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塞尔维亚难民营过了一夜

2017-02-23 曹然 世界说

世 界 说

曹 然

发自 塞尔维亚 贝尔格莱德



贝尔格莱德“难民营”,这只是个好听的说法,其实完全称不上是“营”,其实只是无人管理、缺乏基本生活设施的废弃火车站仓库。难民和救助组织一般称它为“仓库”,和政府管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十七所难民营区别开来。


少有人知道,这是欧洲最大的开放式难民营——预计最多有一千两百人在此停留,同时或许也是地理位置最为中心的难民营,就位于贝尔格莱德火车站后面,由此步行到繁华的老城区不过十分钟。


来自阿富汗、巴基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的难民们停留在此。在著名的“巴尔干路线”上,塞尔维亚是关键的一环:经过了伊朗、土耳其和保加利亚,这里是进入欧盟国家匈牙利继而前往德国、法国等国的必经之地。随着匈牙利关闭边境,越来越多的难民滞留在塞尔维亚,等待着新的机会。


△ 图中红点处是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

△ “仓库”门外的涂鸦,难民用英文写着“请帮助我们打开边境大门”


来往的行人并不是都能注意到它,更不能想象有一千多人居住在此,原因很简单:这里实在是太安静了。


这种安静在严寒的冬季更甚:半个月前,塞尔维亚政府发表致各界公开信,要求各救助机构停止对停留在“仓库”的难民们提供援助,为的是强制所有难民住进政府管理的六个难民营。这种压力使原本一天三次的食品救济降到了一次,物品分发也该为更低调的小批次进行。


“仓库”三列长长的厂房内部几乎是完全无区隔的空间,被密密麻麻的铺盖所占据,异味刺鼻。有的部分有门,有的部分完全向外敞开。这里只有一个在废弃站台上搭建的简易厕所,以及两处冷水管。所有垃圾和排泄物都留在废弃轨道上。淋浴和洗衣只能去难民服务中心排队进行。

 

△ 轨道上的简易厕所


“要是住进政府的难民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控制起来遣返回保加利亚,那边的人很可怕。我们喜欢塞尔维亚,这里所有人都在帮助我们。”


20岁的阿富汗难民易卜拉欣·韦萨说,他周围的伙伴们纷纷附和。此言不虚,层出不穷的本土救济机构无视政府“建议”继续运转,警察也并不来打扰。


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松度过严冬。2017年1月中旬开始,欧洲大寒潮席卷巴尔干半岛,贝尔格莱德夜间气温最低可达零下十七度,寒风刺骨。这种天气,分散在“仓库”、附近停车场和公园的难民们如何度过每一天?我在此参与援助工作两周,算是体验了其中种种艰辛。

 

00:00 - “夜里只好闲逛”

 

为了抵御严寒,人们在“仓库”里燃起一堆堆篝火,四处搜集来的木柴由塑料袋引燃,散发的烟雾极度刺鼻,我只呼吸了二十分钟就感到喉咙干涩疼痛。


为了保温,大门是紧闭的,唯一的通风措施是几扇破窗户。烟雾使人无法入睡,许多人在四周的街道上闲逛甚至跑圈来保暖,或是在附近24小时咖啡店消磨时间。留在“仓库”的人分散在肮脏不堪的被褥、捡来的破床垫上。角落里,二十个人围着一部手机看印度歌舞片,发出哄笑声。其他人围着篝火做饭:米饭、豆类、一点肉和咖喱。


△ 难民夜间在“仓库”做饭


半明半暗中,一个阿富汗难民搅动着暖身的奶茶。


“你喝奶茶吗?”


他盛了一杯递给我,旁边的伙伴又递上一袋饼干。


“还有土豆和米饭,你饿吗?”


他们聊着匈牙利边境这几天的情况,聊着谁又去尝试越境没有成功,谁又被匈牙利、克罗地亚和保加利亚警察打伤了。


仓库的地面布满烹饪后的污渍、泥泞和垃圾。各种害虫在床褥上蠢蠢欲动。难民服务中心的无国界医生值班人员说,每天都有不少人来治疗疥疮感染。他们几次组织清扫仓库,都因为人们不配合而告吹。仓库之间的废弃铁道已经被垃圾淹没,自来水管旁也散落着垃圾。因此,即使“仓库”温度较高,不少人还是甘愿到停车场和公园去挨冻。

 

“夜里只好闲逛,绕着公园跑两圈也能保暖,”居住在停车场的19岁阿富汗难民诺曼·赛迪奇说。 我每天在服务中心见到他,他总是保持着干净整洁的状态。


“仓库里烟熏得人没法呆,脏得难以忍受。”


他和另外五十人在此安营扎寨,经济条件稍好的买了帐篷,其他人则盖着十床毛毯。见到我来,拉希德·瓦拉奇和同伴们从小山一样的毯子里钻出来,“他们说会发帐篷,到现在都没影,你知道哪里能发吗?能帮我们催催吗?”他们连脸上都裹着厚厚的围巾,只露出眼睛。


△ 难民在停车场过夜


02:00 -“我是第一个来排队洗澡的”

 

过了午夜,诺曼·赛迪奇来到服务中心门外,已经有几个伙伴在此等候。


“今天我是第一个来排队的,”为首的阿富汗人兴奋地说。


再过一会,就会有更多的人来排队登记——为了天亮后在服务中心洗上热水澡,每天仅限二十位。稍微有几个钱的人,或者和附近青年旅社员工混熟了的,则到旅社里去洗澡。没有任何门路又排不上队的,只能在“仓库”外的水龙头边、严寒中脱了上衣烧开水擦身洗头……这种景象每天清晨都在上演。

 

07:00—“每天不到这时候我是不会躺下的”

 

