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市江平镇山心村黄尚文制作的鱼露产品供不应求,每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
京族鱼露制作技艺是我市诸多的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黄尚文传承这门技艺,不仅带动了其他村民从事鱼露生产,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进一步丰富该文化遗产的内涵。
独弦琴(资料图)
防城港市陆地边境线230公里,分布着壮、京、瑶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主要项目有汉族的客家民居和采茶戏、壮族天琴制作传承技艺、砧板陀螺制作表演技艺、京族哈节演唱技艺、独弦琴传承技艺、京族服饰制作技艺、京族鱼露制作技艺、瑶族服饰及刺绣技艺、阿宝节表演技艺、喃嘟喝制作演唱技艺,等等。
防城港市把这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融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工作中,设立大板瑶服饰展示馆和瑶族刺绣馆、依托京族“哈节”和哈亭项目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生产销售京族传统技艺制作的鱼露产品、京族服饰以及发展种养业、从事互市边贸等方式,增加经济收入。
京族服饰制作(资料图)
东兴市江平镇万尾村依托京族“哈节”和哈亭项目,每年引来大批游客参观考游玩。东兴市江平镇城北社区京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樊文英,带领3个妹妹从越南购进手工镶花布料,从事京族服饰生产销售,并对京族服饰进行挖掘和合理简化,使之符合当前人们穿戴审美标准,受到全国各地文艺团体以及私人收藏家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
“非遗”的开发使边境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文化的引领也提高了群众的致富意识,农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东兴市分布在边境线0—3公里以内的被列入国门文化大院一类村大力发展种养业、旅游业、建筑业和参与边贸竞争,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其中江龙村年人均纯收入高达1.6万元。
喃嘟喝演奏(资料图)
防城区那良镇高林村是个大板瑶村寨,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引来越来越多的游客。高林村在国门文化大院内建立大板瑶服饰展示馆和瑶族刺绣馆,除了展示当地瑶族各种精美的服饰,还考证并清晰介绍第一代到第五代的瑶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让游客了解当地瑶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广大游客的称赞。
有了文化经济的有力带动,防城区边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乡村经济活力明显增强。沿边群众积极参与边境贸易,并发展玉桂、八角、松脂生产和林下种养,收入大幅度增长。自2015起,沿边59个村共获得经济收入每年均在20亿元以上并以8.2—11%的增幅逐年提升,人均年收入1.2万元并以9.4—10.2%的增幅逐年提高。
不仅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能收获一笔不错的财富
岂不是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