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行学驿站」番禺博物馆之感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番禺社区教育 Author 杨二妈
行学番禺博物馆
10月7日早上,踏着秋天的脚步,我们体验收获的快乐。「行学驿站」在国庆节最后一天的假期,我们带着孩子们家长们行走在似乎熟悉但又很陌生的番禺博物馆。行学队伍一行三十多人,大家带着任务去行走,在体验中学习。
当天活动,除了把博物馆看成课堂外,我们特意安排混龄学习——我们的小队员,年龄从8岁到11岁,甚至出现一个随姐姐来参加活动的6岁小妹妹,孩子们拿着学习单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在活动中探索。
很荣幸能成为「行学驿站」的特邀培训师,我们的行学活动,主张孩子从自己的视觉中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我们可以在观察中发现事实,也可以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发现的是问题还是结果,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点。
作为活动指导老师,我想聊聊活动设计想法和活动之中的观察。
1、为什么要混龄?
混龄教学环境,可以让孩子和不同年龄阶段交流,看到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能力水平、不同交流方式等等差异,从而让孩子从自身出发,找到自己真实的寻求。
换句话讲,在多元环境下,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兴趣点、动力、优势,而不受简单的学力标准所影响。
比如:某孩子年纪比较小,性格开朗热情,却因为成绩优异有点傲气。在活动中,他观察到高年级孩子回答问题时滔滔不绝,而自己显得认知不足。他在同年孩子中的优越感一下洗刷了,傲气在大量的交流中慢慢减弱,活动结束时成为大孩子喜欢的伙伴。
而另一个高年级的孩子却因成绩平平,一直缺乏自信。在活动中,他有年龄优势,又愿意帮助低龄孩子,最后成为孩子的小老师。就这样,自信一下变强了。
2、以开放性问题取代标准答案,以此打开孩子的好奇心。
我问孩子:陶瓷,是发明还是发现?
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孩子都踊跃回答,却答案不一样。有的说发明,有的说发现。听到不一样答案时,孩子们又回到思考中,甚至开始推翻之前自己的选择。
我又问:什么是发明?什么是发现?
当弄清楚两个词的区别时,孩子主动提问:”陶瓷都是做出来的,所以是发明。”
另一个孩子就问:“是谁发明的?他怎样发现做陶瓷的方法?”
当孩子对事物发生兴趣时,枯燥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孩子都听得津津有味了。
3、多学期融合的行学活动,既是脑洞大开的学习,也是轻松愉快的游戏。
从在草地上找野花野草、看蜘蛛蚱蜢,到一起猜猜石头雕像有什么用途……大量的活动安排,都不直接指向某年龄阶段、具体学科能力的孩子。简单说:一年级孩子和五年级孩子同一起跑线上在思考问题,年龄、年纪都不是优势,也不是障碍。
我们倡议打开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学习;我们运用故事和游戏方式吸引孩子的兴趣;我们设计作业单,涉及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绘画等学科能力;孩子需要回答问题、讨论、做笔记、归纳总结、绘画……
这时,从旁观察的老师和家长,就能从不同的视角来发现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比如说:某孩子喜欢回答问题,但书写很糟糕,他的思路太快,手写能力跟不上。这个孩子需要多锻炼手腕力量,也可以练练字;某孩子绘画非常好,但语文能力显弱。老师会特别要求孩子:必须给自己的绘画作品定标题和文字解析。就这样,孩子便很愿意花时间为自己的作品做文字工作。
“擅长“数学启蒙”和“博物馆课程”课程和活动设计,曾多次接受《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学前教育》《孩子》等国内媒体采访。
“游学乐团”导师;受聘于“同学绘”阅读机构,负责阅读课程设计;定期在广少儿图书馆、省图书馆少儿部讲故事。
阅读推广人,“多元智能”“蒙台梭利”和“自然教育”的践行者,阅读教育类书目超过100本,在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冲突下,有自己的平衡观点。
行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