挨到天蒙蒙亮,“仓库”里的人声才逐渐平息下来。许多篝火熄灭了,屋外,温度逐渐升高。


“终于可以睡觉了,每天不到这时候我是不会躺下的,”20岁的阿富汗机械工程学生赛义夫·乌拉说。他走进最后一间仓库的角落,消失在层层毛毯中。


现在,屋里已经布满了铺盖,但几乎看不到蜷缩在下面的人影,只听见一阵阵咳嗽声。


△ 清晨的“仓库”外,人们烧水洗脸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在睡觉。铁轨旁,耗尽了木柴的人正用小斧子劈着废弃的轨道枕木,一点一点砍成小片。这些枕木一直躺在雪水里,很难点燃。他又会用塑料袋去助燃。“仓库”周边的小树丛基本被砍光了,但冬天还在继续。高高的枕木堆每天都在缩小。

 

“每天从我家露台望出去都能看到火车站升起来的浓烟,”家住市中心楼房的艺术家亚历山大说。

 

12:00 -等待吃不饱的免费餐

 

这时候,大多数难民都起床了。少数人能负担得起附近超市的食品,其他人则纷纷来到仓库之间的空地,一家名为“热食”的机构每天下午一点在这里发一次饭。还有半个小时才开饭,这里已经排起了一两百人的队伍。


△ 排队领取食物


穿堂风不断吹着,很多人在大衣外面还裹着几层毛毯。有几天中午下了雪,然而雪中等待的长队依然安静,几乎不需要志愿者维持秩序。每个人能领到一份咖喱豆子、土豆和米饭,站着匆匆吃完,又回到队尾——一份食物对这些青年男子来说实在太少了。


他们循环排着队,在队伍中跺着脚、转着圈来保暖,或者纷纷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中国!真的吗!中国是巴基斯坦的好朋友!”“也是阿富汗的好朋友!”“中国给了我们很大帮助!”瞬间,队伍里响起此起彼伏的问候声,每个人都笑容满面,等待似乎也不那么漫长了。

 

下午两点半,虽然还有两百人在等待,食物发完了。人们失望地喊起来,但很快又安静地四散而去。

 

15:00 - “最大的问题是无事可干”

 

午后气温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难民服务中心歇脚,这座火车站附近的小房子开始水泄不通。大家都想把手机和充电宝充满,以应对稍后的漫漫长夜。也就是这短暂的一两个小时,一些年轻人能从生存的焦虑中暂时脱身,和各国志愿者一起坐下来上一节英语课或德语课。


但很快,他们就跑去和工作人员打听什么时候有帐篷、大衣和鞋子发,或是怎么申请看医生,发食品的地方在哪里。救助机构得到的捐助不稳定,能提供的物品也时断时续。每天都有新的难民到来,他们对散落在各处的救助活动困惑不已,焦虑的气氛似乎没有止境。

 

暂时温饱不愁的年轻人则在服务中心玩桌游消磨一下午时间。


△ 难民在服务中心玩游戏消磨时间


“中午起来就在市中心闲逛,下午就坐在这里。做大的问题是无事可干,所有人都是这样。一天又一天就这么过了。”


诺曼·赛迪奇跟着一个志愿者学了一个月德语;他想去德国找一份工作。然而志愿者刚刚回国了,下一个德语老师又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他已经中断大学学业一年了。

 

16:30 - “总是说明天再来,明天还是没有!”

 

下午四点半,大家准时来到“塞尔维亚难民援助”(RAS)每天发放物资的停车场,这里的队伍已经有几十米长。


天开始黑了,温度越来越低,等待格外难熬。


这里最稀缺的是鞋子,为了防止黑市交易,慈善机构严格限制每天发放的鞋子数量。


△ 人满为患的服务中心


“总是说明天再来,明天还是没有!”来自巴基斯坦的阿拉姆无奈的说。


黑暗和寒冷使队伍不再像白天一样秩序井然:尽管有多个志愿者维持秩序,还是有两个人争得差点动手,被分开后仍然互相吼叫。其他人默默注视着,在风中颤抖着,不发一语。拿到衣物的,再次消失在仓库和公园中。没得偿所愿的,无论怎么劝说也不离开,仍然抱着希望徘徊在周围。

 

19:00  - “喝茶就要看圣经吗?”

 

从晚上七点开始,有多个机构和个人自发在“仓库”附近提供热茶和面包。有德国志愿者、斯洛文尼亚的爱心人士、法国家庭、英国团体,也有波兰和捷克的天主教会。


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唯一的光源是志愿者的头灯和“仓库”门缝里透出的火光。寒冷的冬夜,喝杯热茶总是好的。


长队很快又排了起来,现场变成了派对:上百人举着浓浓的甜茶谈笑风生,一切艰辛和不快都被暂时抛在脑后了。


但是,赛义夫·乌拉突然把我拉到一边,“我可不喝这茶。喝了茶,他们就给你塞圣经。”


原来今天送茶的是波兰教会,随茶派送普什图语版《圣经》。


“我们都是穆斯林,”他很生气,“为什么这样做?喝茶就要看圣经吗?”


△ 波兰天主教会在难民营分发茶水


到晚上十点,人流逐渐隐没在“仓库”中。当然,他们都不会入睡,直到新一天的清晨到来。如此循环。


角落里一堆堆的垃圾中,悄然出现了酒瓶。


赛义夫·乌拉爱讲笑话,被众人称为“喜剧明星”,此刻第一次露出了悲伤的表情。


“这里酗酒已经成了大问题了。酒是伊斯兰禁止的。但是人们压力太大了,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怎么办呢?”


END

责任编辑 | 徐   典

版面编辑 | 徐   典


新浪微博@世界说globusnews

知乎机构号@世界说

版权声明 | 稿件视频均为世界说原创

如需转载或合作请在后台回复【转载须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