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10月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没有料到:这就是解决钓鱼岛的最好办法!终于放心了

2016-09-28 复兴军事


商务合作(互推等):huweicong@fxingw.com

小编个人微信(美女哟):iyue999

近年中国与邻国因为领土和主权问题纠纷热起来,社会公众在媒体的引导下也特别关心,考虑从到我国近代本身有悲惨的割地赔款的不幸遭遇,这些纠纷引发的高昂爱国热情就不难理解。在公众关于此类争议的主流意见中,一种很流行的看法就是:领土问题没什么好谈的,只有一战才能解决问题。这一看法很符合中国历来历史演义所塑造的传统豪情,但证诸真实的历史,其实站不住。


终老台岛的东北军名将王铁汉先生在其晚年回忆中曾提到一件事,即“九一八”前后中国对日交涉的失误。当时日本挟国力和军力的优势欲寻求在我国东北更大的侵略利益,而中国中央和地方当局明知日方侵略意图,可由于国力弱小,尚不能采取断然的军事抵抗措施,与此同时,国内汹涌的抗日民意使得中央和地方的执政者都不敢轻易与日本进行交涉谈判。如此时日拖延,日本军部的势力逐步压过了其内部对华较缓和一派的意见,于是事件朝最坏的方向演化了。所以,在王先生晚年痛定思痛的反思中,“九一八”乃至东三省的失土,不仅是我国军事的失败,也是我国交涉不力,不能审时度势行事所致。

被学界称为开创中国近代史学科的蒋廷黻先生也有类似看法。他写到光绪十一年(1885)李鸿章与伊藤签订《天津条约》,承诺中日同时自朝鲜撤军,但朝鲜以后如有内乱,中日均有权调兵进驻,这实际上开启了日本此后征服朝鲜军事计划的法理之门,9年之后,果然中日因此而在半岛开战。这是李氏耽于旧式智谋而短于现代国际利权意识的表现。

甲午战败,俄国因不愿见日本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占独有的利益,于是发起“三国还辽”的国际外交。而此时李鸿章继续“以夷制夷”的故智,结果,赔款巨额增长,沙俄进入东北,德国占据山东,嗣后英国要求租借威海卫及九龙及长江流域特权,法国要求租借广州湾及在云南、广西和广东的特权,等等,而日本的势力并未得到遏制,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氏终于犯下最大战略错误,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从此引狼入室,使列强瓜分中国的担忧成为现实。蒋廷黻先生认为,凡此均是李氏及当时人不懂得现代外交、不具备现代国际法权意识的结果。


有人说那时中国国力微弱,所以百事不顺,但如果我们看历史上强国的情形又如何呢?日本在明治维新可谓步步得策,迅速在50年间跻身列强行列,但不间断的军事胜利也加速了其对武力的迷信,以至无视侵略政策的连锁后果,从而将帝国塑造成了众矢之的,最后导致战败灭国的后果。曾几何时,希特勒德国擅自派兵进驻莱茵,并不战而并吞奥地利,在慕尼黑甚至屈服当时的巨强英法,赢得了苏台德,但纳粹德国误以为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胜利可以无限延伸,直至入侵波兰,终于点燃导致最后毁灭的世界大战战火。

以上中外例证都表明一点,一个国家固然要努力建设足够强大的自卫武力,并敢于使用这种武力维护自身的利益,但同样重要的是,现代外交与和平的手段也是不可一日或缺的政策工具。而如何合理界定国家的国际利益,巧妙和正当地运用国际规则,正确地评估目标与能力,这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大国的威力不仅在于其强大的物质力量及其施展,更在于其明智、巧妙和坚定的外交力量。对于国家来说,和平不仅是一种值得追求的政策目标,更是一套需要极高知识、智慧和耐心的政策本身。

和平也是需要学习的,而那些不懂得和平的含义及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和平的国家,注定其国际利益也是难以长久保持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