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40年的世界怎么看敦刻尔克大撤退

2017-09-04 徐一彤 世界说

写在前面    今天我们能到电影院看一个英国导演的电影《敦刻尔克》而不是德语版的《大决战之敦刻尔克战役》,自然与二战英国人赢了,纳粹输了有关。只是,设身处地,1940年的那个夏天,人们还不知道未来世界的结局。奥斯维辛的地基也没打好,普通人并不知道纳粹的种族灭绝是怎么回事。日本仍对欧洲战局保持中立,而美国的孤立主义者还在指责罗斯福总统妄图把美国拉入不必要的战争中。

 

算了,其实我们也不是想给您上一堂历史课。我们就是把当时的报纸翻了一下,正如电影里每一个士兵的视野都折射出战役的某个角落一样,看看不同国家的报道如何呈现了彼此眼中发生在敦刻尔克的现实。


世 界 说

徐 一 彤

发自  北京


1940年6月,三十多万困守法国北部港口敦刻尔克的盟军士兵成功逃出了德军的包围网。对主力惨遭德国闪击围歼的同盟国而言,这一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撤军行动无疑是不幸中的万幸,但也是下一阶段抗战工作的出发点。


英国《每日见闻报》1940年6月3日头版:《三十万人逃离敦刻尔克》;《五分之四联军获救》《海军与陆军共赴时艰》。诺兰在《敦刻尔克》中营造的爱国情怀与二战以来英国的敦刻尔克叙事一脉相承。


与英国媒体一样,法国媒体也在6月初的报道中庆祝了敦刻尔克撤退的成功,并大力称颂本国军队在撤退行动中付出的努力。6月5日法国《费加罗报》的头版标题是《最后的盟军部队有序撤离敦刻尔克》,文章中刊登了法国方面对敦刻尔克撤退的描述。《费加罗报》引述法国军方说法称,本次史无前例的伟大撤离行动,有赖英法两军通力合作,才得以完成(然而丘吉尔规划从敦刻尔克撤兵的“发电机行动”时并未第一时间通知法方);根据法国海军通报,法国总共有超过500艘大小军民船只参与,法军在撤退过程中损失了两艘驱逐舰与若干鱼雷艇。

 

《费加罗报》的头版文章中提到,法国陆军在贝特朗·法加尔德中将的指挥下充当了“英雄的后卫部队”,对战局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敦刻尔克撤退中指挥法国海军的阿布里埃尔元帅则称赞了英国海空军不知疲倦的支援。《费加罗报》宣称,敦刻尔克撤退打破了敌人消灭英法盟军主力的图谋。有趣的是,《费加罗报》在头版还报道了英法空军在6月3日和4日晚间对德国西部工业、铁路设施及机场的轰炸,为陷入焦虑的法国民众补充了一些正能量。


《费加罗报》6月5日头版。法国军队在敦刻尔克包围圈内的英勇作战得到了称赞,但英国在敦刻尔克撤退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并没有被提及。


《晨报》(Le Matin)1940年6月5日头版标题是《北方军335000名军人撤离》《阿布里埃尔海军上将最后一个离开敦刻尔克》。值得注意的是,《晨报》的头版文章报道了丘吉尔著名的“我们将战斗到底”演讲,但对其中表示抗战决心的雄辩部分毫无记载,仅引用了丘吉尔对盟军在法国北部大溃败的客观解释。


《晨报》1940年6月5日头版似乎显示出比《费加罗报》更务实的姿态。《晨报》立场右倾、亲德亲纳粹,在1940年6月底法国沦陷后便采取了与纳粹占领军合作的立场。


在德国看来,敦刻尔克撤退意味着法国北部的攻势大功告成,英法盟军的主力受挫之后,将难以继续组织抵抗。在用轻微损失换来的重大战果面前,三十万丢弃重装备渡海逃亡的英法士兵只是一点小小的缺憾而已。

 

《汉堡新闻报》1940年6月5日头版的标题是《西线再开拔!德国陆军与空军部队准备进行最后的战斗》。在左侧名为《惊人的大捷!》的小标题下,作者热情洋溢地描述了德军在法国北部战线上痛歼英法敌军、震惊世界的另一场军事奇迹:“近日,我军长驱500公里直抵敦刻尔克的历史进军已非言语所能形容……120万敌兵沦为战俘,无数武器辎重落入我军手中,我军仅损失10000人。……根据意大利人的估算,在海峡里淹死的英法士兵人数都比我军的战损更多。”

 

在《汉堡新闻报》头版的作者看来,敦刻尔克标志着德军在法国第一阶段作战的结束,与新一阶段攻势的开始。“敌人起兵数百万对付我们,但我们崭新的国防军对他们给予了痛击。即便最多疑的观察者也会在我们微不足道的损失面前颤抖。”《汉堡新闻报》热情讴歌了希特勒对德军将士发布的命令,鼓励他们宜将剩勇追穷寇,攻占100余公里外的巴黎,消灭被彻底孤立了的法国。《汉堡新闻报》称赞法国北部的大捷唤醒了德意志民族,并在文末欢呼“武门的未来!我们的胜利!”(unser Zukunft! unser Sieg!)


