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他们上过“东兴劳动大学”,如今.....
东兴一网
微信号:dongxing1_com
点击关注可加微信
关注
五十年前,大学还不像现在如此普遍
相比之下,当时“大学生”是很少的
但你知道么?
东兴也曾兴办过一所‘劳动大学’
在当年,他们是怎么读的大学?5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生活过得如何?在不为人知的背后,他们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5月中旬的一天上午,防城区大菉镇干部李开德,利用公休假时间,和老罗一起当“向导”,引路带记者去到防城区滩营乡那屋背村酒铺组。在那里记者见到了当年一起上过东兴县劳动大学的17名老校友……
昔日同窗,欢聚一堂 韦佐摄
我还是学到了怎么种好果树
酒铺组被密集的竹林和树木环抱。蔡荣森家的院子绿树掩映。院墙外,鸡蛋大小的百香果缀满支架。院墙内,一棵硕大的龙眼树投下满院的绿荫。
蔡荣森说,院中的那棵荔枝树是1984年种下的,连同幼苗一起,应该有35年树龄了吧。
蔡荣森今年78岁。1961年从防城中学初中毕业,不久后到大菉坡稔小学当代课教师。1年后,因学校压缩人员,回家务农。1964年,又到滩营的石合小学代课。“抗战老兵廖章的儿子廖志周是我的学生。”蔡荣森说,“在那里,我只教了1年。随后,就到东兴各族自治区县(当时防城为东兴各族自治区管辖)上劳动大学。”
据资料记载,1964年8月,东兴在黄淡创办东兴各族自治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后为了向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于1965年9月,将东兴县中等技术学校改为东兴县劳动大学,培养“哪里来哪里去”的农业技术人才。东兴县劳动大学教学目标是培养乡镇干部和农技人员。蔡荣森说:“校长由东兴县县委书记兼任,老师则从各个单位抽调。像卫生班的,从医院抽调。”
蔡荣森说,那时候所谓的上课,其实只有一半时间上课,一半时间用来劳动,同时还在搞军训,像练习步枪、机枪、重机枪射击。蔡荣森练的是步枪。当学生的,每个月有9元补助。吃食堂,即伙食费由国家出。上农业课,如农机知识、农业技术等。种果、造林等,学的不少。
可到了1966年,学校处半停办状态,到1967年则全部停课。学生们回乡接受再教育,就是插队。蔡荣森因家庭成分原因,回了老家。
回老家后,一直务农。1978年,蔡荣森又到大菉那德小学代课。一个学期后,又退回家。此后,他曾到垌美、火光农场,修建水池。1988年回老家,开始种果树。
此前的1970年,蔡荣森结婚成家。1984年起了一层5间混凝土楼房,没有足够的钱,只起了一层,占地150多平方米。所有建材、人工,都是夫妻两人承担。但那时候,能建起一层楼房,很了不得。1996年,即12年之后,才修好第二层和厨房、卫生间等部分。
蔡荣森说,上劳动大学,学到的可能就是种果技术吧。1988年之后,他一家开始种果。到了1993年、1994年,种得最多,一共300多亩。最丰产时约8万公斤。收入最多时有几十万元。可惜,因为交通不太方便,对于产品销售有较大影响。
当然,如今已经78岁高龄的蔡荣森,说年纪大了干不动体力活了。他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是,3次代课,最后没当成一名人民教师。不过,他的遗憾由他的子女辈去完成。他的大儿子是滩营小学副校长。他的孙子、孙女正在上大学。
毕业证与师生通讯录 谭楚翎摄
有个健康的晚年就特别知足了
相比同班别的同学,当时的杨桂珍年纪最小。比如,她比蔡荣森小9岁。
杨桂珍1965年从防城中学初中毕业。她说,东兴县劳动大学此前叫东兴农业技术学校。她报学的是农作物专业。因为在班里年纪最小,个头也最小,所以老师不怎么安排她做劳动。同班其他同学从东兴江尾过黄淡水库打柴火时,她就负责看着船。
