扬皮影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十分精致


没有电影的蒙太奇,也没有戏曲中的眉目传情,哇扬皮影戏所能依托的,只有一人二光众皮影,如此而已。哇扬戏的剧场通常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有时甚至是在广场搭起架势即可开演。但一位“达郎”却千金难求,因为这个皮影的操纵者,是表演中的灵魂人物、全剧的导演。


他一个晚上需要操纵 50~100 个皮影,运用其玄乎其神的口技,一人饰多角,伴着佳美兰音乐的缓缓推进,剧情进入高潮。神明、王子、恶魔、战士轮番登场,大大小小的彩色皮影人在或强或弱的光影间被赋予了生命,演绎着神秘的传说故事。


有学者认为,“在过去,皮影艺人被看作是文人雅士,他们通过艺术把哲学、道德观和审美价值观传给下一代。剧中的喜剧角色代表了生活中的‘普通人’,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对一些敏感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进行评论。因此,哇扬戏成了针砭时弊的一种工具,正是印度尼西亚皮影的这种特殊的作用,才使得这种艺术形式经过几个世纪的磨砺保留至今。”


一场皮影戏通常从夜幕降临开始,一直持续到次日天明。虽然演出的剧目已经观看过一遍又一遍,但是当地人民却毫不厌倦,仍旧兴趣盎然。在长达 9 个小时的戏剧中,人们看到旷世之战、英雄壮歌、人性矛盾,当然也少不了儿女情长。对当地人而言,哇扬戏的舞台便是人生最好的课堂;对外乡游客而言,这是寻迹印尼传统文化最好的地方。


Tips

皮影最初都是大致勾画在牛皮或羊皮上的。等到剪出大致形状之后放在平整的木砧骨上,然后进行细微的镂空工作。通常制作者是用一块非常细小的木槌棒和凿子一点点地做出来。等到镂空完成后,就开始上色了。在皮影戏中,颜色具有非常丰富的宗教意义和戏剧意义。毗瑟挐(Vishnu)的脸通常画成黑色,而西拉(Shiva) 的脸则是金色。虽然颜色具有严格的宗教角色,但同一皮影角色也可以根据不同戏剧环境和情绪以不同的颜色出现。红色通常代表了热情和激动,而白色则是天真烂漫。


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会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在巴厘岛(Bali)和龙目岛(Lombok) 表演的皮影戏就比爪哇岛的更朴素和贴近自然。因为在爪哇岛的居民受到强烈的伊斯兰文化影响,认为在皮影中显露人体是触犯圣灵的罪孽,所以在爪哇岛的皮影戏会更加讲究布景和服饰。


本刊记者 / 文霞

文 / 《中国—东盟博览》杂志


相关推荐:

双十一,东南亚的购物清单已为你列好

日惹,爪哇岛上的千年古城

旅游刊精彩预告 | 山水崇左 岩画花山



点开蓝色字体《中国-东盟博览》杂志微信小店,订阅我们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