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唯一的侦探电影节为啥在俄罗斯

2017-06-24 路尘 世界说

世 界 说

路  尘

发自 中国 北京


1922年,列宁曾经说:“在所有的艺术形式当中,电影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


上个世纪,这句话为苏联电影产业同时带来了不计成本的资源投入和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约束,其间既诞生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经典之作,也诞生了“勃列日涅夫时代仿佛看电影,大家都盼着散场”的厨房政治笑话。


苏联解体后第二十五年,2016年4月,叙利亚驻俄罗斯大使利亚德·哈达德出席第18届莫斯科国际侦探片电影节(DetectiveFEST)的开幕式,以“对俄罗斯部队在叙利亚为本国政府打击ISIS的战斗所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为主题进行了讲话。


大使先生没有拿错发言稿,这个电影节正是俄罗斯军警及执法机关的绝对主场。


同样是这个4月,朝鲜中央通讯社发出报道称“朝鲜电视连续剧《防弹墙》荣获第18届国际侦探片电影节特别奖”,该剧“以抗日武装斗争最后阶段、祖国解放作战前夕和解放后建国时期为时代背景,反映了抗日革命先烈创造的誓死保卫领袖传统和爱国者的崇高精神”。朝中社没有指出的是,按照这个电影节的奖项设置,获得特别奖的影视剧作品可能有三十部之多。


全球唯一的侦探电影节


作为一个电影节,DetectiveFEST的出身可称显赫。它于1998年在俄罗斯内务部的直接支持下由当时的内务部官员米秋申创办,同年底获得独联体国家部长会议的欢迎,1999年4月,内务部部长斯捷帕申亲自主持了第一届DetectiveFEST的开幕式,将电影节的主旨确定为“改善执法部门形象,鼓励民众遵纪守法”,这也是全球唯一一个限定侦探题材的电影节。来自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的近500部影片和电视节目参加了第一届DetectiveFEST,当时刚刚播出的俄罗斯刑侦连续剧《碎灯街(Улицы разбитых фонарей)》获得首届电影节金奖。


《碎灯街》的剧情围绕圣彼得堡一个警察局展开,每集一个案件,形式十分类似于后来美国《犯罪现场调查》和中国《重案六组》。后来的事情发展验证了首届电影节评委的眼光,《碎灯街》堪称俄罗斯最具影响力的侦探题材影视之一,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长寿的电视连续剧,至今已更新到第十六季,仍未完结。


《碎灯街》剧照


2000年,在第二次车臣战争的大背景下,第二届DetectiveFEST将金奖颁发给了一部名叫《新闻,文件,车臣.doc》的战争纪录片。此举开创了两项传统,自此以后,反恐成为DetectiveFEST的固定主题,而纪录片也成了历届金奖的最热门竞争者——直到2006年纪录片成为一个独立分类为止,前六届金奖得主中足足一半是各电视台战地记者拍摄的执法工作相关纪录片。


2001年,“恐怖主义威胁全球,反恐是一项世界责任”的电影节主题被正式确定下来并传承至今,同年年底,已经从内务部退休的米秋申以DetectiveFEST委员会主席身份出席欧洲司法部长会议和世界反犯罪及反恐怖主义论坛,并获得了包括国际警察组织和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表态支持,参评影片的来源国也从前苏联及前华约地区逐渐扩展到了全世界。


然而在政治支持日益雄厚的同时,作为一个完全依靠文化部拨款举办的意识形态电影节,DetectiveFEST的短板也逐渐无法掩饰——电影本身的艺术成就日益让步于“政治正确”。在《碎灯街》之后,DetectiveFEST金奖电影的观众缘每况愈下,2004年获奖的韩国动作片《TUBE》在IMDB上共有1224个评分,得分5.6/10,2014年的金奖得主、德国犯罪喜剧短片《果蝇(Fruchtfliegen)》为科恩艺术学院学生作品,甚至因为看过的人太少而没有获得IMDB评分。


2017年,DetectiveFEST金奖颁给了俄罗斯影片《春天到来前的三天(Три дня до весны)》,这部电影发生在1942年列宁格勒围城期间的一个医学院内,存有致命菌株的集装箱在实验室遭德军炮击后失踪,一位年轻医生与一位来自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军官于是临危受命,要在城市霜冻解除前的72小时里找到集装箱——这无疑是时下俄罗斯最安全最正确的题材,然而该片成本达168万美元,最终票房却仅有11万美元,在俄国内评分网站上的得分是6.3/10。


《春天到来前的三天》海报


《春天到来前的三天》剧照


银幕上的硬派偶像


侦探推理题材起源于十九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在英国作家柯南·道尔出版福尔摩斯故事后成为世界流行文化,发展出多种写法和流派,并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热门电影题材。但对于俄罗斯而言,席卷欧美的侦探作品却是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

 

由于不允许描写犯罪行为,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苏联的类似作品还限于反特主题,主角通常身份为军人或克格勃特工。1975年以后,苏联开始逐步译介外国侦探题材作品,成为大部分苏联公民接触到侦探类文艺作品的肇始。自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国外文艺作品大量涌入和国内审查制度的放松同步推动了苏联本土侦探作品的第一次繁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俄罗斯出现本土侦探作品开始,侦探题材在俄罗斯就并非大众印象中的福尔摩斯式推理谜题,而是直接继承自美式“硬派”侦探的冷面主角传奇,所追求的不是谜底而是社会正义,在手段上也并非“斗智”,而是“斗勇”。与美国“硬派”侦探诞生于大萧条时期相类似,苏联/俄罗斯当时空前凋敝和混乱的社会现实也给故事里冷酷务实的硬汉主角们提供了丰厚土壤,1993年,以一位驻阿富汗苏军老兵“疯狗”为主角的侦探冒险故事销量超过了1500万册,同期类似题材电影也同样广受欢迎。

 

这些故事里的英雄们爱憎分明,信念坚定,可靠而深具男子气概,其中一部分具有特工或军人身份,另一些则纯粹出自个人正义感。与苏联时代最大的不同在于,故事里充当反派的通常是作为一切邪恶的源头而存在的俄罗斯黑帮或某个地方政府的腐败官员。

 

这些情节设置显然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整个九十年代,俄罗斯社会在犯罪率和社会秩序等问题上都未能真正改观,贫富差距的迅速扩大则加剧了民众对官员腐败的愤怒情绪。考虑到苏联美化甚至是偶像化克格勃特工的宣传传统,对于急于改善自己形象的俄罗斯内务部,侦探电影无疑是个完美选择——很容易说服观众将侦探故事里广受欢迎的硬派主角们与现实中的执法力量对应起来,DetectiveFEST由此应运而生。

 

在十几年以后的今天,当俄罗斯侦探迷们沉迷于阿库宁笔下的历史推理,电影观众更多被好莱坞吸引,早已完全脱离了电影市场的DetectiveFEST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毫无效率的政绩工程。不过,它曾经的时髦属性不容抹杀——首届电影节开幕后三个月,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内的普京也选择了一条与之极为相似的路线来打造自己的政治第一印象。当然,他比DetectiveFEST成功得多。


这些你还值得看

父亲,俄罗斯家庭中一个不存在的名字

列宁的水晶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车臣官方:我们没有同性恋,有的话,他们的家人会送他们上不归路

战斗民族将家暴合法化


END


责任编辑 | 李晓萌

版面编辑 | 徐一彤

新浪微博@世界说globusnews

知乎机构号@世界说

版权声明 | 稿件视频均为世界说原创

如需转载或合作请在后台回复【转载须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