《汉堡新闻报》1940年6月5日头条:世界惊呼德军不可战胜,英法恐成最大输家。

      

意大利人民晚报1940年5月20-21日头版:《同盟国军队在法国和比利时毁灭性的撤退》


与德国相比,日本对欧洲战局的报道立场显得中立许多。虽然日本与德国早在1936年便已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但直到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尚未签订,所谓“轴心国”阵营在1940年6月尚未存在,日本对1939年以来的欧洲战局一度采取中立态度。

 

在昭和十五年(1939年)由日本朝日新闻社发布的《朝日年鉴》中,共用了13页篇幅回顾当年欧洲的战局。在介绍了纳粹德国对波兰的闪击战与在西线对英法盟军的所谓“假战争”之后,《朝日年鉴》阐明了日本政府对欧洲战事的中立立场:


昭和十五年(1939)《朝日年鉴》中所记载的当时各国对欧洲战局的外交立场,日本在中立国中位列第一。此时德国对法国的闪击战尚未展开,西欧大陆上呈现出胶着态势。

      

在1940年的《朝日年鉴》中,回顾欧洲战事的部分比1939年增加了一倍。在名为“弗兰德斯歼灭战”的段落里,《朝日年鉴》具体叙述了德军从包围英法盟军、到攻占空城敦刻尔克的过程。“四五十万英法军被困在以敦刻尔克-奥斯坦德海岸线为边、以里尔为顶点、面积相当于东京府的区域内……联军顽强地死守敦刻尔克,并在海空军掩护下试图从该港口撤离,虽然一部分英法军成功逃脱,但其余部队或被歼灭或成为俘虏,5月31日联军在弗兰德斯战线即以大败收场,6月4日最后的据点敦刻尔克在激战过后被占领,一切战斗结束。”在这个版本里并没有提到三十万盟军的撤离,大部分盟军都被德军围歼在了法国北部的战场上。这显然采取了更接近德国立场的说法。


1940年《朝日年鉴》所载之“弗兰德斯包围歼灭战”,即导致敦刻尔克撤退发生的法国北部战役。


大决战的战果统计:英法联军120万人被俘,大量人员伤亡,德军死亡约一万人,失踪八千多人,四万多人负伤。


在轴心三国对敦刻尔克的报道中,最为详尽的反而是看似事不关己的意大利。在1940年6月5日,意大利《新闻报》头版标题是《随时发动进攻》,并在右侧标题《攻占敦刻尔克,四万战俘,战利品不计其数》下详细记录了德军的战场所得,包括“七名法国将军,330名军官,34600名士兵,320门大炮和100辆坦克”。


意大利《新闻报》1940年6月5日头版。


《新闻报》6月5日头版上还刊登了一篇题为《丘吉尔对下议院就敦刻尔克“浩劫”发表讲话》的小文章,详细记录了丘吉尔那场著名演说的内容。文中提到丘吉尔向下议院披露有33.5万人得以从敦刻尔克撤离,但有大量物资装备损失;丘吉尔承认法国北部战局是一场巨大的军事灾难,但强调了与法国共同抗击德国的决心。


《丘吉尔对下议院就敦刻尔克“浩劫”发表讲话》


而早在6月3日,《新闻报》就在头版上刊登了一张从英国海岸眺望法国战场夜景的图片。左边的光点为敦刻尔克方向的战火,最右边为激烈交火的反光,中间依次为海岸线上的灯光与加来方向的巨大火光。最下方文章的标题洋溢着乐观情绪:下一场攻势是巴黎还是伦敦?


敦刻尔克的战火

      

也许最为讽刺的是《新闻报》 1940年6月1日头版文章 “敦刻尔克逃兵抵达伦敦”。在报道中,《新闻报》记者称有大量英国军人正陆续从欧陆战场抵达伦敦。目前撤离的军人人数仍被官方保密,不过有猜测称其为数万人,乃至总人数的一半(即二十万人)。


《敦刻尔克的逃兵抵达伦敦》。如果希特勒读了意大利人的报纸,会不会下令德军加快速度攻打敦刻尔克?


在《新闻报》记者看来,即便是“数万人撤离”的非官方估算,未免也太过乐观,高估了英法盟军的能力。但事实似乎表明,在1940年瞬息万变的时局面前,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战场上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张易萌、萧西之水、陆晨亦对本文有贡献)

END



 责任编辑 | 秦   轩 

运营编辑 | 谢灵子

版面编辑 | 余佩桦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