上了一年多课,“文革”一来,学校就停办了。因为父亲是建筑队的,因此杨桂珍回防城,就参加防城第二建筑队而没有下乡。建筑队100多人,一小半是女工,大部分没有什么文化。杨桂珍虽然个头纤细,但她仍然和男工人一样,每天拌水泥浆、搬砖,而且一干就20年。直到1988年,才转了干,在建筑队里当了一名出纳。直到2004年,55岁时退休。前几年,她身体一直不好,患过重症,但她乐观,坚持锻炼,特别喜欢唱歌、跳舞。如今,她身体很好,身材和20岁时,几乎没什么两样。
欢舞一曲 谭楚翎摄
好学让我受益了一生
李潘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好学,业余时间养蜂,也要买书报自学,非得学出点名堂来,就如同他当年通过努力学习,成为防中全校3位考取东兴县劳动大学的学生之一。
今年72岁的李潘生于1946年,须发花白,精神健旺。1964年,他考取东兴县劳动大学,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之一。那一届全校只有两个班,一共一百多人,主要学科有农作物栽培与农业机械。
劳动大学实行半工半读的教学制度,上午下课,下午就去地里种菜;或者一天上课,另一天就要上山砍柴。当时上大学无需学费,国家还补助伙食费,学生也要靠自己的劳动,比如种菜和砍柴补贴生活,李潘觉得也挺好的,多下工夫,自己吃的用的就多一些。除了教学和劳动,学校还有军事课程,教导学生挖掘防空洞,还曾实弹打靶。
李潘说,劳动大学的学制为3年,毕业后发给文凭,工作由国家统一分配。由于文化大革命,东兴县劳动大学的两届学生毕业后没能获得工作分配,因种种历史原因,回乡进行劳动改造。1968年11月,李潘回到了家乡防城,被安排到现东兴市江平镇松柏村进行海堤围垦。一同下乡的同学很多被派去挑泥担土,李潘“逃过一劫”,当时特别需要懂电工技术的人员,李潘被抽去了电工岗位,说起如何懂电工,还是源自他的好学。
在劳动大学时,李潘发掘出自己的新爱好——电工。因为对电工感兴趣,他自学电工技术,不仅特地向水电站的电工请教,还节衣缩食,去新华书店买书。当时一般工人的工资是每月26元左右,一本电工课本定价两三元,对学生来说算得上“奢侈品”了。但痴迷上这行的李潘省吃俭用,从家里给他买日用品的少许零用里硬是把钱省下来,不仅买书,还买电子元件,居然还学会了自制收音机,能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李潘感慨地说:“这个爱好,让我受益一生。”
可不,插队数年,李潘不用担过一担泥,一直都是作为技术员辗转各个水电站,他的电工技术也通过学习磨砺,得到长足的发展,当年建设的多个水电站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不少是由他一手指导装机发电的。
1980年,李潘结束插队,顶替退休的母亲到防城供销社工作。4年后,当时防城区供电公司的经理买家电时与他偶遇,曾一起在黄淡水电站插队,深知他精通电工技术,于是把他调到了供电公司。当时,工农兵大学已经获平反,李潘和劳动大学的同学们获得了来之不易的毕业证,他凭借毕业证申报了助理工程师,其后又申报了中级职称,成为一名真正的电气工程师。
谈天说地,笑意融融 谭楚翎摄
当年的同学,最后散落于各行各业。有在工厂的,有在机关的,有的自己做起小生意,有的搞专业种养,还有当年卫生班的同学,大多数加入了当年的“东兴巡回医疗队”,到农村做了一辈子乡村医生,为村民的卫生健康服务。
50多年过去,这些当年一起读过书、扛过枪、种过地、砍过柴的同学们又聚到了一起,伴随着悠扬音乐翩翩起舞,在树荫下聊着当年的过往,现在的生活,还有那即将奔赴高考战场,就像他们当年一样努力的学子们。
来源:防城港市新闻网
往期经典回顾
◆
◆
◆
◆
◆
◆
◆
咨询 · 合作
微信号:liuliu88668866
点击关注可加微信
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